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
题。
一、(1
)艺术品的接受在过去并不被看作是重要的美学问题,
20
世纪解释学兴起,一个名为“接受美学”的美学分支应运而生,于是研究艺术品的接受成为艺术美学中的显学。(以上第一自然段,共1
个句子,写
20
世纪研究艺术品的接受成为艺术美学中的显学。)
二、(1
)过去,通常只是从艺术家的立场出发,将创作看作艺术家审美经验的结晶过程,作品完成就意味着创作完成。(2
)而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这一完成并不说明创作已经终结,它只说明创作的第一阶段告一段落,接下来是读者或现众、听众的再创作。(3
)由于未被阅读的作品的价值包括审美价值仅仅是一种可能的存在,只有通过阅读,它才转化为现实的存在,因此对作品的接受具有艺术本体的意义。(4
)也就是说,接受者也是艺术创作的主体之一。(以上第二自然段,共4
个句子,讲对作品的接受具有艺术本体的意义,接受者也是艺术创作的主体之一。)
三、(1
)艺术文本即作品对于接受者来说具有什么意义呢?(2
)接受美学的创始人、德国的伊瑟尔说艺术文本是一个“召唤结构”,因为文本有“空白”“空缺”“否定”三个要素。(3
)所谓“空白”是说它有一些东西没有表达出来,作者有意不写或不明写,要接受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想象去补充;所谓“空缺”,是语言结构造成的各个图像间的空白,接受者在阅读文本时要把一个个句子表现的图像片断连接起来,整合成一个有机的图像系统;所谓“否定”,指文本对接受者生活的现实具有否定的功能,它能引导接受者对现实进行反思和批判。(4
)由此可见,文本的召唤性需要接受者呼应和配合,完成艺术品的第二次创作。(5
)正如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含蓄与简洁,其有限的文字常常引发出读者脑海中的丰富意象。(以上是第三自然段,共5
个句子,写艺术文本对接受者有“空白”“空缺”“否定”三个要素的召唤性需要接受者呼应和配合,完成艺术品的第二次创作。)
四、(1
)接受者作为主体,他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海德格尔提出“前理解”,即理解前的心理文化结构,这种结构影响着理解。(2
)理解不可能是文本意义的重现,而只能是文本与“前理解”的统一。(3
)这样,文本与接受就呈现出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一方面文本在相当程度上规定了接受者理解的范围、方向,让理解朝它的本义靠拢;另一方面,文本不可能将接受者完全制约住、规范住,接受者必然会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理解作品,于是不可避免地就会出现误读或创造。(4
)从某种意义上说,理解就是误读,创造也是误读,不要希望所有的接受者都持同样的理解,也不要希望所有的理解都与艺术家的本旨一致,那样并不意味着艺术作品的成功。(以上是第四自然段,共4
个句子,写文本与接受呈现出的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朝文本的本义靠拢或对文本的误读、创造。)
五、(1
)文本一经产生就成为历史,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所反映的生活,都只能是过去的,而理解总是现在进行时。(2
)当我们接受历史上的艺术作品时,我们当然可以设身处地想象古人的生活,体验古人的思想感情,但我们毕竟是现代人,只能按照我们现在的心理文化结构去理解古人。(3
)当然,任何理解都只能是个体的理解,但个体毕竟是与群体相通的,所以个体的理解中也有普遍性。(4
)理解作为现实的行为具有通向实践的品格。(5
)艺术品正是通过理解走向现实,并在生活中发挥作用的。(6
)不是别的,正是理解擦亮了艺术品的生命。(以上是第5
自然段,共6
个句子,讲艺术品正是通过理解走向现实,并在生活中发挥作用的。)
(摘编自陈望衡《艺术是什么?》)
段落
句数
内容
一
1
写20
世纪研究艺术品的接受成为艺术美学中的显学。
二
4
讲对作品的接受具有艺术本体的意义,接受者也是艺术创作的主体之一。
三
5
写艺术文本对接受者有“空白”“空缺”“否定”三个要素的召唤性需要接受者呼应和配合,完成艺术品的第二次创作。
四
4
写文本与接受呈现出的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朝文本的本义靠拢或对文本的误读、创造。
五
6
讲艺术品正是通过理解走向现实,并在生活中发挥作用的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过去,艺术品的接受并不属于美学的研究范围,而当接受美学诞生以后,关于艺术品的接受的研究就成为艺术美学中的一门显学。(错误。见1.1
,原文是“并不被看作是重要的美学问题”,而不是“并不属于美学的研究范围”。)
B.
在接受美学诞生以前,人们一般的认识是:整个创作过程就是艺术家的审美经验不断结晶的过程,艺术品一旦形成,创作也就大功告成。(正确。见2.1
“过去,通常只是从艺术家的立场出发,将创作看作艺术家审美经验的结晶过程,作品完成就意味着创作完成。”)
C.
接受美学认为,艺术品在艺术家手中产生出来,这只是艺术创作的第一阶段,读者、观众、听众对艺术品的接受是艺术创作的继续。(正确。见2.2
“而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这一完成并不说明创作已经终结,它只说明创作的第一阶段告一段落,接下来是读者或现众、听众的再创作。”)
D.
通过读者、观众和听众的接受,艺术作品的价值才从一种可能的存在转化为现实的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说,接受也属于艺术创作的一部分。(正确。见2.3
,2.4
“由于未被阅读的作品的价值包括审美价值仅仅是一种可能的存在,只有通过阅读,它才转化为现实的存在,因此对作品的接受具有艺术本体的意义。也就是说,接受者也是艺术创作的主体之一。”)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文本之所以是一个“召唤结构”,一个原因就是它有一些内容有意不写或不明写,需要接受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想象去补充。(正确。见3.2
,3.3
“艺术文本是一个“召唤结构”,因为文本有“空白”“空缺”“否定”三个要素。所谓“空白”是说它有一些东西没有表达出来,作者有意不写或不明写,要接受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想象去补充”)
B.
文本的“否定”要素具有对接受者所生活的现实加以否定的功能,这种功能是通过接受者接受文本并对现实进行反思和批判而实现的。(正确。,3.3
“所谓“否定”,指文本对接受者生活的现实具有否定的功能,它能引导接受者对现实进行反思和批判。”)
C.
“前理解”是接受者在理解文本以前的心理文化结构,由于接受者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所以这种结构会影响接受者对文本的理解。(错误。见4.1
,4.2
“接受者作为主体,他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海德格尔提出“前理解”,即理解前的心理文化结构,这种结构影响着理解。(2
)理解不可能是文本意义的重现,而只能是文本与“前理解”的统一。”原文并不存在着因果关系。)
D.
作品被艺术家创作出来以后就成为历史,作品是通过接受者的理解而存活于现实并发挥作用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作品的生命力存在于理解之中。(正确。见5.5
“艺术品正是通过理解走向现实,并在生活中发挥作用的。”)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古典美学中强调的含蓄和简洁可以说是艺术作品召唤性的体现,含蓄的美在于从有限中表现无限,简洁的美在于以少胜多,以简驭繁。(正确。见)
B.
理解就是误读,创造也是误读,理解距离艺术作品的本义越远,就越是具有创造性,正如《西厢记》之于《莺莺传》、《金瓶梅》之于《水浒传》。(错误。见第五自然段,原文并没有“理解距离艺术作品的本义越远,就越是具有创造性”这样的意思。另外也不能说《西厢记》是对《莺莺传》的误读,《金瓶梅》是对《水浒传》的误读。)
C.
文本在一定程度上规定了接受者理解的范围和方向,所以即使我们今天阅读历史上的艺术作品,也可以在相当程度上了解古人的生活,体验古人的思想感情。(正确。见4.3
“一方面文本在相当程度上规定了接受者理解的范围、方向,让理解朝它的本义靠拢”)
D.
作为接受者的个体毕竟生活在群体之中,其思维和观念与群体是相通的,因此接受者们对于同一文本的理解即使千姿百态,也不可能完全没有同一性。(正确。见5.3
“任何理解都只能是个体的理解,但个体毕竟是与群体相通的,所以个体的理解中也有普遍性。”)
(简评:选材文艺理论一般难度较大,但本文难度不大,而试题的设计还是偏重比较鉴别上,缺乏对理解能力的设计。)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gaozhong/364456.html
相关阅读:
选自陈平原《从文人之文到学者之文》阅读答案
《唐宋“国花”意象与中国文化精神》阅读
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谈谈当前应该如何加强我国的道德建设。
《村落的消失,城市进程中的文化灾难》阅读答案
《怎样理解文化的“雅”和“俗”》阅读答案
《唐宋“国花”意象与中国文化精神》阅读
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谈谈当前应该如何加强我国的道德建设。
《村落的消失,城市进程中的文化灾难》阅读答案
《怎样理解文化的“雅”和“俗”》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