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蒙阶段化学教学语言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高中化学 来源: 高中学习网


使用讲授法教学是教学工作中最常使用的方法,尽管现代教学理论中对讲授法教学大加挞伐,说它是“满堂灌”“填鸭式”的“罪魁祸首”,还因为它是最原始的教学手段,在现代教学理论中纯属“小儿科”,这种理论固然有它正确的一面,但不可讳言,课堂教学中任何其他教学方法的实施都必须依赖或借助讲授法才能得以顺利完成。现代教学理论的实施,终归要用讲授法来点睛,教学过程中教师一言不发是不可能完成教学任务的。讲授法固然有它的缺点,但它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迅捷地传授大量的知识的优点作为教学工作者是无法也不能回避的,在运用现代理论进行教学时,教学语言运用得当,更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如果过分依赖教学语言或者使用不当,则不利于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不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甚至会落入“满堂灌”“填鸭式”窠臼。那么,在启蒙阶段化学教学中,使用教学语言时应注意哪些问题呢?

  

  一、注意语言的科学性与思想性

  

  化学是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其本身具有严密的科学系统和逻辑顺序。因此,教学过程中不能随意曲解、杜撰化学术语和化学事实,使用教学语言必须具有严密的科学性。例如“化学式”“相对分子质量”不能随意说成“分子式”、“分子量”“水中氢元素显+1价”,不能说成“水中氢原子显+1价”;“化合价”不能说成“化学价”,“化学方程式”不能简称为“化学式”等。在化学实验中,对一些化学实验仪器,不能随口把“集气瓶”,“烧瓶”说成“瓶子”,把“导管”“试管”说成“管子”等。避免学生先入为主,养成不良的语言习惯而失去了科学性。

  

  由于启蒙阶段学生对化学知识知之不多甚至一无所知,一些化学基本概念和知识在启蒙化学教学中只是作为初步了解乃至常识性介绍,因此,对这类知识在讲解时,更应注意科学性,不能武断下决论,要留有余地,注意分寸。例如:“一般情况下,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中,一定要强调“一般情况下”,否则,就会造成科学性的不严密;又比如说:“氧化反应”与“还原反应”在启蒙阶段只要求从得氧和失氧的角度来分析;教学过程中决不能说:“没有得失氧的反应,就不是氧化反应或还原反应”,也不能过分从化合价的升降,电子的转移来解释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这些做法都会造成学生思维的混乱。

  

  所以,化学教学中,任何含混不清、模棱两可的讲述,以及不正确地引用化学术语,都会导致科学性的错误,这不仅使学生养成不良的表达习惯,而且会造成学生思维上的混乱,以致不能有效地掌握化学科学。

  

  教学过程中要坚持语言的科学性,但如果忽略了教学语言的思想性,则不能保证达到教学中“育人”的目的。

  

  化学教学内容中,包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因素,在教学时不容忽视。例如:“自燃”现象的讲解及适当的举例,有利于树立反对迷信,反对唯心主义的唯物主义观点;讲述我国古代的化学成就及建国后我国化学研究工艺的发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爱国思想和学习化学的兴趣,学习物质溶解性的影响因素有利于树立辩证的内外因论思想,实验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尊重实事求是、认真的科学态度等等。

  

  教学过程中教师使用教学语言时,教师的语言、语调所流露出的思想情感与意志倾向,以及适度的表情、体态语言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听课的注意力,培养情感的教育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二、注意语言的启发性与机动性

  

  教师教学语言的作用对象是学习的主体——学生,一切教学手段的使用都是为了使学生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在设计教学语言时不能不注意这一点。如果一节课滔滔不绝地讲下来,不注意学生的思维、表情的变化,或整节教学语言平淡无奇、毫无特色,这种“填鸭式”的教学,都会造成学生的思维障碍,不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学内容不易被学生接受。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新课标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3的核外电子排布时,由于原子是微观粒子,核外电子的运动不象宏观物质那样有一定的轨道,这节课内容非常抽象,如果只按课本所描述的语言进行教学,学生很难建立初步的核外电子运动的概念。在教学设计时,如果先以人的活动能力与活动范围成正比打比方,用形象的语言联系核外电子具有的能量不同因而运动的区域不同,用这样的方式进行教学把抽象的微观世界与形象的宏观的物质运动联系起来,可以初步建立核外电子运动形式的概念。使教学具有一定启发性与机动性。

  

  在授课过程中,教师还要根据当时学生的思维实际与接受水平,适时地提出问题,不断引起悬念,刺激学生大脑的兴奋点,强化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学语言也要根据学生的实际不断灵活地改变。

  

  实践证明,死啃课本或教案上的教学语言而不顾学生实际的做法往往事倍功半。

  

  三、注意讲究语言的艺术性与合理性

  

  教学语言要讲究科学性,使用词句要准确表达所要阐明的问题,这是使用教学语言最基本的要求。除此之外,教学语言还要注意音量的高低,语调的快慢与节奏,以及吐字清楚等外部形式,以及恰当的比喻、拟人等手法,即讲究语言的艺术性。

  

  教学语言呆板而无节奏,会使学生昏昏欲睡;讲话太快则学生来不及思考所讲的内容,会使学生产生消极心理甚至放弃听讲;语速过慢,会使学生思维受到抑制、精神涣散;口吃、吐字含糊不清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等等。所以教学语言应是吐字清楚,声音的高低和速度的快慢适合学生的思维习惯,语调自然而且抑扬顿挫,使之带有节奏感,这样学生听课时不易疲劳,在讲到重点内容或关键的地方时,应加重语气并放慢速度,这样既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也利于学生思考和作笔记。

  

  化学教学内容中,有些概念、原理、理论往往比较抽象,如果照本宣科地讲解,往往越讲越糊涂,最终收效甚微。这时,就必须针对教学内容,在教学语言上作些“技术处理”,适当运用打比方、拟人等手法变抽象为具体,化难为易,化繁为简。例如:讲解“分子间存在一定的问隔”时,以“1升米和1升豆子混合体积小于2升”为例打比方,形象地说明了分子间存在间隔。再例如:讲解“元素”与“原子”的区别时,如果用“中国”和“中国人”打比方来说明元素只有种类意义而没有数量意义,原子既有种类意义又有数量的意义,不仅生动易懂,而且无形中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

  

  讲究语言的艺术性,可以使教学生动活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这种艺术性必须适当合理,不能离开科学性这个前提,否则,效果就会适得其反。

  

  四、注意语言的适度性与系统性

  

  在新的课程标准中,教学语言虽然可以起到引导、点睛的作用,但绝不能过度夸大它,不能滥用讲授法,否则教师就成了牧师,课堂成了教堂。新课程教学中,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因此作为合作者,教师的教学语言作为一种手段要讲究适度性,教学语言要符合现代教师的身份,应该以平等的语气与学生交流,不能再以高高在上的权威面孔出现在学生的面前,作为引导者与组织者,教学语言应该具有系统性,在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后应该用科学、简洁的语言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整个过程必须具有系统性,否则课堂就成了一盘散沙。

  

  另外,教学语言的使用,不管怎么讲究,都必须符合语法要求,符合逻辑顺序,并且尽量口语化,必须以规范的语言进行教学,也就是要讲究语言的合理性,这是使用教学语言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教师基本功底的的体现。否则,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养成不规范的语言习惯,对其它学科乃至日后的学习造成不必要的障碍。

  

  有的人把教学称为艺术,教学语言则是表现这门艺术的一种主要手段。但要注意教师在讲台上演的不是独脚戏,教学语言也决不是教师在讲台上独白式的自言自语,它应当成为搭设在师生之间的一座知识与情感的桥梁和载体,通过它完成课程目标,通过它不断地引导学生进行认知,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通过它使师生的情感思想在教与学中互相交流、升华。“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学语言在教学中不能不讲究。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gaozhong/321359.html

相关阅读:高中化学知识的高效记忆法_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