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新世纪”(版)《生物学》教材突出探究性学习,教材的体系和结构以活动为中心,注重学生能力体系的构建。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要求生物学教师要学习新的课程理念,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学方法,在活动中传授知识、发展学生的能力、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活动组织和开展得好坏是生物学教学成败的关键所在。
一、活动系列介绍
教材中的活动系列包括活动、演示和建议活动。活动的执行主体是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帮助下,学生进行活动。这些活动分门别类、由浅入深地训练和提高学生的多种能力;通过活动,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逐步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可以将活动合并进行,也可以修改活动或者自己设计活动取代教材上的活动。例如“研究细胞体积与表面积的关系”,可以利用常用的体育器材??篮球和乒乓球,让学生计算每种球的表面积与体积之比,讨论、推导、得出结论:小细胞的表面积与体积之比比大细胞大。演示(实验或活动)的执行主体是教师;由于实验材料太少或过于昂贵、持续时间太长、危险性较大、难度大,不适合学生操作,而由教师演示给学生。演示对于帮助学生理解概念、原理、获取知识、提高技能是不可或缺的。建议活动的执行主体也是学生,但不要求某些学生完成全部活动,也不要求全部学生完成某些活动。建议活动面向有潜力、有时间或是有兴趣的学生。教师可有选择地组织学生参与,有选择地开展建议活动。教师对建议活动不要搞一刀切??全部学生参与、开展全部建议活动或全部删掉都是不应该的;建议活动的开展要体现“面向全体学生”的理念。
教材中的活动可以分为5大类:探究性活动、观察性活动、验证性活动、问题讨论、设计活动等。探究性活动要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组织和开展;“生物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领悟科学研究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探究活动常常包括:(教师)设置情境??(学生)发现问题??(师生)提出问题??(学生)作出假设??设计验证方案??实施实验并记录??得出结论??活动报告(书写、交流)。这是全程式的探究,这一程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科学探究没有固定格式,形式多种多样。科学探究并不是开展活动的唯一方法,也不是只有探究活动才能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倡导在观察、验证、问题讨论活动中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
二、活动中教师的角色定位
新课程的活动仍然要求教师是传道者、授业者和解惑者,在此基础上教师具有新的角色定位,角色具有一定的扩展和延伸。
1.指导者:学生的科学探究与科学家的科学探究具有很大的不同。在学生探究活动中,绝大多数的问题是由教师提出的。由于学生知识、阅历、经验和能力的限制,要求教师引导学生或代替学生提出问题、指明方向。同时研究方法、步骤、所用材料基本上由教师和教材给出。教师要明白活动的程序、活动要训练哪些技能、提高学生的什么能力、培养哪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帮助者:在活动中学习,让学生既获取间接知识又尽可能多地获取直接知识、直接经验和感悟,这些是老师不能代替的。老师不要将活动结果直接告诉学生,也不能、其实也不可能用“讲授”代替学生“感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也不要以教师操作代替学生活动。教师在活动中起到一个帮助者的角色,帮助学生学习,帮助学生活动。当学生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时,教师给予帮助。
3.参与者:在活动中,每个小组根据提出的问题会作出不同的假设、设计不同的验证方案;有的假设和验证方案教师根本想不到,有的会令老师拍手称绝。学生也会在活动中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不少问题是老师知识领域之外的。学生收集的资料丰富、全面,也是老师一人所不能及的。通过活动,教师也会得到启发、获取知识、提高认识。在活动中,教师也是参与者、学习者。
4.鼓励者:活动中学生遇到困难是不可避免的,教师要适时地鼓励学生、挑战学生。同时,活动也要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曾闻听有的大学生说“大学毕业后打死我也不再上学了”。这种学习愿望的丧失,不能排除中学教育对其的“伤害”。教师不能片面理解“严师出高徒”的含义,不能将“严”字体现在批评上。活动中学生的错误难免,要善于抓住学生的闪光点给予表扬,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
三、组织和开展活动的几点建议
1.珍爱生命:活动的开展要使学生深刻领会保持物种多样性对人类生存的重大意义,树立起珍爱生命的意识和观念。在动物解剖活动的材料选择上,不采用活体、一般不要见血,采用能在商场上购到的动物体或器官。例如“解剖观察鸡翅”的实验材料是鸡翅,“观察鸡小肠的结构”的材料是一段鸡小肠。有活体动物的活动,如“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观察小鱼尾鳍的血液流动”、“观察几种动物的运动”,在活动结束之后,要将鼠妇、小鱼、蜗牛等放归大自然。活动中采用的原生动物、寄生虫之类的材料可另当别论。
2.能力体系的泛学科性:生物学课程和教学要培养学生的能力体系,包括技能应用、科学探究、形象思维(信息处理)和抽象思维(理解应用)。能力体系的泛学科性是指在生物学活动中,不仅要培养和生物学直接相关的能力,诸如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同时要培养表面上和生物学无关的能力,诸如口头表达能力、信息交流能力、合作学习能力等。例如“交流物种多样性的资料”要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而传统上认为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是语文课的任务;“研究细胞体积与表面积的关系”要计算立方体的表面积与体积以及二者之比,有的教师用 “篮球”“乒乓球”代替大小不同的两个细胞,让学生计算球的表面积、体积及其比值,好像是一堂数学课。新的课程理念要求通过活动构建学生泛学科性的能力体系。
3.科学过程:传统的生物学教育注重通过讲授让学生获取生物学知识,义务教育生物课标“倡导探究性学习”。在生物科学教育中,让学生理解科学过程与获得一些特定的知识同样重要。活动的目的是要使学生通过探究,推导、论证、归纳,得出结论,获取生物科学知识,感悟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技能;教师不要把活动结果直接告诉学生。如学生“验证绿叶在光下合成淀粉”,教师要让学生自己设计验证方案,亲身经历验证过程,观察、分析现象,得出结论。通过活动,除了让学生掌握光合作用的科学知识外,更重要的还有让学生体会科学家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领悟科学研究方法,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掌握绿叶在光下合成淀粉的结论性知识不难,难的是掌握过程性知识,通过过程理解科学;要理解科学,非经过科学过程不可。抛开这一过程,活动就失去了意义。
4.养成良好习惯:生物学教学要让学生做科学,而不是仅仅看科学、听科学。现代生物学教育,要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学习;不能只为当前考虑??只要学生学习好,师长愿意承担一切体力劳动,包括在学校的打扫卫生、准备实验器械、整理实验台等。如若这样,就忽略了学生的整体素质的提高。在生物学活动中,要重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在准备“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这一活动捕捉鼠妇时,要让学生将动过的花盆、笤帚等放回原处,更不能破坏草坪及其它物品;捕捉之后,要及时用香皂洗手,注意公共卫生和个人卫生。“练习使用显微镜”结束之后,要将显微镜按要求存放。“观察血细胞”后,将人血涂片整理好,放入盒中。“探究蚂蚁的行为”用过的面包屑等残余物品要清理干净、倒入垃圾箱。活动结束,及时写出活动报告等都是良好的行为习惯。
5.优劣互补、男女搭配分组:相当比例的活动以小组的形式开展。教师在组织活动之前要将全班同学分成若干个小组,每组人数4-6人为宜。小组人数过少,学习气氛不浓厚,难以形成热烈的讨论局面,小组内任务的分配和执行有困难;人数过多,易导致个别成员插不上手,说不上话,被“冷”在一旁。在分组时要注意将具有不同知识结构、不同能力水平、不同性格特点的学生分在一组;从个体来讲,不宜标明谁“优”谁“劣”,这里所讲的优劣是指知识、能力、性格的构成成分及要素而言的。要将学生“杂合”分组,体现优势互补,互相促进、共同提高。还要注意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将男女生搭配分组,促使学生正常交往、合作学习。
6.多维评价:评价活动的开展,要将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评价者包括教师和学生两方面,学生可以自评以及互评。被评价者也包括教师和学生,评价活动不只是评学生,教师既是活到的组织者,也是活动的参与者。评价不能指向单一维度。例如有三个小组“探究温度对霉菌生活的影响”后得到三份不同的结果:A小组的实验结果与实验假设一致,实验组材料发霉,对照组材料没有发霉;B小组的两块材料都发霉了;C小组的两块材料都没发霉。如何评价呢?不能仅以实验结果的好坏来评价。实际上,B小组对实验结果与实验假设不一致的原因分析得非常透彻、有理有据,大家从中学到了知识、体验了科研方法、获取了经验,在活动报告中进行了很好的交流。
北师大“新世纪”(版)《生物学》遍布全国19个省(市、自治区)的实验区,各地师资悬殊很大,有的学校班级人数达八、九十人,教学资源有限,极大地增加了生物学活动的开展难度。教育行政部门及生物学教师(实验员)要携起手来,克服困难,组织和开展好活动,争取课改成功。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gaozhong/282199.html
相关阅读:高中生物知识点:细胞核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