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过程 】
导入 新课: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改造,人生价值和理想的实现,都离不开社会实践。
什么是实践?为什么要投身社会实践?怎样才能更好地投身社会实践?为解决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第三章,提高认识事物的能力,第一节,
导入 :马克思生前最喜欢的一则寓言
哲学家问船夫:你懂政治吗?
不懂。船夫说。
你的生命的价值失去了三分之一,哲学家说。
你懂哲学吗?
更不懂。
哲学家感慨的:那你的生命价值就失去了一半!
一个巨浪把船打翻,哲学家掉在河里。
船夫问:你会游泳吗?
不会,不会!
船夫说:那你的生命价值就失去了全部!
这则寓言故事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一、 实践的特征。
宋代诗人陆游有诗云: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毛泽东说:你要有知识,你就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认识是在变革、改革客观事物的过程中发生的,从而进一步强调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讲述两红柿子的故事:略
1、 实践的含义
荀子说:不闻不若见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行之,明也。
这句话的大意是:不听不如听之,听之不如亲眼所见,眼见不如认识懂得,认识不如亲手变革的行动,学习达到了会干、会做的程度,就到头了,会做、会干就意味着认识了、懂得了。这段话隐喻了知与行的关系,包含了荀子对实践概念的理解,具有合理的思想。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们改造和探索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举例,现实生活中学生们都从事过哪些实践活动?
实践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点:
第一, 客观性,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
这是因为构成实践的要素都是客观的物质的。实践的基本要素有:实践的主体、实践的对象、实践的手段。
实践的主体是人,是人民群众,人有自己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有一定的体力和智力,这就使人能够有目的的从事社会实践。人的体力的智力统一起来,共同构成实践的主体这个基本要素。而人又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像自然界的其他物质形态一样,也是客观存在的,人的体力和智力是在社会发展中客观形成的。它的状况归根到底是由客观条件决定的。所以实践主体是客观的。
然而实践总是有一定的对象,否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究竟什么是实践的对象呢?它是由什么决定的呢?(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实践的物质手段是工具和其他设备。人们进行实践活动不仅需要发挥其体力和智力作用,而且只有使用某种物质手段,才能把自身的体力和智力作用于实践对象,以达到实践的目的,实践越发展,越需要物质手段这个基要素。构成实践手段的材料是物质的东西;制造实践手段不能随心所欲。它们都是客观历史条件决定的。可见,实践的手段也是客观的。
总之,由实践主体、实践手段有机结合而构成的实践活动,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坚持实践的客观性,就是在实践问题上坚持了唯物主义。
第二、能动性,实践是人们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狡兔三窟、燕子筑巢、蜘蛛织网、狐狸躲避猎人猎枪趋利避害。北京动物园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将一个香蕉用长杆吊在一固定的高度,黑猩猩偶然用手臂碰到竹杆,取到一只香蕉吃了,可它不知道没有许多香蕉未吃完,仍可摘取来吃。
问:动物的活动也是能动性的实践活动吗?
设问:人改造自然界和动物适应自然界的活动有什么异同?举例说明,
虽然实践活动客观的物质性活动,但它与动物的纯粹适应自然界的本能活动有着本质的区别。实践是在意识指导下的有目的的活动。意识的目的性,结果的创造性是实践是重要的特征,也是实践才独有本质特征。
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这与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二者是统一的,这个关系实质中主客观的关系。
第三、社会历史性P94
小结,
巩固新课
选择题:
1、在实践的基本特征中最能表现实践本质的特征是( C )
A、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 B、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
C、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 D、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
2、实践的社会性的历史性是指( A )
A 、它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是不断变化发展的活动
B、它是客观的物质的活动 C、它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
D、它是处理人类社会关系的活动
3、实践的基本要素有( B、C、D )
A、实践的目的 B、实践的主体 C、实践的对象 D、实践的手段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gaozhong/330763.html
相关阅读:2016年高二政治期末考文化与生活复习题(含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