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子建
哈尔滨是一座缺少绿地的城市,所以在这里是没有草地上的阅读的。我所渴望的在假日中带着一本书,能够懒洋洋地坐在草地上的阅读也就只能成了一种奢望。好的读书环境应该是与自然联系在一起的,可是在拥挤、喧闹的城市里,你只能蜗居在家里读书。
从鲁迅文学院毕业后到哈尔滨工作,正是上个世纪九十代初期。脱离了北京那种躁动的生活环境,哈尔滨的相对宁静让我觉得格外舒适。在北京的三中,读了很多“
热点”
和“
潮流”
中的作家作品,比如马尔克斯、劳伦斯、米兰
·
昆德拉等。那些作品完全是由于大家一致叫好而跟着去阅读的,其实读后觉得他们并不像人们推崇的那么伟大。
我刚来哈尔滨时,住在省图书馆附近。那时我就有了创作长篇小说《满洲国》的动机。我在省图办了一个借阅证,每周都要去那里几次,查阅关于“
满洲国”
的相关资料,做了大量笔记。有的时候懒得回家做饭,从省图出来就进了附近的小餐馆,吃上一盘水饺,或者是一个玉米面菜团子。街市是热闹的,可人一旦进入读书状态,所有的热闹似乎都与己无关了。由于沉浸在对“
满洲国”
的幻想中,所以我常常觉得街上的行人穿的是长袍马褂,某个门脸俗艳的铺子是那个时代的妓院,有点“
不知今夕何夕”
之感。在留意“
满洲国”
相关资料的同时,我也阅读其他的书籍。我发现,人越是独自面对着生活,才会有独特的判断力。这时我已经不喜欢读那些人云亦云的“
潮流”
中的书籍了,我重拾经典著作,读《红楼梦》、《三国演义》、《复活》、《包法利夫人》、《神曲》、《红与黑》、《悲惨世界》、《鱼王》等作品,同时也读安徒生、格林的一些童话作品,觉得它们真是好,它们的魅力有如陈老酒,愈久愈醇。读书之余,有的时候也到外面走一走,最常去的是松花江边,我喜欢黄昏时去,倚着江畔的栏杆看落日。落日浸在江水中时,水面的波光就会变成金黄色,好像江上游着一群一群的金鱼。
哈尔滨有“
冰城”
之称,它一之中大约有半时间是在冬天。冬天更是读书的好时节。夜晚,你坐在灯下,听着北风在窗棂上呜呜地叫,感受着室内有如春天般的温暖,你随便拿起一本书来,都会有一种无与伦比的幸福感。尤其是下雪的日子,你坐在窗前,看着窗外飘飞的雪花,手中握着一卷书,会更加的思绪翩翩。这种时候你会想起叶芝的诗:当你老了,头白了,睡思昏沉,炉火旁打盹,请取下这部诗歌慢慢地读,回想你昔日眼神的柔和……
所以我每创作力最旺盛的季节,就是冬季。大自然进入了休眠状态,再没有绿树红花了,但我的思维却空前活跃起来,不仅创作激情飞扬,而且爱大量地读书。我的枕畔,常同时摆着好几本书。比如读累了乔伊斯的《尤利西斯》,我会马上拿起辛弃疾的诗词;被《日瓦戈医生》的沉重而压抑得要出现失眠的感觉时,赶紧读两篇周作人的散文。中国那些好的文学作品,从来都不乏优雅、闲适的气息。好的文字对我来说就是一片片飘舞的雪花,让人赏心悦目、滋润心田。
哈尔滨是个四季分明的城市。春天,你能感受到暖融融的微风;夏季,雷声常在城市的上空响起;秋季,林阴道上会堆积着金黄色的落叶,而冬季,这城市在雪中看上去一派苍茫。读书写作之余,到道里的中央大街踏着青色的石子路走上一程,随便踅进哪家咖啡馆呷上一杯咖啡,你会有一种格外温存的感觉。当然,你还可以到索菲亚大教堂去,看着教堂的建筑,你会联想到那些总是给人带来一股博大、忧伤之气的俄罗斯文学。不过,在哈尔滨,这样的老街老建筑在九十代初疯狂的“
动迁”
建设中折损不少,好在现在政府意识到了历史遗迹对一座城市文化积累的重要性,使一些老建筑“
幸免于难”
。
我们在窗里读书,在窗外阅读这座城市。窗里与窗外的世界有时是隔绝的,有时又是相互联系的。总在窗外流连,人就不容易走进“
自我”
,缺乏一个作家所应具有的内心生活,容易使艺术陷入平庸和世俗的泥潭;可是固执于在窗里营造自己的那种“
阳春白雪”
般的读书生活,又容易脱离了琐碎却又朴素、喧闹却又透露着温馨之气的现实生活,使艺术成为“
空中楼阁”
。对一个作家来讲,窗里与窗外的生活都不可或缺。
我在阅读这座城市的时候,它也在悄悄阅读我。我阅读它的风霜雨雪,它阅读我的喜怒哀乐。虽然在这里没有浪漫的草地上的阅读,我一样觉得愉悦。
1
.从全文看,作者围绕“
窗里世界”
和“
窗外世界”
分别写了哪些内容?请简要概括。
(1)
窗里世界:
(2)
窗外世界:
2
.文章开头写“
哈尔滨是一座缺少绿地的城市,所以在这里是没有草地上的阅读的”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
.文章第四段分别写到“
北风在窗棂上呜呜地叫”
和“
窗外飘飞的雪花”
,请简要赏析其作用。
4
.作者对“
窗里世界”
与“
窗外世界”
的关系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并结合艺术创作作了阐述。对两者的关系,你的观点是什么?请以“
学生学习”
为例进行探究。
答案:
1.
(1)
窗里世界:在省图书馆查数据,读书;重读《红楼梦》等经典作品;冬天夜晚读书,创作。
(2)
窗外世界:松花江边看落日;观赏哈尔滨的四季美景;漫步中央大街;观看索菲亚大教堂。
2. ①
从作者身边环境写起,自然引出本文“
窗里窗外世界”
这个话题,巧妙自然。②
为下文具体写“
只能蜗居在家里读书”
的情境作必要的铺垫。③
从结构上看,这样写使文章首尾呼应,自然圆合。
3. ①
写“
北风在窗棂上呜呜地叫”
是为了反衬哈尔滨冬天室内的春天般的温暖和冬日夜读的惬意和幸福感。同时也形象地表明“
窗里与窗外的世界有时是隔绝的”
。②
写“
窗外飘飞的雪花”
是为了交代是窗外的美景引起了作者的创作激情,也正面映衬了优雅、闲适的中国文学作品让作者“
赏心悦目、滋润心田”
;同时也表明“
窗里与窗外的世界有时又是相互联系的”
。
4.
(
示例
)
我的观点:窗里与窗外的世界是互相补充、相互促进的。
常言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就学习而言,“
窗外世界”
可以扩大视野,通过时间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窗里世界”
可以为课外实践提供基础。正所谓“
知行合一”
。学生总在“
窗外世界”
流连,一味观察、模仿,所学知识难以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一味在“
窗内世界”
钻研、思考、练习,容易迷失方向,陷入思维怪圈,影响学习效果。
(
言之成理即可
)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gaozhong/348264.html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