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知识点:社会主义的本质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高中政治 来源: 高中学习网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既讲了社会主义的生产力,又讲了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其一,社会主义社会像人类历史上的其他社会形态一样,是一个由一定生产力基础上的生产关系及其上层建筑构成的矛盾统一体。从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这一社会基本矛盾来说明社会主义的本质,是邓小平的一个重要理论贡献。
其二,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概括强调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纠正了过去忽视生产力发展的错误倾向,反映了中国在整个社会主义阶段尤其是初级阶段,特别需要注重发展生产力的迫切要求,明确了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后,还要通过改革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这是贯穿马克思主义全部科学体系和全部发展历史的基本原则。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够代替资本主义,是因为社会主义能够解放被资本主义束缚的生产力;将来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够发展到共产主义,也是因为社会主义能够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我们说,社会主义优越于资本主义和其他一切剥削制度,并不在于它与生产力发展不产生矛盾,而在于社会主义能够始终自觉地改革和调整自身的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某些方面和环节。
邓小平总结多年来离开生产力抽象地谈论社会主义,把许多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并不具有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东西,当做“社会主义原则”加以固守,把许多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东西,当做“资本主义复辟”加以反对的历史教训,创造性地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他强调指出,经济长期处于停滞状态不能叫社会主义。人民生活长期停止在很低的水平不能叫社会主义。讲社会主义,首先就要使生产力发展,这是主要的。只有这样,才能表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其三,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概括突出地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目标以及实现这个目标必须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基础,指出了我们发展生产力与剥削阶级统治的社会发展生产力的根本不同。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就是要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其四,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为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提供了物质条件。当这个物质条件提供得还不够充分的时候,剥削现象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以往社会,当一种新兴的社会形态取代以前腐朽的社会形态时,都是通过一种更有利于生产力发展、更为文明的剥削形式,取代过时、不利于生产力发展的剥削形式。资本主义是以往社会中最发达、最成熟,也是最后一种剥削形式。而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生产力与剥削阶级统治的社会发展生产力的目的根本不同。针对过去“左”的、以贫穷为荣的社会主义观念,邓小平指出,坚持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就要肯定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逐步摆脱贫穷,使国家富强起来,使人民生活得到改善。社会主义的特点不是穷,而是富,但这种富是人民共同富裕。针对右的主张资本主义的观念,他又指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不同的特点就是共同富裕,不搞两极分化。
总之,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


社会主义本质的实现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邓小平在谈到社会主义的本质这个论断时,并没有把它限定在死板的定义中,而是用了五个动词:“解放”、“发展”、“消灭”、“消除”、“达到”,在动态中生动地描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
社会主义是一个过程,社会主义的本质也是一个逐步实现的过程。即使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本质也是一个逐步实现的过程。邓小平在阐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步骤时,把社会主义本质逐步体现的过程更加具体地描述出来。这个战略步骤是通过分三个阶段实现的三个阶段性的目标来表述的。每个目标又都包含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生产力的逐步发展,另一方面是共同富裕的逐步实现。这就具体地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的过程与社会主义本质逐步体现的过程统一起来。


共同富裕是一个有先有后的历史过程:


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有先有后、有快有慢的逐步推进的过程。
首先,实行按劳分配原则本身会产生富裕程度的差别。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由于劳动者的劳动数量和质量存在着较大的差别,因而必然造成收入分配上的差别。

其次,我国地区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形成了区域富裕程度的差别。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由于历史、地理、文化等方面的原因,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差别很大。特别是不同地区资源分布不同,科技教育水平不同,发展程度不同,导致社会生产力在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从而造成富裕程度的差别。

再次,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规律与竞争机制的作用,使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为了追求自身利益不断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生产和经营效率。这种按照优胜劣汰规则展开的竞争必然形成各企业及劳动者之间在收益上的差距和在富裕程度上的差别。

最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多种所有制形式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自然会产生分配收入上的差别。


当前我国收入分配的差距:


收入差距的存在是一把双刃剑,既有其利,又有其弊。
一方面,合理的收入差别有积极作用。因为它有利于克服平均主义,调动人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允许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改变了“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使那些对社会贡献较大的人得到较多的收入报酬,这有利于发挥分配制度的激励作用。合理的收入差距对形成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和创业机制,对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另一方面,不合理的收入差距会产生诸多负面影响。
一是收入差距过大影响社会稳定;
二是收入差距扩大会制约社会有效需求的增长,妨碍经济的持续发展;
三是收入差距的不合理拉大会造成人们的价值观扭曲,使唯利是图等思想得以蔓延。




相关高中政治知识点: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概念: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不是从一般原则出发,而是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得出的科学结论。党的十三大报告指出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包括两层含义:


第一层含义表明我国已经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一个社会的性质是由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决定的。分析我国的基本国情,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我国已经建立起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和整个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确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这表明,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已经建立起来并有了相当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绝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第二层含义,是指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于初级阶段,还没有从根本上摆脱贫穷落后的不发达状态。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或“事实上不够格”的社会主义。不发达或“事实上的不够格”,主要是指我国的生产力还比较落后。比较落后的生产力水平,是确定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依据。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


其一,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的历史条件看,资本主义充分发展的阶段在我国可以逾越,并不意味着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和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可以逾越。我国进入社会主义时,就生产力发展水平来说,还远远落后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国必须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用一个比较长的历史阶段,去实现工业化和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现代化,去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应有的发达的生产力基础。
其二,从现实的国情看,我国至今还未超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的生产力水平还远远落后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所必需的物质技术基础,还必须经历较长的历史时期。生产力不发达,必然会在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方面表现出一些不完善、不成熟的环节和部分。
其三,上面两个方面的结合,构成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社会制度及其发展现状方面的基本特征。它反映在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等方面,体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为一个历史发展进程的显著特点。


只有把“社会主义”与“初级阶段”这八个字统一起来把握,才能避免片面性,才能同右的和“左”的错误倾向划清界限:


首先,“社会主义”说的是社会性质和方向前提,“初级阶段”说的是发展水平和过程特征。我们既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又必须正视而不能超越初级阶段。
其次,认为中国还不是社会主义,或者认为中国目前是过渡时期的说法,是完全错误的。 再次,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出现失误的一个基本原因就是离开了基本国情,没有认清所处的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没有正确地把握这个历史阶段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没有由此出发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邓小平指出:“从一九五七年下半年开始,我们就犯了‘左’的错误。总的来说,就是对外封闭,对内以阶级斗争为纲,忽视发展生产力,制定的政策超越了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最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之一,就是既克服了那些超越阶段的错误观念和政策,又抵制了抛弃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错误主张。这样做,不仅没有离开社会主义,反而是脚踏实地地建设社会主义,使社会主义在中国真正活跃和兴旺起来,广大人民从切身感受中更加拥护社会主义。




相关高中政治知识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内涵: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这条基本路线的内容可简要概括为“一个中心(经济建设),两个基本点(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一个严密的整体:


其一,党的基本路线要求党必须“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这就明确规定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领导核心和依靠力量。中国共产党是由先进分子组成的,代表中国社会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领导核心。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首要前提。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充分相信和依靠人民,是实现党的坚强领导的基础,也是社会主义事业得以发展的力量源泉。在党的领导下,全国人民紧密地团结在一起,是我们事业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
其二,党的基本路线科学地规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心任务,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决定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核心是经济建设,经济发展是解决其他一切问题的基础。扭住经济建设不放,加快发展生产力,可以促进我国社会的全面进步,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
其三,“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是实现中心任务和奋斗目标的政治保证与根本动力。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与坚持改革开放,都是为了保证和推动社会主义建设目标的实现。所以,我们一定要把这二者统一起来,共同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
其四,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奋斗目标,必须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中国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取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现在,我们要改变中国经济文化不发达的状况,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同样需要发扬这种精神。
其五,“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总的奋斗目标。上述基本路线的各项,都是为了实现这一总的目标。富强,就是生产力发达,经济繁荣,国力强盛,人民生活富裕;民主,就是人民当家作主,民主法制健全,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文明,就是在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同时建设高度的精神文明,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空前提高,造就出一代代社会主义“四有”新人;和谐,就是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四位一体,缺一不可。


四项基本原则是我国的立国之本,是我们党、我们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


邓小平反复强调四项基本原则是正确政治方向的保证。他指出,我们采取的各方面的政策,都是为了发展社会主义,为了将来实现共产主义。这需要四项基本原则来保证。在整个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动摇了四项基本原则中的任何一项,就等于动摇了整个社会主义事业、整个现代化建设事业。由于该问题涉及的理论问题较为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教师在教学时,可以从四个方面帮助学生剖析这一问题。
其一,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是维护安定团结政治局面的根本保障。中国如果走资本主义道路,可能在某些局部地区少数人会富裕起来,形成一个新的资产阶级,而大量的人仍然摆脱不了贫穷,甚至连温饱问题都不可能得到解决。如果搞两极分化,民族矛盾、区域间矛盾,相应地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也会发展,就可能引起社会动荡。
其二,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实现国家安全、人民安居的有效保障。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阶级斗争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国际上还存在帝国主义和霸权主义。打击犯罪、惩治腐败,不能没有人民民主专政;预防和制止动乱,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不能没有人民民主专政;抵御外来的侵略和威胁,保卫国家主权和安全,也不能没有人民民主专政。
其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有序地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组织保障。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有序地进行,需要有领导核心,有统一的行动。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社会的安定、民主的发展,都要靠党的领导。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条战线的伟大成就,都是在党的领导下取得的。
其四,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排除一切思想混乱因素的理论保障。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需要统一的政治思想和统一的意志。没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指导,改革和建设就会陷入无序状态;没有统一的政治思想和统一的意志,资产阶级自由化就会泛滥。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相互贯通、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整体:


其一,“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共同构成了党的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三者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有机整体,它们统一于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 其二,正确理解“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辩证关系。首先,必须把坚持改革开放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统一起来。
其次,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都是为了更好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把经济搞上去,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
其三,我们说“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有机整体,并不等于说三者同等重要。其中,最重要的是“一个中心”。
所以,我们说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在于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是各项工作都必须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就是要把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摆在首要地位。


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


因为经济建设是全党、全国工作的中心,各项工作都要服从和服务于这个中心。早在1980年,邓小平就强调指出:“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
首先,政治问题要从经济的角度来解决。例如,“文化大革命”结束后落实政策问题、就业问题、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回城问题,这些都是社会问题、政治问题,主要还是要从经济角度来解决。经济不发展,这些问题永远不能解决。
其次,只有发展经济,才能解决国内各种矛盾,保证稳定的政治局面,做到长治久安。在改革开放中,国内出现了许多新的矛盾,原有的矛盾也表现出新的特点。例如,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矛盾、先富与后富的矛盾、干部与群众的矛盾、各种所有制之间的矛盾等。只有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才能使各种矛盾在经济发展的更高层次得到解决。没有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各项事业的进步,人民就不能安居乐业,社会就会动荡不安。
再次,只有发展经济,才能促使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全面发展。物质文明是整个社会文明的基础。物质文明发展了,可以为建设高度的民主和健全的法制提供资源和条件,可以促进科学、教育、文化等事业全面进步,全面提高人民群众的基本素质,提高全社会的文明程度。
最后,反对霸权主义,实现祖国统一,最终决定于我们自己的事情干得好不好。如果我们国家发展了,更加兴旺发达了,我们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就会更大。四个现代化搞好了,经济发展了,我们实现祖国统一的力量就更大了。


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其一,改革是动力。要发展就必须改革,只有改革,才能克服过去形成的束缚社会生产力发展和影响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各种旧体制,才能解决生产力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新问题,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广阔的空间。改革是发展不可缺少的推动力量。
其二,发展是目的。中国解决自身问题的关键是靠自己的发展。只有不断发展,才能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其三,稳定是前提。邓小平多次指出,中国发展的条件,关键是社会稳定。如果没有一个稳定的政治局面,国家处在动荡之中,就不能从时间和空间上为生产力的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不能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提供安定的环境。
其四,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改革和发展都需要稳定的社会环境,政局稳定是改革和发展得以健康进行的前提和保证。稳定的社会环境也离不开改革和发展,稳定的社会环境是在社会生产力日益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基础上实现的。
其五,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结合点。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gaozhong/282909.html

相关阅读:新高三学生进入复习状态的七个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