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逍遥右脑记忆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尊重事实? 坚持真理》阅读答案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高中说明文阅读 来源: 逍遥右脑记忆


尊重事实 坚持真理 1921 春季,李四光在北京大学任教授初期,曾经带领学生奔赴河北邢台南部的沙河县进行野外调查。 一天上午,大家横穿沙河盆地向东南行进。同学们有说有笑地 尊重事实
坚持真理
1921
春季,李四光在北京大学任教授初期,曾经带领学生奔赴河北邢台南部的沙河县进行野外调查。
一天上午,大家横穿沙河盆地向东南行进。同学们有说有笑地向前走,李四光却被眼前的景象吸引住了:身边的不远处,地面上突起几块孤零零的大石头。他想:这里远离山区,哪来的这几块大石头?是洪水从太行山上冲下来的吗?不可能。即便是洪水如何汹涌,也很难把这么大的巨石冲到遥远的平原上来,那么,又该如何解释这个现象呢?
他们对每块大石头,上下左右都仔细观察了一番。发现这几块石头的显露状况有个共同点:即每块砾石上都有一至两个磨光面,其中各含有一些隐隐约约的擦痕。特别是有块半掩半露的巨石平面上,留着3
组方向不同的清晰痕迹。李四光眼光猛然一亮,兴奋地对大家说:“
冰川遗迹!第四纪冰川期的显示啊!”

可地质史上没有这方面的记载呀。”

有的正好是相反结论,认为中国不存在第四纪冰川期。”

现在看,这种结论也未必正确。”

但是,这种结论出自外国权威科学家的认定呀!”

大胆怀疑,实事求是,坚持真理。”
李四光用这12
个字概括自己的看法。
这次考察是李四光建树中国第四纪冰川学说的起点。此后,无论工作怎样繁忙,社会活动如何缠身,他都坚持不放弃这个课题。同夏季,他又带领学生来到山西大同进行地质调查。这儿同样使他获得新的发现:这里有冰川u
谷遗迹。
这一发现更加坚定了李四光的研究信心。不过,他也知道,中国有没有第四纪冰川是个重大而又敏感的话题,没有翔实的论据和严密的论证是驳不倒外国专家固有偏见的。目前,仅能就此提出探讨性意见。1922
1
月,他用英文写了一篇报道,发表于英国《地质杂志》。他在这篇报道中指出:“
任何为了搞清这个问题的尝试,都必须在野外进行。”
这篇文章虽然称之为报道,实际上已经融进了李四光的学术见解,而且颇具挑战性锋芒。文中虽然没有指名道姓,不过地质界的学者们都知道其矛头指向曾任国际地理学会会长的德国学术权威李希霍芬。因为他曾先后7
次来中国进行地质调查,足迹也是遍布大江南北,著有3
卷被中外学者奉为经典的题为《中国》的专著,而对冰川遗迹却只字未提。虽然当李四光在国际地质界小有名气,但人们在他与李希霍芬之间,仍旧是迷信后者的。李四光也深知这个现实,他决定先从引起国内地质界的反响做起。
当5
月,李四光在中国地质学会上以《中国第四纪冰川作用的证据》为论题进行学术演讲,引起国内学者的共鸣,获得丁文江和翁文灏等先辈地质学家的支持。但是出席大会的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听完李四光的演讲却轻蔑地一笑,当着李四光的面拂袖而去。
李四光对此不以为意,他知道成见一旦占据上风,就有着强大的惯性,要想从根本上改变它,只能再拿证据,再进行充分论证。这以后,他马不停蹄,相继到长江流域和安徽各地调查。并先后发表了《关于研究长江下游冰川问题的材料》和《安徽黄山之第四纪冰川现象》等一批有理有据的文图并茂的学术论文。而庐山的奇特发现则最后成为众所公认的事实。
李四光和他的学生们在庐山这个大约东西10
公里、南北 25
公里的山区中,日夜不息地反复观察、实验、分析、判断和论证,最后李四光认定:中国第四纪冰川主要为山谷冰川。
1933
11
月12

,李四光在北平举行的中国地质学会第10
次会上以《扬子江流域之第四纪冰川期》为题,发表长篇演说,引起全场轰动。但毋庸讳言,仍有很多中外学者对此不赞同。于是,李四光邀请国际闻名的地质专家巴尔博、德日进和诺林等及一些中国学者亲自到庐山来考察。李四光引领中外学者观看了他们所发现的所有冰川遗迹,并且予以逐个讲解。大量中外学者均被眼前的奇特地质景观迷住了,即使那些顽固反对中国曾经存在第四纪冰川的洋专家们,也大都被李四光的讲解和论证而折服。但也还有个别洋人不肯服输,竟然在鸡蛋里硬要挑骨头,而诺林却把李四光拉在一旁悄悄说:“
假如这些现象是在我家乡发现的,则无疑是冰川造成的。”
李四光没说什么,但自信的神色告诉他,不急,雄辩的事实会让你心服口服的。不多时,他又以慧眼在鄱阳湖畔发现了更加确凿的冰川证据,此时即使想在鸡蛋里挑骨头者也哑口无言了。
这是一笔载入中国和世界地质史册的大事记,时间是1934
的春天。此时此刻,李四光向世人豪迈地宣告:至是,中国冰川现象始得谓之确定!客之怀疑冰川现象者,至此可以涣然冰释了!
(摘编自石磊《李四光的故事》)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gaozhong/381588.html

相关阅读:《伤寒先生的傀儡戏》阅读答案
《硅化木上的古代文化》阅读
《济宁方言特点浅析》阅读答案
《吴歌》阅读答案
《“断桥”考》详细答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