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课堂的教学管理及优化_0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高中数学 来源: 高中学习网


数学教学目标的实现,主要是依靠课堂教学的高效来完成。对课堂管理策略的研究,是提高教学质量的要求。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这种研究一直方兴未艾。1970年,希尔伯曼提出以“开放”为特征的课堂教学模式,受到广泛的关注和支持。所谓“开放”,是指空间的灵活性,学生对活动的选择性,学习材料的丰富性,课堂内容的综合性。现在正在进行的数学课改也是以此为目标的。开放的课堂的学生具有更出色的创造性,教学任务的完成和教学目标的实现更为高效。因为“开放”形成一种氛围,有助于促进批评性的探究和自我指导的学习。这种课堂,给教师的教学和管理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良好的数学课堂管理应包括以下四个策略:

  1.数学问题、方法与思想的准备对教师而言,对课堂可能出现的问题,需要的数学方法,蕴含的数学思想的假设和预见,是一种极为可贵的能力。这包括多角度认识教材内容,多方面分析学生的思维,预设多样的问题情境和考虑可能的异常情况。

  2.课堂意外情形的及时处理课堂的全部过程都应该在教师的控制中,任何问题的发生都要有及时的应对措施,不能漠视和拖延。这些问题包括学生对所学内容与众不同的认识,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疏漏或错误,以及学生的一些不良表现等。

  3.适当的课堂容量和教学进度保持一定的容量和进度不仅仅是教学任务的要求,从课堂管理策略来看也非常必需。如果教学安排过于缓慢,长时间停留在一个问题上,多数学生会越来越没有兴趣,以致无事可做。比如在一个简单的例题或纯粹的数值计算中花过多的时间都是不可取的。保持适当的进度对维持学生的热情很有必要,也使学生“没有时间做不相干的事”。

  4.积极的交流与良性互动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的调动是课堂教学成功的要素之一。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不能让学生有被忽视的感觉,包括言语、表情、姿势,都必须为师生之间和谐交流服务。当有学生就某个例子有其他解法,或就某个知识点有不同的理解时,要用交流探讨的方式进行处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只有当学生与教师间的情感互动起来,学生对课堂的破坏性行为将大为减少,建设性行为相应增加。

  (二)任何一种课堂教学模式都不能到处套用,不同的内容,不同的对象,就应采取不同的形式,呈现不同的教学结构。但合理的课堂教学结构的创设,仍然有一定的规律可循。

  1.“问题”原则。数学的学习,是思维活动与发展的过程。“问题”是点燃思维运动的火花,是认知结构得以不断发展的源泉。就学习任务所提出的问题要处于学生思维水平的最近发展区,提问的方式要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语言要有情趣,内容要有较丰富的直观背景,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2.发现过程的参与原则。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主动去探索数学概念的形成,定理、公式、法则的发现过程。从传统听讲模式到把听讲与读书、研究、讨论、练习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师应精心设疑,置疑,适时调控,让学生处在猜想、类比、推测和解答的思维活动中。

  3.归纳原则。整理归纳是知识反思内化的过程。数学教育家弗洛登塔尔指出:“反思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核心和动力。”要引导学生归纳整理各知识要点,并揭示它们在知识整体上的地位、作用,与其他知识的相互关系和结构上的统一性,特别要揭示出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

  4.变式训练原则。为了提高训练效率,必须防止机械模仿,可采取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等方式开阔学生的思路。变式练习的思维要求是循序渐进,逐步提高思维强度。

  5.反馈原则。数学教学是信息交换的动态过程,对这个过程的控制,主要依据和学生的信息的联系。教师要根据制定的教学目标,采取观察、提问、练习、测验等手段,检查和评定学生的学习效果与制定的教学目标的差距,灵活及时调整教学环节。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gaozhong/324889.html

相关阅读:在新课程下数学教学中兴趣的激发与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