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2、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3、概述丛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解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模式是考查的热点,苏联的改革相对是的冷点。掌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实施的背景、内容和影响;掌握斯大林模式的特征和评价;对"苏联的改革"认识其背景、了解过程及结果,正确看待社会主义事业的挫折。
【梳理】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背景
(1)俄国十月革命后,帝国主义对苏俄进行武装干涉,支持俄国境内的叛军,妄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共和国。
(2)国内战争爆发,苏俄面临着严峻的、经济形势。
2、目的:为了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战胜敌人。
3、内容:
(1)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
(2)工业:将大中企业收归国有,监督小企业;
(3)商贸:禁止商贸;配给必需品
(4)分配:强制劳动,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
4、评价:
(1)它是在战争环境和经济被破坏的条件下被迫采取的非常措施,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人力、财力、物力 高中化学,为战胜国内外敌人,为?卫苏维埃政权起了重要作用。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超过了社会政治经济的限度,给经济带来严重负面影响。
二、新经济政策
1、实行原因
(1)连年战争破坏,苏俄经济濒临破产,人民生活困苦不堪。
(2)战争结束后,共产主义政策不但不能调动工农的生产积极性,发展生产力,还使他们产生了强烈的不满情绪,农民暴动频繁发生,国家也没有直接领导和组织所有企业的生产。
2、主要内容
(1)农业方面: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纳税后剩下的粮食归农民自己支配。
(2)工业方面:涉及国家经济命脉的重要厂矿企业仍归国有,由国家经营,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兴办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的资本家经营;恢复私人小企业。
(3)流通方面:允许自由贸易。
3、意义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表明列宁找到了一条小农占优势的落后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
径。
4、成效:生产逐步恢复,巩固了工农联盟,使苏维埃政权日益巩固。
三、"斯大林模式"
1、斯大林体制确立的过程
(1)工业化
(2)农业集体化,取消新经济政策
(3)实施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计划
2、斯大林体制在经济方面表现
(1)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
(2)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
(3)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
(4)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3、评价
(1)积极:在斯大林体制下,国家能够按照计划调配和使用全部人力、物力、财力资源。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1940年,苏联的工业生产总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
(2)局限:斯大林体制超越了苏联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在经济建设中,由于片面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由于忽视消费品生产,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提高;国家为了积累资金,从农民身上拿走的东西太多,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高;长期僵化地执行计划指令,压抑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越来越阻碍苏联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严重妨碍了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为日后苏联和东欧各国经济的发展埋下了隐患,成为后来苏东剧变的根源。
四、苏联的改革
1、赫鲁晓夫改革
(1)背景:二战后,斯大林体制弊端日益暴露
(2)措施:
①农业
a允许集体农庄拥有一定数量的自留地和饲养牲畜;
b开垦荒地,扩大谷物生产;
c开展大规模种植玉米运动;
d将拖拉机卖卖给集体农庄
②工业
a企业管理权下放到加盟共和国
b给予企业调整工资权力
c推动物质利益原则
③影响:一定程度冲破了传统观念只在原有体制进行局部改革;"建成共产主义的目标"不切实际
2、勃列日涅夫改革
(1)措施
工业--推行新体制,运用价值律,扩大企业自主权
农业--扩大农庄自主权,降低收购指标,提高农产品价格,放松副业限制
(2)结果:军备竞赛加剧,消耗人力物力,经济全面滑坡
3、戈尔巴乔夫改革
(1)背景:苏联陷入危机边缘
(2)方针:加速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
(3)内容:进行根本性变革,承认企业是独立生产者;用经济管理经济;打破单一公
有制,允许个体经济存在
(4)结果:1991年苏联解体
【要点透析】
1、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认识
(1)目的不同:前者是集中财力、物力和人力取得军事上的胜利;后者则是解决国内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2)实质不同:前者是在社会生活中排斥商品货币关系,用军事手段和行政手段控制社会的运转,进而直接进入共产主义;而后者则是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通过利用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在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发展商品经济,恢复国民经济,进而使社会主义成分战胜资本主义成分,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3)经济效果不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新经济政策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它使国民经济迅速恢复,并建立起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4)两种政策的实行,除了当时形势的需要外,还与布尔什维克党建设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关系密切。
(5)两种政策的交替说明:苏维埃政权能够根据国情,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gaozhong/33738.html
相关阅读:如何才能学好高中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