区别 | 联系 | |
自然地理环境 | 又称自然环境,是存在于人类社会周围的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基础,由气候、水文、生物、地貌、土壤等要素组成 | 自然地理环境是人文地理环境的基础,人文地理环境是对自然地理环境的改造。 |
人文地理环境 | 人类在自然地理环境基础上改造形成的、与自然地理环境有着内在联系的、具有地域分布规律的人工环境 |
气候??一种重要的自然地理要素
1.概念:一个地区长时期内大气的一般状态,是该地经常性天气的综合表现。
2.影响因素:
①太阳辐射
②大气环流
③下垫面因素:
④人类活动
释放废热影响到大气的温度。
改变大气成分,使大气的热力性质以及气候发生变化,如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增多会产生“温室效应”。
改变下垫面性质,使局部地区气候发生变化,进而对整个气候产生影响。
气候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1.自然地理环境是经过长期的演化形成的,而气候在其中起了重要的作用。演化的过程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具有不可递性。
2.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气候的变化,使地球上的水圈、岩石圈等圈层得以不断改造,并且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形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
相关高中地理知识点:褶皱山
褶皱山概念:
地壳运动的足迹称为地质构造,形成的地貌,称为构造地貌。岩层的弯曲变形,叫褶皱。
褶皱山的类型及特点:
类型 | 背斜 | 向斜 |
岩层形态 | 上拱 | 下弯 |
岩层新老分布 | 中间老两翼新 | 中间新两翼老 |
初始地貌 | 上拱隆起成山 | 下弯凹陷成谷 |
逆转地貌 | 中部侵蚀成谷 | 中部挤压成山 |
褶皱山的成因:
褶皱构造山地常呈弧形分布,延伸数百千米以上。山地的形成和排列都与受力作用方式关系密切。某一方向的水平挤压作用,使弧形顶部向前进方向突出。
有些弧形山地不仅地层弯曲,而且常有层间滑动或剪切断层错动,使外弧层背着弧顶方向移动,内弧层向方向移动,因而在褶皱构造山的外侧形成剪切断层,一端是左旋运动,一端是右旋运动。
中国宁夏南部褶皱山地的弧形顶突向东北,层面倾向西南,第三纪地层向东北推挤或仰冲断层为压性、压扭性,西北段为左旋水平运动。宁夏南部褶曲山地成因与青藏高原隆起有密切关系。
相关高中地理知识点:断块山
断块山概念及类型:
岩体发生破裂,并且沿断裂面两侧岩块有明显的错动、位移,叫断层。
典型类型 | 地垒 | 地堑 |
岩层位置 | 两断块之间相对上升处 | 两断块之间相对下降处 |
断块运动方向 | 相对上升 | 相对下降 |
典型地貌 | 断块山 | 裂谷断裂带 |
代表地区 | 华山、庐山 | 渭河谷底、汾河谷地 |
断块山的形成:
当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和张力,超过了岩石的承受能力时,岩体就会破裂。岩体发生破裂后,如果两侧的岩体沿断裂斜面发生明显的位移,就形成了断层。如果断层的位移以水平方向为主,则会错断原有的各种地貌,或在断层附近派生出若干地貌,如东非大裂谷;如果断层的位移以垂直方向为主,则其中相对下降的岩体形成谷底或低地,相对上升的岩体发育成山岭或高地,如庐山。
相关高中地理知识点:风化作用
风化作用:
风化作用(最主要形式):风化作用是指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坚硬岩石、矿物与大气、水及生物接触过程中产生物理、化学变化而在原地形成松散堆积物的全过程。根据风化作用的因素和性质可将其分为三种类型:物理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生物风化作用。
影响因素:
1、气候:
寒冷或干燥地区??物理风化为主;
炎热潮湿地区??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较强。
2、地形:
坡度较大地区??物理风化为主;
地势平坦地区??化学风化为主,生物风化影响较大。
形成的地貌形态:地表岩石被破坏,碎屑物残留在地表,形成风化壳(注:土壤是在风化壳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
分布地区:普遍(例:花岗岩的球状风化)
相关高中地理知识点:沉积作用
沉积作用:
是指物质被搬运到适宜的场所后,由于条件发生改变而发生沉淀和堆积的过程。
沉积作用的过程实际上包含了剥蚀,搬运和沉积(堆积)三个阶段。
沉积作用示意:
沉积作用 | 形成的地貌形态 | 分布地区 |
冰川沉积 | 杂乱堆积、形成冰碛地貌 | 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 |
流水沉积 | 形成冲积扇(河流出山口)、三角洲(河口)、冲积平原(河流中下游) | 河流出山口和中下游(例:黄河三角洲、恒河平原等) |
风力沉积 | 形成沙丘(静止沙丘、移动沙丘)和沙淇边缘的黄土堆积 | 干早内陆及邻近地区(例: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沙丘、黄土高原的黄土) |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gaozhong/282158.html
相关阅读:过来人说高考:考前一天怎么过 平时咋样还咋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