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阳
母亲去世十后的那个清明节,我和父亲还有弟弟回到了久别的故乡,也就是那座小县城,去寻她的坟。
母亲去得突然,四十出头,便倒在她和父亲所在的造纸厂的车间里。那天是4
月15
日,还有两个来月,我就要参加高考。父亲犹豫再三,还是告诉了我。父亲指着饭桌上一个黑漆漆的骨灰盒,对我和弟弟说,你妈在里头。说完,看也不看我们,扭头出去,一屁股坐在家的门槛上,默默地抽烟,任凭我和弟弟在他身后哭得死来活去。
母亲的坟,说坟也不是坟。我们全家,除了造纸厂分发的两间低矮潮湿的平房,便上无片瓦,下无寸地。母亲葬在哪里,还真是个问题。父亲袖着手在外面寻摸了一天,回来等天黑严实了,重新领着我和弟弟出了门,悄然上了县城西郊的观音山。观音山是一座孤山,树木葳蕤,山虽不高,却能俯视整个县城。从观音山的北面上山,是一条人迹罕至的山路,翻过山顶,到了南面的半山腰,衍生出一个岔路口,往左是回县城,往右是去造纸厂的一条小路。父亲在岔路口站立了一会儿,带领我们往左走了下去。走了两百步,父亲指了指路边,叹了口气,说,就这里吧。
一个小时后,母亲的骨灰盒,被我们安葬在一个小土包下面。父亲生怕别人发现,特意弄了一些草皮盖在新土上,还移栽了两棵小树侍立两旁作为记号。临下山时,我们三人站在母亲的坟前,望着山脚下的一城灯火,神情漠然,彼此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如父亲所愿,我总算为他争了口气,被南方一所大学录取了。父亲也因为母亲的早逝而惊恐万分,执意要离开造纸厂这个污染严重的伤心之地,带着弟弟南下去打工。走的那天,父亲独自去母亲的坟前坐了半晌,回来时,我感觉他一下子苍老了许多。
母亲的离去,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家庭来说,是巨大的灾难和难以言说的悲恸。十间,我们三人聚在一起,从不敢谈起母亲,甚至连她的照片也刻意地藏了起来。如果不是因为父亲刚刚被医院查出肝癌晚期,没人会主动提出去寻她的坟。
可是,坟没有了。我们回到县城是日暮时分,和上次一样,沿着观音山北面的那条山路上了山,翻过山顶,等来到山南面的那个岔路口时,不由惊呆了。岔路口的右边,依旧是树木葱茏,依旧是那条羊肠小道蜿蜒而下,依旧是造纸厂五颜六色的污水在山脚下的小河里肆意流淌。岔路口的左边,别说两百步,就在不到一百步的地方,那条拐下去的小山路硬生生地被一圈围墙砍成了断头路。围墙里面,搅拌机轰鸣,工人们紧张忙碌,一栋栋别墅在一堆堆凌乱的钢筋水泥中张牙舞爪。父亲惊得张了张口,想说什么却说不出来,最后一只手捂住心口,浑身抽搐,痛苦地蹲了下去。我和弟弟顿时醒悟过来,忙跑过去一把搀住他喊,爸,爸,您怎么啦?
好一会儿,父亲才缓过一口气来,手指着围墙里面,抽泣着说,你妈的坟……
我妈的坟……
我脑海里高速运转着,惶然四处张望。突然,我指着岔路口的右边,急中生智地说,我妈的坟不是在那里吗?
您,您记错了呢。
我怎么可能记错?
父亲抹了抹眼泪,惊讶地问。我朝弟弟使了个眼色,弟弟立马反应过来,忙在一边附和道,您肯定是记糊涂了,我和哥哥明明都记得是在右边。你那晚不是还说,右边好,男左女右,葬在右边,你妈就可以守住我们在造纸厂的那个家了。
是吗,我有这样说过?
父亲将信将疑地问。我和弟弟猛点头。父亲犹豫了一下,便朝岔路口的右边望了望。
岔路口的右边,大概是两百步的地方,有一棵大树矗立在路边。大树枝繁叶茂,树干笔直粗壮,高耸入云。父亲疾步走了过去,踮起脚尖,一把抱住大树,将脸亲昵地贴在树干上,嘴里喃喃自语,仿佛在倾诉什么。
我和弟弟不敢贸然上前去打扰父亲,只好呆杵在岔路口,内心凄惶不安。附近的树林,山脚下的县城,还有更远处的乡村田野,笼在水烟四起的暮色里,影影绰绰,轮廓模糊,直至漫漶不清。而身边一墙之隔的围墙里面,却是那般的清晰可见,亮晃晃的夜灯下,人影憧憧,搅拌机像一头巨大的鳄鱼,吞进吐出,在永不知疲倦地嘶吼着。我和弟弟不禁对望了一眼,彼此神情悲郁。那一刻,我知道,他和我一样在忧虑:父亲没几天活头了,他老人家走后,该何处安息?
(1)
下列对作品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
分)
A
.小说开篇用语看似平常,却涵蕴丰富,既写出了母亲去世日久、父子三人离乡日久,也写出了父子回乡的时间与缘由,引发读者阅读兴趣。
B
.母亲去世突然,令全家猝不及防;而贫困如洗的家境和“
我”
高考在即的现状,令我们无力也无暇好好安葬母亲。这为日后“
寻坟而不得”
埋下伏笔。
C
.母亲的去世给全家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和难以言说的悲恸。父子三人因为惊恐和伤心而离开家乡,直至父亲身染重疾,才想起重回故乡去寻母亲的坟。
D
.小说不仅写出了母亲坟墓被毁,父亲故去后不知何处安息的家庭悲剧,更揭示了工业化进程中暴露的种种社会问题,如环境污染、毁山滥建等。
E
.小说借助排比、比喻、夸张、拟人、反语等手法来描写景物,环境描写除了具有渲染气氛、烘托心情、深化主题的作用外,还起到了推动情节发展作用。
(2)
你认为父亲有可能记错坟的位置吗?
前文哪些地方设了伏笔?(6
分)
(3)
小说中的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他经历了什么样的心绪变化?
请简要概括。(6
分)
(4)
有人认为本文的标题应该是“
坟”
而不是“
好大一棵树”
。请结合文本,谈你的认识和理解。(8
分)
参考答案:中小学作文阅读答案网整理
11
.(1
)AD
(B
项“
我高考在即”
不是不能好好安葬母亲的原因;C
项我离家是因为高考考到了外地,弟弟是被父亲带走的,全家“
才想起”
表述不对;E
项没有反语,没有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2)
不可能记错。①
坟地是父亲在外寻摸一天定下来的;②
岔路口左右各有不同指向;③
安葬时走了200
步,之后又移栽小树作记号;④
离乡前父亲独自去坟前坐了半晌。(答对3
点给6
分)
(3) ①
生活境遇困窘,深爱妻子孩子,为维持生存不得不在恶劣的环境下辛苦工作的劳动者。②
妻子去世非常悲伤,怕污染伤及自身而南下打工,查出癌症后希望和妻子安葬在一起,
在一番寻而不得之后不得不接受一棵大树为妻子的安栖之所的“
事实”
。
(4)
应该是“
坟”
。①
行文结构上看,文章开篇即明说寻坟,照应标题;结尾以问句作结——
父亲去后何处安息——
委婉写坟:浑融深刻。②“
坟”
是线索。全文一直围绕“
坟”
展开:安葬时寻坟址——
离家时去看坟——
十后去寻坟;而“
好大一棵树”
一直到行文的末尾才出现,且篇幅不大。③
从主旨上看,“
寻坟而不得”
展现了贫苦人民的悲情,坟的被毁其实表达的是快速发展的工业化进程中机器与传统文化中人情人性的博弈:要发展,要不要人文关怀?耐人寻味。④
从艺术效果上看,用“
坟”
作标题,直接、明白。
应该是“
好大一棵树”
。①
从情节上看,它虽然是在文章几近结束时才出现,却至关重要:它恰巧就在大概是两百步的地方,这让父亲最终接受“
记错了”
这个事实有了可信度;它的繁茂笔直粗壮高耸应该是契合了这十来父亲内心所想:当的小树苗应该长成了这个样子;在经历了“
坟没有了”
这个变故后,这棵树成了身染重病的父亲最终的情感依托。②
树是树,不是坟,但它却完成了对父亲的情感抚慰,这种错位与悲情让读者唏嘘。③
从人物形象上塑造上看,树的繁茂寄予了父亲十来无以言说的思念:“
疾步”“
踮”“
抱”“
亲昵地贴”“
倾诉”
侧面表达了人物丰富的内心情感。④
从艺术效果上看,用“
树”
作标题,含蓄、蕴藉。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gaozhong/392012.html
相关阅读:《大河汤汤(节选)》阅读答案
《静流》阅读答案
《刻在树上的字》阅读答案
《黑白苏州》阅读答案
《听,剧院的钟声铃声》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