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基本目标,强调参与,具有基础性、多元性、现代化、开放性及综合化的特征。整个高中数学课程体系设置都将致力于根据学生的不同兴趣、能力特征以及未来职业需求和发展需要,提供有所侧重的数学学习内容和实践活动。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应用意识以及推理能力,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新课程改革的顺利推进,要求中学数学教师自觉更新观念,积极努力跟上时代的步伐,全面提高自身的数学素养,认真落实好高中新课程的实施工作。那么面对高中数学新课程改革,中学数学教师应该如何更新观念,如何提高自身的数学素养呢?本文就个人教学实践,提出一些浅见,望同行不吝赐教:
一、更新观念,转变角色
新课程改革是一场教育理念革命,要求教师“为素质而教”。在教学过程中应摆正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正确关系,树立“为人的可持续发展而教”的教育观念,完成从传统的知识传播者到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这一角色转变。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全新观念下,教师的职责不再是单一的、而应是综合的。作为课堂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以及学生在探究性课题上的合作者,教师应该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让其获得情感体验、知识积累以及自我探究的内在需求,重视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借助正确的数学论证手段,教导学生重点理解数学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并最终形成思维上的具体。
当前的科学研究呈现多学科交叉的新特点。作为基础学科,高中数学新课程改革将“研究性学习”列入了课程计划,并充实了向量、概率统计、微积分等初步知识。在新课程内容框架下,绝大多数教师由于知识的综合性与前瞻性不足,难以独自很好地完成对学生课题的所有指导工作,要求教师之间必须建立起协作的工作思想。从仅仅关注本学科走向关注其他相关学科,从习惯于孤芳自赏到学会欣赏其他教师的工作和能力,从独立完成教学任务到和其他教师一起取长补短。在实践中既拓宽了数学教师自身的知识面,更能使教学贴近实际。
二、终身学习,提升素养
高中基础学科新课程改革适应形势、面向未来,服务于人才的可持续发展。纵观数学新教材,重点增加了学生对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以及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数学意识培养,其中的观点阐述、体例论证、内容衔接均比以前有了显著改进。值得注意的是,与新教材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中所提供的“唯一”或“标准”答案少了,可照搬照抄的东西少了,标准新了,要求高了,与实际结合更加密切了。如此一来,数学教师难以再靠吃老本来维持对学生学习内容的权威和垄断,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强了,课堂呈现出开放的动态型。在新形势下,教师第一次处于被学生选择的地位,必须重新审视自己的知识结构,将终身学习内化为自学行为,时刻保持研究的态度,力求成为一个学识渊博、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现代化信息素质的教育工作者。
为了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知识体系,教师应加强知识量的积累,并逐步实现质的飞跃。作为高中数学教材的实施者,在吃透大纲,精研教材的前提下,要重新考虑新旧知识的纵向延伸与横向联系,瞄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不同点与新知识的生长点;要努力学习数学的新理论、新知识,把握数学领域发展的前沿动态;有意识地拓宽相关学科的知识,实现多学科的沟通与融合。此外,在备课上多下功夫,创设问题情景,重视学生原有的数学认知结构,尊重个性差异,对学生的可能问题或突发情况有备而来,避免在教学中出现随意性、片面性和主观性。最终实现由单一数学专业知识结构向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等在内的高度统一复合型知识结构转化;由封闭型结构向开放型结构转化;由对知识的被动接纳型结构向主动创造型结构转化。通过对新知识的主动选择与吸收,改造和更新自身的知识体系。
首页上一页12下一页末页共2页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gaozhong/312374.html
相关阅读:怎样做数学作业 才能发挥最大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