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在我省已经实施了一届,下面就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谈谈自己的体会和做法。
第一、教学观念的创新——以学生为本,为学生会学而教。
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过程中,一旦我们在思想意识的深层认识到教育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中的重要作用,我们才会积极探索和挖掘教育中有利于创新能力培养的积极因素。从而避开传统教育中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消极因素。反之,我们教学活动就可能在无意识中助长挫伤学生创新素质发展的消极因素,我们要求培养具有创新素质的学生,教师则首先必须具有勇于创新的品质。
教学观念的创新就是要在素质教育质量关的要求下,充分建立以人为本的学生主体观,不拘泥于考试大纲和教科书,创造民主、平等、和谐、合作的教学氛围,使教学活动真正活跃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创新的过程,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能力,特别是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实现优质高效的教学效能。
第二、教学中重视对创新意识的培养。
创新意识是创新精神的主体。是创新能力的心理基础,安于现状,满足现有成绩,将会阻碍创造力的发展。创新意识的培养也就是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的培养。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的引导下,人们才能够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树立目标,充分发挥潜能和聪明才智、释放创新激情。我的具体做法是:
1.设计问题情景,诱发学生创新意识。
亚里士多德讲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推动力。在教学中通过设计创设问题的情景去激发学生某种创新的动机,使其表现出创新的意向和愿望,这是创造性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
2.培养追根刨底的精神
能通过现象看到本质是一个有创造力的人的显著特点,但如果没有追根求源的探索精神就无法实现这一目标,可以说,有追根刨底的“犟”劲是创新意识强烈的重要标记。但是,目前“学校课本上的问题多是封闭型的,也就是说都有一个确定的已知答案,而且给出了所有必需的已知信息。实际生活的问题却往往是开放的,没有确定的答案,还缺少很多有关的信息”为此,我们就要坚决摒弃“注入式“和“结论式”的教学模式。主动采用开放式教学模式,把开放性问题引入教学课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以探索的姿态出现,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探寻问题解决的最佳突破口,在探索中发现新颖而独特的解决方案,问题解决带来成功的体验和喜悦,从而激励学生再发现和再创新。
3.培养追求新异的好奇心
好奇心人皆有之,青少年的好奇心尤为强烈,当人遇到一件新事物,发现一个不常见的现象时,必然会被深深的吸引住,“新异感”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好奇是一种动力,许多科学家的研究工作就是由对研究对象的好奇而开始的。好奇心是一种潜能,只要很好的“挖掘”就能变成极强的创造思维能力,保护和发展学生的好奇心,是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之一。实践表明,教师充分激发和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对教学效果是十分有益的,而这核心过程有能使学生的好奇心进一步强化。
第三、着力强化对创新思维的培养
1.挖掘教材中的“散发”因素,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发散性思维是依据研究对象所提供的信息,使思想打破常规寻求变异,广开思路,充分想象,探索多种解决方案或新途径的思维方式,他的主要特征是求异性,其实质就是创新。在中学数学中,发散的对象和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如命题的推广与引申,问题条件的减弱和加强等。特别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每讲解一道例题,都要引导学生开拓思维,标新立异,会试从不同方面去寻求解题方法,这不但有利于发散思维的培养,而且对提高创新思维能力也是大有裨益的。
2.激活学生思维,让教与学达到共振
新课标要求教师要从知识的传播者转向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索的指导者和促进者,成为帮助学生获取知识、产生自己想法的“助产士”,思维主要靠启迪而不是靠传授。教师越是传授得一清二楚,学生就越不需要思维,尤其是创造思维,一经传授就失去创造意义,应是在教师启迪下,学生通过动脑、动口、动手,自主的参与观察、比较、尝试、判断、思考等活动,从自己的头脑中产生。
3.深化概念教学,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阻碍创新精神发挥的原因之一就是思维的惰性,对问题的了解满足于一知半解,停留在知识的表面。因此,教师在讲解教材的例(习)题时,一定要发挥这些题的潜力,引导学生深入进去,把课本的知识学到手。这样才能起到优化思维的作用。
4.强化知识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课本中大多数例题由于用纯数学语言叙述,极易使学生感到抽象难懂或简单无用,无法激活学生的思维。数学是从现实中抽象出来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问题本身的存在背景及其深刻的实际意义,使抽象的问题同生动活泼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5.引导学生大胆猜想,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猜想是创新的萌芽,他不仅是重要的思维形式,更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猜想对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着无法估量的作用,教师,无论是概念的产生、定理、公式的发现、规律的探求、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的选择,处处可以去引导学生去猜想,无论学生能否猜出,还是猜想是否正确,都丝毫不影响猜想的价值。在参与猜想的过程中,学生就会逐渐的产生强烈的猜想欲望,猜想能力也会逐步提高。
来源:233网校论文中心,作者:陈永旺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gaozhong/299169.html
相关阅读:高中数学知识点:椭圆的性质(顶点、范围、对称性、离心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