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 织
王开岭
①
古人的生活图景,一语概之:女织男耕。“
夫是田中郎,妾是田中女。当嫁得君,为君乘机杼。”
田夫蚕妾、牛郎织女,乃最典型的人生单元,亦是最完美的衣食组合与温饱设计,堪称天意。“
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妇不织或受之寒。”
华夏先民的栖息史,五千的村野炊烟,就这么飘飘袅袅,在“
锄禾日当午”
的挥汗和“
唧唧复唧唧”
的织声中,走到了二十世纪。
②
突然,它像滴空了水的漏钟一样,停了
。这个朴素的生活方程、貌似永恒的家务公式,逻辑解散了,使命结束了。城市,彻底步入男不耕女不织的“
大脱产”
时代;乡村,耕虽依旧,织却消匿。这是技术飞跃和社会分工之果,无可非议。
③
我想说说“
女织”
,从人生美学的角度。对“
女织”
的蒸发,我略感惋惜。我指的不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她,我看重的是“
织”
的情感内容和性别审美。当一位女性在为恋人、丈夫、孩子织一件毛衣、围巾或袜子时,她用手指和棒针、用密密麻麻的经纬和几个月聚精会神——
所完成的仅仅是一个物吗?当然不,这更像一场无声的抒情。
④
我记得少时,中国女人的怀里都有一团毛线,须臾不离,像抱着婴儿。即便在我青春时,这个情景仍随处可见。那是个用手工抒情的时代。她们是美丽聪慧的女人,多情而勤奋的女人,懂得“
织”
的元素和成分,懂得“
亲手”
的含义,懂得用“
繁琐”“
辛苦”
构造一件贴身之物意味着什么。她们享受这个过程,感动别人,也感动自己。一梭一缕一寸痴,丝丝编就阳春意。
⑤
织的背后,你总隐约看到那个字:情。无论春染梢头的豆蔻、贤妻良母的人妇,还是离愁黯景的痴妾、发婚姻牢骚的怨女,手中都有一情感道具:飞梭、织机或绣针。“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调梭辍寒夜,鸣机罢秋日。良人在万里,谁与共成匹。”
而在《孔雀东南飞》中,有一段自白:“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
这是一个普通少女的成长简历和才艺档案。蚕、织、裁、缝、绣——
乃天下女子的技能必修课。即便家境再优,凤娇名媛,顶多免去蚕纺之苦,纤绣之灵则不可少。
⑥
我觉得这是人生美学,乃女性的主动选择和天赋所赐,乃女性灵魂之闪光。织的衣、纳的袜、绣的巾,浸的是情、是意,是对生活的憧憬和幸福感。密密麻麻的线脚、纤巧灵盈的游走,织就的是女子的美和美德。所以,以织品传情递意,作媒介和信物,即成了女子专利,成了流传几千的红颜技巧。直至八十代末,我在乡下还遇见过那种瑰丽的手绣鞋垫,按说,鞋垫这种藏匿至深、最难公开的东西,即使绣上鸳鸯牡丹,又有何用呢?当然有用。
⑦
我一直觉得,女子一生总该织点什么,否则有遗憾。不为别的,就因她是妻子、是母亲,一个男人、一个孩子,身上若无一件由家中女性亲手完成的衣物,至少逊了一份温馨。对敏感的体质来说,灵魂会觉微凉罢。
⑧
过去常用一词夸赞女子:心灵手巧。现代女性心灵绰余,手却未必巧了。逢搬家或整理橱柜,总会翻出几件旧时的毛衣,皆母亲所为。每次太太都赞叹:织得真好,像工艺品!虽穿的机会少,可总舍不得扔。我知道,这些东西再难复制了。母亲很聪明,儿时总变着花样给我们兄弟添毛衣,每的流行款和图案,只要大街上有,她瞅几眼就会了。母亲这辈子织了多少件衣物?数不清,至少上百件吧。母亲龄大了,眼花了,织得便少了。几前,春节回家,母亲说,这是她最后一件线活了,留给孙子们。第二春节,母亲却还在织,她说再织几件。
⑨
有一个母织的故事,曾让我泪流满面。这是2006
一则新闻,题目是:《骨癌妈妈临终为儿子织好25
岁前所有毛裤》。吉林白山一位家境贫寒、以烙煎饼为生的母亲,得知自己患绝症后.15
个月里与死神赛跑,终于为9
岁儿子织完了25
岁前需要的所有毛裤,
看着那幅照片,一个小小的孩子守着遗像,床上一排排长短不一的毛裤,我流泪了。也许,这位母亲想的是,等儿子25
岁时,就能穿上另一个女人织的衣物了吧?
⑩
只是她的这个美好“
织愿”
能实现吗?
(选自
第7
期《散文》,有删改)
16
.文中两处画线句分别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态度?请简要说明。(4
分)
①
突然,它像滴空了水的漏钟一样,停了。
②
对敏感的体质来说,灵魂会觉微凉罢。
17
.作者在第①
段和第⑤
段多次引用古诗文,作用有什么不同?(5
分)
18
.文章最后三段写到两位母亲,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6
分)
参考答案:中小学作文阅读答案网整理
16
.①
作者用比喻句表达了对男耕女织的朴素生活突然消匿的惋惜与留恋。(2
分)
②
体现了作者对消失的“
女织”
让人感觉不到温馨和幸福的遗憾之情。(2
分)
17
.①
第①
段引用古诗文,是为了说明“
女织”
是有历史和传统渊源的,引出下文女织消匿的内容。(2
分)
②
第⑤
段引用古诗文,是为了说明“
女织”
渗透着情意,是女性的主动选择和天赋所赐,是女性灵魂的闪光。(3
分)
18
.①
对两位母亲通过“
女织”
表达对子女后代的深厚情感的赞叹。(2
分)
②
借助两位母亲形象,体现了“
女织”
的人生美学意义,讴歌了手工抒情时代女性闪光灵魂。(2
分)
③
与现代女性心灵未必手巧形成对比,间接表达对现代社会“
女织”
逐渐消匿的遗憾。(2
分)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gaozhong/405278.html
相关阅读:(美国)弗雷德里克?布朗《癖好》阅读答案
《树上的男爵》阅读答案
欧?亨利《心和手》阅读答案
《水上的名字》阅读
李忠元《小区鸡鸣》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