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民族的情感共鸣
食物是危险的,但食物更是美好的。
一部以美食为主题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在刚刚过去的一周里玩了场“
吃货总动员”
,连续几个深夜,无数人守在荧屏前,看得食指大动、口水涟涟。在食品安全问题闹得国人寝食难安的今天,中国人对美食压抑已久的热情就这样一夜之间被重新引燃。
播出效果这么火,《舌尖上的中国》总导演陈晓卿却表示“
挺不适应”
,“
好多人理解的,跟我们原来想表达的,不是很吻合。”
在陈晓卿看来,《舌尖上的中国》远不止是一部“
吃货圣经”
,而观看《舌尖上的中国》也不应该只是“
吃货”
的狂欢。
“
做纪录片,文化的东西是不可避免的。如果光讲吃,不就跟美食栏目一样了?这个片子是带着对食物的敬意来做的,希望观众能从中国人对美食的热爱品读到中国人对生活的热爱,看到中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
陈晓卿说。
《舌尖上的中国》是国内第一次使用高清设备拍摄的大型美食类纪录片,但比起片中让人垂涎三尺的美食画面,这部纪录片更为人所称道的是它无处不在的人文关怀——
这一点,在《舌尖上的中国》的海报上也有体现——
既是筷子与肉,又是远山近水与轻舟。美食,和美食背后的人与事,无不散发着浓郁的中国韵味。
从繁华的东南沿海大都市到边远的大山深处的村落,去3
月,《舌尖上的中国》开始在全国大规模拍摄。一多时间,央视纪录频道二三十人的团队走南闯北,包括港澳台在内,选取了60
多个拍摄点,拍下了一道道美味佳肴,更记录了一个个触动人心的故事。
陈晓卿说,中国人常说“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不同地区的人吃什么,这其中涵盖着历史和文化的因素。“
从饮食的角度,能够揭示出中国是个大一统的国家。”
陈晓卿认为,《舌尖上的中国》更关心的正是人与食物的关系。
吃,大概是最能把所有中国人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事了。《舌尖上的中国》里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在浙江慈城有一对空巢老人,他们最开心的时刻,就是儿孙从宁波回来,为儿孙制作可口的糕,一家人吃着糕唠家常。然而,短暂的团聚后,儿孙们各自开车离去,家里又剩下这对老人。“
城市化迅猛发展的背景下,中国原有的大家族也在发生变化。我们希望通过吃食的故事,来展示普通中国人的人生况味。”
陈晓卿说。
被《舌尖上的中国》勾起的,不光是荧屏前的垂涎三尺,更有流泪的冲动。
“
味道是骨子里绕不开的乡愁。看到和家乡有关的部分,真的会哭。”
一位网友在微博里的这段发言得到热烈响应。《舌尖上的中国》涵盖全国美食,让不少观众想起了“
小时候的味道”
、“
家乡的味道”
和“
妈妈做的饭”
。
“
看着笋挖出来,火腿吊起来,渔网里闪闪发亮,揭开蒸笼,冒着白花花的蒸气的馒头,拉面摔打在案板上的脆响,驮着黄馍馍的大伯朴素的笑,都让人激动得落泪,多可爱的中国!”
看过《舌尖上的中国》,有网友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舌尖上的中国》用一个个具体的人物故事串联起祖国各地的美食生态,这其中,有制作的技巧,有艰辛的劳作,有相濡以沫的真情,有端上桌的美食,也有食物的演变过程,有方寸间的方桌厨房,也有广袤的祖国山河……“
《舌尖上的中国》这类片子其实是最好的爱国主义教育片。因为爱中国饮食,所以更爱中国。”
资深媒体人陈女士在微博上这样写道。
“
其实它讲的不是美食,而是深入美食背后,讲文化传承,探讨当今社会中人类该如何善待食物、如何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文化学者胡野秋这样评价《舌尖上的中国》。
在各种添加剂泛滥、食品安全遭受前所未有的威胁的今天,强调传统饮食的安全观念,契合当今人们的心理需求。一位网友说,“
看《舌尖上的中国》,觉得各种美食各种美好;看当下新闻,觉得各种食品各种剧毒。”
当我们越来越习惯用怀疑的眼光去一遍遍审视身边的食物,当公众将“
吃什么”
的筛选重心转移为“
不能吃什么”
,当“
吃货”
们越来越发觉已经山穷水尽没得可吃的时候,这个社会人和人之间应有的信任正在消失,几千饮食文化也面临颠覆或消亡。一想到食品安全,一想到防腐剂、甜味剂、着色剂、明胶、甲醛、三聚氰胺,舌尖上就剩下元素周期表的味道了。好在,有《舌尖上的中国》,它唤醒了我们关于传统食物的记忆,让人有落地生根的安定感。在这个意义上,《舌尖上的中国》已经超越了一部美食纪录片。
正在举办的第65
届戛纳电影节,其组委会主席南尼·
莫莱蒂曾特意点名观看了《舌尖上的中国》片花。央视纪录频道总监刘文说:“
纪录频道的宗旨就是要让世界了解中国,为此,在这部纪录片的创作过程中,我们也力求通过国际化和市场化的途径,实现国际传播的探索。”
(
载自《中国青报》
05
月22
日
版,有删节)
19.
根据文本,概括《舌尖上的中国》给国人带来的影响。(4
分)
20.
文章行文过程中多处引用导演陈晓卿的话,还引用了网友、资深媒体人和文化学者等人的话,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
分)
21.
如何理解文中所说的“
在这个意义上,《舌尖上的中国》已经超越了一部美食纪录片”
?请结合文本,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5
分)
参考答案:中小学作文阅读答案网整理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gaozhong/376707.html
相关阅读:《明澈淡远的君子之交》阅读答案
《重峦叠嶂间的田园》阅读答案
《布鞋,渐行渐远的温情之舟》阅读答案
《兔街的月亮》阅读答案
《不需注释的生命》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