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完成第 17 21 题。( 19 分) 甲 贞观六,有人告尚书右丞魏征,言其阿党亲戚。太宗使御史大夫温彦博 案 验此事, 乃 言者不直,彦博奏称,征既 为 人所道, 虽 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完成第
17
—
21
题。(
19
分)
甲
贞观六,有人告尚书右丞魏征,言其阿党亲戚。太宗使御史大夫温彦博案
验此事,乃
言者不直,彦博奏称,征既为
人所道,虽
在无私,亦有可责。遂令彦博谓征曰:“尔谏正我数百条,岂以
此小事,便损众美?自今以后,不得不存形迹。”居数日,太宗谓征曰:“昨来在外,闻有何不是事?”征曰:“前日令彦博宣敕语臣曰:‘因何不存形迹?’此言大不是。臣闻君臣同气,义均一体。未闻不存公道,唯事形迹。若君臣上下,同遵此路,则邦国之兴衰,或未可知!”太宗瞿然改容曰:“前发此语,寻
已悔之,实大不是,公亦不得遂怀隐避。”征乃拜而言曰:“臣以身许国,直道而行,必不敢有所欺负。但愿陛下使臣为
良臣,勿使臣为忠臣。”太宗曰:“忠良有异乎?”征曰:“良臣使身获美名,群受显号,子孙传世,福禄无疆。忠臣身受诛夷,君陷大恶。家国并丧,独有其名,以此而言,相去远矣。”太宗曰:“君但莫违此言,我必不忘社稷之计。”乃
赐绢二百匹。
乙
余观太宗常屈己以从群臣之议,而魏郑公①之徒
,喜遭其时,感知己之遇,事之大小,无不谏诤,虽
其忠诚所自至,亦得君以然也。则思唐之所以治,太宗之所以称贤主,而前世之君不及者,其渊源皆出于此也。能知其有此者,以其书存也。及观郑公以
谏诤事付史官,而太宗怒之,薄其恩礼,失终始之义,则未尝不反复嗟惜,恨
其不思,而益知郑公之贤焉。
注:①魏郑公:指魏征。
17
.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4
分)
⑴ 温彦博案
验此事( ) ⑵ 寻
已悔之( )
⑶ 而魏郑公之徒
( ) ⑷ 恨
其不思(
)
18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2
分)
乃
言者不直
岂以
此小事
A
.
B.
乃
赐绢二百匹
及观郑公以
谏诤事付史官
虽
在无私
征既为
人所道
C
.
D.
虽
其忠诚所自至
但愿陛下使臣为
良臣
19
.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4
分)
⑴ 未闻不存公道,唯事形迹。
⑵ 能知其有此者,以书存也。
20
.乙文称太宗为“贤主”,认为魏征是“贤臣”,从甲文看,太宗之“贤”具体表现是⑴________ ⑵_________
⑶________;魏征之“贤”具体表现为⑴________ ⑵_________ ⑶_________。(用自己的话回答)(
6
分)
21
.结合甲文君臣“对话”和乙文君臣“对立”
,
试对唐太宗或魏征作简要评价。
(3
分
)
参考答案:
三、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完成第
17
—
21
题。(
19
分)
17
.(
3
分)⑴审查,追究 ⑵随即,不久 ⑶这些人
18
.(
2
分)
C
19
.(
4
分)⑴没有听说过大臣不留心安邦治国的大事,而只注意检点平日的细小言行。(
2
分) ⑵能够知道魏郑公有谏诤之事,是因为有他的奏章还存在。(
2
分)(意到即可)
20
.(
6
分)太宗之贤:重事实,不偏听偏信;不因小事而否定别人的大美;主动询问自己的过失;善于反思,勇于改错;虚心向大臣请教,奖励忠良之臣等(任一点得
1
分,共
3
分) 魏征之贤:用人无私心;劝谏太宗几百次;敢于指出太宗说话不足之处;表明以身许国,直道而行的决心;希望做良臣等(任一点得
1
分,共
3
分)
21
.(
3
分)观点:
1
分;分析有理有据、客观辩证:
2
分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gaozhong/368257.html
相关阅读:《张翥,字仲举》阅读答案
《桂州裴中丞作訾家洲亭记》阅读答案
“郑弘字巨君”阅读
文言文“胡叟,字伦许,安定临泾人也”阅读答案(附翻译)
《子思论 苏轼》阅读答案及翻译
鐗堟潈澹版槑锛氭湰鏂囧唴瀹圭敱浜掕仈缃戠敤鎴疯嚜鍙戣础鐚紝璇ユ枃瑙傜偣浠呬唬琛ㄤ綔鑰呮湰浜恒€傛湰绔欎粎鎻愪緵淇℃伅瀛樺偍绌洪棿鏈嶅姟锛屼笉鎷ユ湁鎵€鏈夋潈锛屼笉鎵挎媴鐩稿叧娉曞緥璐d换銆傚鍙戠幇鏈珯鏈夋秹瀚屾妱琚镜鏉�/杩濇硶杩濊鐨勫唴瀹癸紝璇峰彂閫侀偖浠惰嚦 4509422@qq.com 涓炬姤锛屼竴缁忔煡瀹烇紝鏈珯灏嗙珛鍒诲垹闄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