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一:语境
★词离不开句,句离不开篇,同一语言,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有这不同的意义与情感。
“离开语境的语意理解,往往都是错误的。”
1
【上下文语境】
示例1
:说说你对划线句子的理解
在洪水一样的泛滥的菜花丛里,在云朵一样漂浮的芦花丛中,总梦见一个民间艺人挑着细篾箩筐颤颤悠悠的板桥上走过,走进乡愁弥漫的村落,然后轻轻吆喝一声:扎青——染蓝!一千过去了,这样的吆喝渐行渐远,却并没有消失。现在不用吆喝,那片蓝印在花土布浸透江南的阳光与雨露,像一面蓝色的旗帜,正在越来越多的古镇老街上升起。蓝印花布染坊就像雨后乡间的蓝草,一丛丛萌发,生生不息。
考生答:
民间艺人的吆喝声在今天生活中难以听到了,
但那呼唤的声音,那唤起人们怀旧记忆的声音总时时在人们耳边响起
。
分析:得
0
分。这看似理解深刻,但看文后,有这个句子:“
那片蓝印在花土布浸透江南的阳光与雨露,像一面蓝色的旗帜,正在越来越多的古镇老街上升起,蓝印花布染坊就像雨后乡间的蓝草,一丛丛萌发,生生不息”,这可是对
“
这样的吆喝并没有消失”
具体解释。显然,学生的这种理解脱离了语境。
答案:
但蓝印花布没有消失,正在越来越多的古镇老街上升起(或在古镇老街仍有生命力)。
2
【
文段意义或情感的语境】一段话往往都有一个中心或表达的主要情感,这个中心或情感对段内语句的内容与情感有约束作用。
示例
2
:请说明下文中“
人不是在一起牧放的马群
”的含义。
门是隐秘、回避的象征,是心灵躲进极乐的静谧或悲伤的秘密搏斗的象征。没有门的屋子不是屋子,而是走廊。无论一个人在哪儿,只要他在一扇关着的门的后面,他就能使自己不受拘束。在关着的门内,头脑的工作最为有效。人不是在一起牧放的马群。
(《
门》
)
学生答
:
人不是能一起走向自然随人驱遣的动物
。
分析:
这答案得
0
分。只是离开文章中心、就字面理解而作的说明。文章的标题是门,就告诉我们文章的叙说对象(或主体),这段的中心应是:
门是隐秘、回避的象征,是心灵躲进极乐的静谧或悲伤的秘密搏斗的象征。
画线此句是从人的特点说明:人需要这个具有隐秘、回避的象征的门。
正确答案
:
人有隐秘,有回避需求。
忠告
:
对句子语意或作用的理解,一定要结合语境去体味与把握,千万不可无视具体语境仅凭过去的或通常的理解去想当然
。
关键词二:整体
★
句离不开篇,文章的主题或情感,往往对文段、句子的语意或情感有约束引导的作用,所以,对句子语意或作用的理解,要结合具体语境,也要从文章整体去把握领悟。
1
【考虑语句在表达主题中的作用】
示例
3
:
文章引用陈垣事例,意在说明什么?
当然,做一个学人,学问固然重要,风骨更不可缺。37
,敌伪曾想利用陈垣的声望和影响为他们服务,遭到他的断然拒绝。在一次学校举行的运动会上,陈垣发表演说,他引《礼记·射义》中的话说:“古代的运动会,有三种人不能参加:‘贲军之将,亡国之大夫与为人后者不入’”。即把不能保卫国家、不能抗御敌人入侵的将军,国亡后在敌伪政权任职的官员,以及为了个人目的而认贼作父的人打入另册。这是陈垣对临阵脱逃将军和汉奸的严正斥责,也是对学生进行的名节和风骨的教育。
(陆其国《家有“胡同”
——
忆陈垣先生》节选)
学生答
:
说明“
做一个学人,学问固然重要,风骨更不可缺”。
分析:
这个答案是错误的。按理说,例子是说明论点的。但看文章的标题“
家有‘胡同’
——
忆陈垣先生”,我们就知道,文章的主题是回忆陈垣先生,不是在说明学问与风骨的关系。
正确答案:
作为一个学人,
陈垣
先生具有铮铮风骨。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gaozhong/409934.html
相关阅读:小说探究题导学案
如何阅读文言人物传记
高一语文学习十要求
高考散文阅读题命题类型及解题思路分析学案
高考复习:古诗炼字题的十个切入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