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命题用语解释:
1、背景要素:原因类
1)根本原因:指在导致历史事件发生的各种原因中,起决定作用,影响全局并处于支配地位的必然性的原因。一般从历史事件的本质的深层次的因素去分析,如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阶级本性、内因等方面。
2)直接原因:又称近因。
3)主要原因:在各种原因中最重要的、起主导作用的因素。针对次要原因而言。
4)主观原因:属于自我意识方面的原因,即人为的因素
5)客观原因: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外在因素
2、背景要素:目的和条件类
1)、目的、根本目的、直接目的、主要目的:实质上也是原因,只是在语气上表现得较为直接、较为主观些,也是主观条件。可参照原因来分析。
2)、条件:也可分为根本条件、主要条件、次要条件、内部条件、外部条件。
二、几种常见的历史原因分析方法
1、根本原因
1)、政治层面的根本原因从经济层面入手
2)、生产关系层面的从生产力入手
3)、上层建筑层面的从经济基础入手
4)、社会意识层面的从社会存在入手
5)、一切历史事件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从内因入手
2、具体原因
例:1、分析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
1)生产力因素
2)生产关系因素
3)上层建筑因素
4)对外关系和民族关系(交流)
5)社会环境因素
6)地理条件因素
例:2、分析中国古代发展的原因
1)、政治因素
2)、经济因素
3)、民族关系
4)、对外关系
5)、前代的基础
例:3、分析实现国家统一的原因
1)、经济因素
2)、政治因素
3)、思想文化
4)、民族、地区关系
5)、核心力量
6)、领导者素质
例:4、分析改革成败的主要原因
1)、看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或趋势
2)、看当时新旧势力的力量对比
3)、看改革的政策措施是否正确
4)、看国际环境
5)、看改革者的素质
例:5、分析反侵略战争胜利的原因
1)、看性质
2)、看领导
3)、看斗争主体
4)、看其它因素
例:6、分析某一时期文化发展的原因
1)、经济因素:经济是否发展繁荣,生产工具是否有新的发明;
2)、政治因素:国家是否统一,政治是否清明、稳定;
3)、文化政策因素:统治者文化政策是否有利于文化发展;
4)、社会环境因素:社会是否安定或相对安定;
5)、文化交往因素:民族间、中外间经济文化交流发展因素。
6)、文化的连续性
7)、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和智慧
(二)影响分析方法指导
1、一分为二辩证分析:积极影响、消极影响(积极意义、消极意义);
2、对古代史历史事件:一般从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对外关系五方面分析影响。
3、对中国近现代史历史事件:国内影响:对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生活的影响;
国际影响。
4、对世界近现代史历史事件:对本国政治、经济的影响;或对生产力、生产关系的影响;
对他国的影响;
对国际关系(国际格局)的影响。
(三)评价人物、事件方法指导
1、评价要素
1)性质:是指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特点、根本属性。
2)实质:即本质,是历史事件不易改变的阶级性和社会性质。
3)特点:是人或事物所具有的独特的地方。
4)意义:指事物的价值和作用。包括作用、影响、经验、教训
2、评价标准:生产力标准
3、评价方法:1)辩证评价,两点论,重点论;
2)按时间分时期评价:前期、后期。
(四)历史地图、图片、图表型题目解题指导
1、据史读图,把教材文字叙述中涉及地理分布的内容落实到地图上,准确地再认再现其空间位置。
2、据图说史,根据地图复述教材内容,借此检查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3、以图释文即利用地图,对教材文字内容进行诠释和说明。
4、以图补文,充实教材的文字叙述,启发思维
图片:借助图片研究事物的特征、规律、或联系。
第一步:审。一审图有几个要素和几层含义;二审注,注是对图的补充或解释;三审问寻找答题的方向。
第二步:比。即对图片的内容或横或纵向比较、分析、找出规律。
第三步:联。注意图与图的联系,图与教材的联系。
第四步:答。答案来源于课本和材料。
表格:借助数字信息,考查学生的观察、分析比较、灵活运用、逻辑推理能力
第一步:看。一看时间、空间;二看反映的问题;三看提示语。
第二步:分析比较。分析比较表格上下左右数值的变化,分段找规律或反映的现象,进而分析其原因。
第三步:联系。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与课本知识相联系,体会材料的喻意。
第四步:答。综合判断,简明答题。
(五)小论文题解题指导
这一题型的测试功能主要是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历史、历史阐释、文字表达等综合能力。论文题有的属于大跨度、高概括的叙述型,有的属于小切口、深挖掘的分析型,还有比较、评述等。
无论什么样的论文题,首先必须正确审题,找到主干,抓住关键字词,弄清限制条件,明确论述项目和对象。
对叙述型强调进行系统的归纳并得出正确结论;
对分析型要注意分析历史事件的原因、特点、性质、作用、结果、教训等;
对比较型则应先弄清题目的比项,而后将比项双方的史实进行归类、提炼、分析,得出结论;
对评述型的解答,应该依据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并根据当时的历史条件进行实事求是的评价,叙述和评论有机地结合起来,既可先叙后评,也可夹叙夹评,评从述出。
除此,在写作时,必须紧紧围绕历史学科的特点:“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切忌空发议论。
例:1.(2007上海历史)材料分析论证题(共30分)
“1860年代的诞生”
从中外历史的进程来看,19世纪60年代具有重要的地位。那是一个风起云涌的时代,“资本主义”、“工人阶级”、“工程师”、“民族”、“自强”等词汇的出现和频繁使用就是最好的证明。
面对那个时代,每个人都在思考,其中一位政治家这样写道:
如果你们走在时代观念之前,这些观念就会紧随并支持你们
如果你们走在时代观念之后,它们便会拉着你们向前
如果你们逆着时代观念而行,它们就将推翻你们
试以“1860年代的诞生”为题,撰写一篇历史小论文。
要求:
1.在撰写小论文之前,先简略叙述19世纪60年代所发生的重要史实。(6分)
2.以“1860年代的诞生”为题,撰写一篇历史小论文。可选择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不同角度,也可围绕某一中心、某一事件等展开论述。(24分)
注意:
1.论文须围绕主题展开
2.论点应由材料支持
3.论述要层次分明
4.叙述要清晰连贯
5.文字要通顺流畅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gaozhong/334305.html
相关阅读:高中历史知识点: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