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前两会期间,贾平凹委员的
“
报告很好,没有排比句
”
,语惊四座。今两会期间,66岁的政协委员张维庆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批评了官场
“
硬凑排比句
”
的文风。排比句是语文得不能再语文的内容,政府工作报告是庄严得不能再庄严的报告,用是否使用排比句来评价政府工作报告,来衡量官场文风,可谓开了历史先河,有四两拨千斤之妙。
(2)报告很好,是因为
“
没有排比句
”
;官场文风该批,是因为
“
硬凑排比句
”
。排比句这个曾经让人喜欢、令人振奋的句式如此敏感地牵动着社会的、政治的神经,其实,我认为最应该牵动的是语文教育界的神经。曾几何时,当作为学生的我们背诵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中的
“
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
时,确曾被志愿军战士的精神所感动,觉得他们真是最可爱的人。然而,排比之殇在中学生作文特别是在高考作文中所造成的祸害比在官场文章中要严重得多,给缺少文化免疫力的青少的毒害要深远得多,可惜语文界没有贾平凹张维庆那样真诚的批评。
(3)开头一组排比句,中间几个排比句,结尾再来几个排比句,这是高考作文常见的结构形式。成千上万的学子为了拿作文高分而反复操练。
“
因为作了充分的思想准备,雄鹰才能翱翔;因为作了充分的思想准备,鲤鱼才能跃龙门;因为作了充分的思想准备,蝴蝶才能翩翩起舞。
”
当这样的作文被评为佳作时,你还能说出话来吗?
“
母亲是疲惫中的一杯龙井,当你软弱无力时,只消即几口就使你神清气爽;母亲是烦恼中的一曲古筝,当你意气消沉时,优雅的旋律一飘荡,眼前立即一片青翠……
”
有多少人体验过这样的母爱?
“
当西楚霸王自刎时的鲜血染红了整片夕阳,当普罗米修斯裸着身体被巨鹰啄食,当拉奥孔扭曲着身体仍想保卫自己的儿子,历史的悲风中发出阵阵悲鸣,但他们生命的结尾却那么响亮有力,数千来仍叩击着人们的心灵,播放出永不低沉的生命绝唱!
”
除了浓艳的文化口红,这里还有多少来自轻人的真情实感?有阅卷老师感慨:
“
我对排比句没有意见,更没有深仇大恨,但是我现在看到排比句就想吐……这一代人真是把排比句害苦了。我为排比句感到悲哀。
”
(4)千百来,多少人曾为
“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
的回环往复倾倒,为
“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
的超迈感叹,为
“
是故以鸟鸣春,以雷鸣夏,以虫鸣秋,以风鸣冬
”
的语势折服,为
“
少智则国智,少富则国富,少强则国强,少自由则国自由……
”
的豪情所激荡。这样的排比句,还会让人感到悲哀么?
(5)是谁把排比句害苦了?高考作文难辞其咎。高考评分标准过于突出
“
有文采
”
。但是,有文采并非一日之功,学生为了高考作文得高分,在作文中一排比起来便不可收拾。更有教辅资料这样说:
“
无论哪种文体,大量使用排比句,可以增强文势。近几高考中有不少佳作,都注意用好排比句,有的甚至缀满排比,给人以一种力扛千钧、风卷残云之感。
”
一旦中了这样的毒,后果可想而知。
(6)事实上,没有文采也可以写出好文章,仅有文采一定不是好文章。学会深刻地思考,缜密地表达,观点鲜明,内容充实,才是得高分的硬道理。思想到了那一步,用不用排比句,用到什么程度,都是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事。让我们的高考作文评分标准进一步突出真情实感,恰当淡化所谓的文采,那么,排比句就不会再让阅卷老师感到悲哀。
(摘自《语文建设》,作者徐国,文章及标题均有改动)
5.
对
“
排比句是语文得不能再语文的内容,政府工作报告是庄严得不能再庄严的报告
”
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排比句属于语文学科范畴,政府工作报告属于公文范畴。B. 不能在庄严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滥用华丽的语文技巧。
C. 语文可以追求文采,公文必须庄重严肃。
D. 排比句的一个现实意义是可以用来衡量官场文风。
5
.
D
(对比原文第
(1)段加框的内容可知。
)
6.
文章中提到的
“
浓艳的文化口红
”
指的是
(
)
A.使用具有浓艳文采而空洞无物的排比句装扮文章
B.使用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提升文章的语言品位
C.使用形象生动的诗歌般的意象撞击出生命绝唱
D.使用富有生命力的动物、母爱、历史名人叩击人们的心灵
6.A(从原文第
(2)段加框的句子可知作者对排比的情感和态度,从而排除B,C,D。
)
7.
下列说法,符合作者本意的一项是
(
)
A. 作者并不反对使用排比句。他只是认为不使用排比句也能写出好文章,而仅仅罗列排比句一定不是好文章。
B. 作者不厌其烦地列举高考高分作文中的滥用排比句是为了证
“
看到排比句就想吐
”
的感受是真实的。
C. 作者希望语文界也有贾平凹张维庆那样敢说真话的文艺批评家,作者自己愿意做这样的批评家。
D. 作者喜欢的排比句是出自名著或名人口中的排比句,而不喜欢政府工作报告中滥用排比句,尤其不喜欢缺少文化免疫力的高中学生学习使用排比句。
7.A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gaozhong/367287.html
相关阅读:《非物质文化遗产》阅读答案
《混沌世界里的临界点》阅读答案
说明文阅读《气候模式》附答案
《高科技灾难与科学传播》阅读答案
《吴歌》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