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实验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高中化学 来源: 高中学习网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不仅是感性知识的过程,而且更是一种理性思维的过程。化学实验的每一步都离不开理性思维,通过实验能使学生受到从形象思维跨越到抽象思维的训练,实现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的统一。因此,化学实验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加强对化学实验资源的开发和,让学生参与实验全过程的探索,通过多疑提问,加大对各种实验功能利用,挖掘对实验内容的拓展、延伸,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有计划、有目的地细化到实验的各个环节之中。本文就个人的实践谈三点粗浅的认识。
  
  一.开发实验资源,培养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就是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意识或理念。创新意识是创新人才必备的素质,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引导下,才可能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树立创新目标,充分发挥创新潜能,释放创新激情。
  
  创新意识的培养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教师的教学设计要始终渗透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在教学的各个环节教师要从学生的角度、以学生的眼光审视所遇到的问题,精心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切入点。
  
  1.借助化学史中实验,激活学生创新意识。
  
  化学史上的著名实验给我们留下的不仅在于实验结果,更在于精巧的设计、独到的方法、深刻的分析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孜孜不倦的创新品质。如:在讲纯碱时,介绍著名的侯氏制碱法的发明过程;在讲空气时,介绍化学家如何发现空气的成份实验,引导学生去追溯化学家思考研究的源头。通过分析、归纳实验的设计思想,找出实验中要解决的重点和难点以及解决的方法,探究设计者完成这一实验可能的思维方法和过程,给学生相应的创新思维的熏陶,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
  
  2.创设化学实验情景,优化创新思维过程。
  
  教师应该“稚化思维”、“心理换位”的设计教学过程,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充分暴露。当学生的思维活动和结论不在教师所设计和期望的轨道上时,教师不能把学生的思维纳入自己的思维模式之中,更不能用粗暴的方式中断学生的思维过程,而应积极创设化学实验情景,引导学生通过科学探究活动来解决问题。即提出一个观点不能*逻辑推断而必须用实验验证,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宽松、民主、富有创新精神的氛围,为学生思考、探索提供创新的具有开放性和选择性的最大空间,才能达到优化学生的创新思维过程,逐步培养创新意识。
  
  如高二化学新教材中对《水的电离》的表述如下:“精确的实验表明:水是一种极弱的电解质,能发生微弱的电离生成H+ 和OH- ”。学生往往对 “精确的实验”、“极弱的电解质”、“电离生成H+ 和OH-”提出质疑。教师用科学探究法进行教学。通过导电实验灯泡不亮,但灵敏电流计指针发生偏转,证明纯水是极弱电解质;石蕊试液不变色,用PH试纸测出PH为7,证明纯水不呈酸性,而呈中性,因而推导出水电离不生成H+ 和O2-,而生成H+ 和OH-。
  
  二.增强实验探究,培养创新思维?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要不断鼓励学生通过观察、比较、类比等探索手段,提出种种假设和猜想,激活创新欲望。探索性实验教学比验证实验有更广阔的活动空间和思维空间,可以激发和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探索和创新欲望。学生在自己“探索”化学规律的实验过程中,可以通过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和动口阐述,锻炼和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教师应选取合适的需要探索的问题作为实验内容,设计一系列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作为铺垫。充分渗透创新欲望的激活,利用学生的原有知识,引导学生在运用知识的探索过程中有所“创新”地解决问题。
  
  通过探索性实验的教学,使学生树立创新的自信心,使其创新思维处于活跃状态,从而激起学生的创新欲望。
  
  1.创新化学演示实验,强化创新思维品质。
  
  在化学的学习过程中,知识与技能的迁移并不是简单的将已有的知识、经验“移位”或机械模仿,而是需要在面临新的问题情境时,能迅速找出新旧知识之间的共同要素,确定所需解决的问题可否归属于已有的某类知识或是它的延伸、扩展。这就需要教师通过创新演示实验,强化学生的思维品质。
  
  例如由于一氧化氮极易与空气中的氧气化合而生成红棕色的二氧化氮气体,学生难以从实验现象上直观地得出稀硝酸与铜反应生成无色的NO气体的结构,通过改进的实验装置(如右图),就可以克服上述缺点。打开分液漏斗活塞,用稀硝酸装满U型管,将管内空气排除,然后关闭活塞进行反应,生成的一氧化氮气体将稀硝酸排入右端的漏斗中,避免了生成的NO气体与空气中氧气接触的可能,而且将NO气体的制备与性质熔为一体,既可以清楚地看到实验的主要产物:无色不溶于水的NO气体和蓝色的硝酸铜溶液。当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时,又可演示NO与氧气反应生成红棕色NO2气体,避免了NO2气体对空气形成污染,且该装置能重复使用。
  
  2. 增强实验的探究性,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实验操作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环节。在实验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认真理解实验操作的每一个步骤和方法,而不是照方抓药,应该严格按照实验操作规程,对异常、不明显或结论错误的实验现象及时分析,找到问题的原因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创造性的教与学。教师创新演示实验,不但使学生掌握有关知识,给予示范,而且培养他们不迷信课本,敢于对科学方法进行创新的精神,激活创新意识。
  
  例如:高一化学在学习了氯水的组成——水、氯气、盐酸、次氯酸后,有一个[实验4-4]如右图所示的证验次氯酸漂白性的实验(a为干燥的有色布条b为湿润的有色布条),可以进行如下探究。①在反应开始前,根据丙中a、b颜色不变的现象可得出什么结论?(空气和水没有漂白性)。②实验开始,丙中通一会儿后,从a和b中的现象可得出什么结论?(氯气没有漂白性和氯水有漂白性)。③为了确证是使湿润的有色布条褪色,你认为还应增加一个什么实验?(将盐酸滴入到有色布条不褪色,说明盐酸没有漂白性,证明有漂白性的物质只能是次氯酸)。这样,经过实验探究既弥补了书上实验的不足,满足了学生渴望成功的心理,又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另外,对于学生想做的一些探索性实验,可先让他们去查阅有关资料并补充相应的知识,然后与他们一起形成探索方案,开放实验室,放手让他们独立实验。如果实验中某些现象与书本结论不相符,应鼓励学生自己提出独到的见解,这样探索性实验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 引导实验设计,培养创新能力?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运用知识去探索的过程中有所创新地解决问题,要充分挖掘课本中理论知识与实验的结合点,强化实验设计性教学。通过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目的和原理自行设计实验,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变被动为主动,在实验技能、知识应用、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等诸多方面的能力得到训练,从而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以发展,逐步形成创新能力。
  
  1. 选择化学基本仪器,设计化学实验装置
  
  一个化学基本仪器常常具有多种实验功能,开展“一器多用”是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灵敏性和流畅性的重要途径。如要求学生选择基本仪器,根据启普发生器原理设计反应装置,根据“火山爆发”原理设计喷泉实验,设计一套可以与课本相拟但不能与课本相同的制取氯化氢的装置。通过这样的训练,打破了仪器的常规使用,可使学生得到不少新奇的想法,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它将启迪学生在今后的社会中不断的进行技术创新。
  
  2. 根据同一实验目的,自己设计实验方案
  
  在实验教学中,可以根据同一实验目的,由学生选择药品和仪器,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如利用金属、酸、碱等试剂制备氢氧化铝,有多少种制备方法?并说明实验原理。也可以限定实验药品,要求学生开展发散性实验设计,看最多能设计出多少个不同类型的探索性实验。如由下列药品:冰醋酸、氢氧化钠、蒸馏水、pH试纸、石蕊试液,请设计尽可能多的实验。还可以由老师提出问题由学生定向设计,如设计一个制取氢氧化镁并证明“⑴Mg(OH)2能溶于浓的氯化铵溶液而不溶于稀的氯化铵溶液;⑵氢氧化镁溶于浓的氯化铵溶液”的理由的实验。这些问题要求学生具有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学生通过综合运用,广泛联系,提出多种可能的实验方案,然后组织学生讨论,鼓励他们从多角度、多层次,对各种方案进行合理评价,对合理的方案安排学生亲自操作。在整个训练过程中,学生思维的独创性、发散性、灵活性就会得到强化,创新能力得到优化。
  
  综上所述,通过化学实验教学的各个环节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着其它电教手段无法替代的、独特的作用。培养创新能力就应努力挖掘和发挥实验教学在创新教育中的潜能与作用。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gaozhong/316563.html

相关阅读:高中化学知识点:电子排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