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社会进步日新月异,与之相应的是社会意识、文化思潮、价值观念等一系列新的伦理道德的巨大变迁。现如今,人们越来越看重实际,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滋长,导致人们一味追求高学历、高文凭,而忽略了人文精神、品德修养。这种不良思潮也出现在校园内,学生缺乏吃苦精神,在物质上追求,攀比之风盛行,是非不分,善恶难辨。究其原因,应该是道德缺失。
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的深刻变革,是基础教育改革的主旋律。然而,教育应以“德”为首。事实上“德育包括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教育四个要素”。涵盖的东西很多,仅仅以思想品德课本为阵地是远远不够的。因而,我们应“寓德育教育于各学科教学之中”。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注意德育渗透,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一、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
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文化历史的文明古国,教学中可结合教学内容给学生讲述我国数学发展的历史,从上古的结绳记数到中古的《九章算术》,都是最早问世的数学成就;我国古代数学家对圆周率的准确计算大大早于欧洲。祖冲之、祖?、刘徽、秦九韶、贾宪等,中国古代数学研究自秦汉到明代以前历时1800余年,代表着世界研究的主流,明清之后日衰,主流西移才开始了外国人名充塞数学文献的时代。近、现代我国又涌现出了华罗庚、陈省身、苏步青、陈景润等享誉国际的数学家。
这些史实增强了学生强烈的自豪感,激发了他们的爱国情感,使学生树立起立志成才,为民族富强而勤奋学习的雄心壮志。
二、介绍数学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1959年5月,华罗庚教授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大域数学之为用》,精彩地叙述了数学的各种应用,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等各个方面无处不有数学的贡献。难怪人们说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化学战(火药),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物理战(原子弹),海湾战争是数学战。数学对于整个科学技术(尤其是高新科技)水平的推进与提高、对科技人才的培养与滋润、对经济建设的繁荣、对全体人民的科学思维与文化素质的哺育这四个方面的作用是极为巨大的,也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比拟的。从数学的重大应用中学生感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激发学生对数学的热爱之情和学习兴趣。
三、通过课堂教学训练,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积极创新的良好品质。
数学是一门系统严谨的学科,要求运筹有章,计算合法,应用有方,分析有规,论证有据,构造有序等。在数学教学中,应着意引导学生分析、推理、概括、判断,遵循一定的逻辑规律。做到有据可依、有理可推。通过对数学解题规范性的训练,严格要求书写整洁,认真练习,有错必改,使学生形成严谨认真的作风,明白数学来不得半点虚伪和欺诈,需要的是诚实、正直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学生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才能领悟到数学的真谛,对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高涨的热情,才会主动积极地不断进取,努力去探索数学天地的奥妙。
四、揭示数学之美,陶冶学生高尚的审美情操,激发情感。
数学中蕴含着大量的美得因素,数学给人一种精神力量。在数学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数学美,启发学生的审美意识,唤醒他们对数学的热爱。我们要让学生感受数学中简洁美、对称美、和谐美、统一美、奇异美。例如公式之美、国家之美、解题之美、黄金分割之美等等。数学美还体现在对困难和复杂的数学问题的简捷优美的解法上。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美得享受,以此激发学生追求数学美得意愿,提高对数学美得鉴赏能力,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
数学学科在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方面有广阔无垠的领域。形式多样、方法多异。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方式,我们要主动去琢磨、去思考、去挖掘,把教材、学生和当前的教育体制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学生逐渐形成健全、优秀的思想道德品质,推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
来源:233网校论文中心,作者:康艳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gaozhong/315132.html
相关阅读:培养数学语言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