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自推行“336”有效课堂教学以来,师生的教学观念和方式都已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等现代教学方式已广泛运用于数学课堂教学,课堂教学逐渐有了活力。同时由于学生、家长、社会对教学质量的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的重视。我认为课堂教学有效性缺失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从理论层面上看,理念未能内化
一是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不够,或者说导入没有做好。现在的课堂,教师虽然不像过去那样直接把结论、答案告诉学生,一般都会通过“启发”的途径来提出问题,但教师往往缺少等待,提出问题后很快就会以暗示性的语言迅速把学生的思路、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到设计好的标准化的路线上来,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迅速指向标准答案。这对知识的传授也许是高效的,但高效背后牺牲的确是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及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的空间和权利。数学教学中引导尤为重要,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课堂教学的内容,还要让学生能举一反三、拓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有敏捷的解题思路。数学学习有效的表现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熟练掌握公式的应用;二是准确的计算。如果教师在引导的过程中直接将公式给出,并带领学生进行计算,那么学生得到的只是一个公式加一个结果,因为他根本还没来得及想该用什么公式、该怎么计算。
二是课堂教学缺少对生命的关照。叶澜教授在《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中强调“课堂教学应被看做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教书育人”一直以来都是教师的重任。其中“教书”和“育人”是相互促进、相互联系的辩证统一关系。“教书”是要教给学生知识,“育人”是要教学生做人,让学生健康的成长。“教书”的根本目的是“育人”,“育人”的重要途径是“教书”。但现在大多数课堂中教师还是把学生看成是接受知识的容器,并没有真正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
2、从实践层面上看,理论与实践未能融通
一是教师缺少精心的课前设计和对教学的反思。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是教师课前必备的环节。几乎所有的教师都知道课前要认真备课,要吃透教材,要沉着、自信的面对学生,而很多教师却没能做到超越教材,没能做到在课堂上遇到突发事件要保持镇定,随机应变。课堂教学过程同样需要教师的精心设计,设计知识呈现,设计逻辑思维的过程,设计与学生交往方式,设计学生在课堂上会提出一些什么样的问题等等。而现实中的课堂教学中,部分教师是游离于学生思考和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之外的。教学实践之后的反思是非常必要的,课堂教学的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但许多教师上完课以后书本一夹就完事,很少做到将课堂中的感受、得失及时记录下来,更缺乏对教学实践的系统反思,写出随笔、碎思之类的教学感悟。
二是缺少教学智慧的生成。教学智慧是教学能力和教学艺术的合金,教学能力与教学艺术的和谐统一、相辅相成才构成教学智慧。在通常情况下,教学智慧表现为教育者对教育现象的敏感和随机应变灵活处置事务的能力。当今的课堂上,很多教师依然担任着“搬运工”的角色,也就是教师基本上就是按部就班、原原本本的把教科书、教参上的内容搬到课堂,告诉学生。在这样的教学过程、教学方式中,教师很难有什么创造性,学生的创造力也同时被扼杀了,更谈不上生成智慧。缺少智慧的生成,说到底还是对师生的层层束缚造成的。
3、从学生方面看,学习主动性的缺失和学习策略性的缺乏
一是学习主动性的缺失。部分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学习主动性差,由对学习的渴望向往演变为厌倦逃避,学习由个体加速自身全面发展的活动异化对个体片面、畸形发展的强化。昆明市部分小学调查数据显示,目前中小学生厌学率达到30%,可能实际情况更严重。这些厌学的学生普遍成绩较差,厌学的主要原因是对学习缺乏兴趣,内在驱动力不够,他们表现严重的是自暴自弃。
二是学习策略性的缺乏。部分学生习惯于被动应付、死记硬背,课堂学习效率低,知识灵活运用能力薄弱。大部分学生在学习中由老师牵着鼻子走,缺乏应有的学习策略。在与学生交谈过程中发现,有50%以上的学生在课堂上所获得知识远不如在家,大多数家庭都请了家教来补习课堂上所讲的内容。(来源:凤凰数学)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gaozhong/354135.html
相关阅读:高分生分享高考数学一轮复习解答题的解题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