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题(16
分)
①《解放日报》记者龚丹韵:玛雅人
的末世预言已经流传很久,后来美国科幻大片让它全球闻名。在
新来临之际,东西方都在关注一个共同话题:
,现在,连科学家也加入了研究,科学解释和研究理论层出不穷。为什么在科学发达的今天,大众会对末世预言如此感兴趣呢?
②《新发现》杂志主编严锋:可能是古老的恐惧和新的忧虑结合起来了。
③古代一直流传着关于末日的各种神话。玛雅人的预言,是根据他们的历法得出的,现在已经有人试图从科学角度做出解释,比如说那天正好是各种天体运行到某个位置,造成了南北极的互换倒置。听起来可怕,但是他们没有完全告诉人们的是,在地球漫长的历史中,其实南北极已经倒置过几百次了。一些现象好像特别吓人,但是如果把它完全说穿,也就不吓人了。又比如常常和末日论相关的几颗星连成一线的现象,每都会出现,如果几星连珠代表凶兆,那我们早已不知道经历过多少次了。比较有趣的是,中国古代文明一直没有出现过末日预言,只留下“杞人忧天”的成语,带着否定意思,可能与儒家提倡积极入世,“不知生焉知死”的乐观精神有关。但不管怎么说,人类从文明诞生开始,就一直存在着对末日的恐惧心理。而今天旧的恐惧没有完全消灭,新的技术恐惧又和它叠加在一起。
④龚丹韵:新的忧虑究竟是指什么?
⑤严锋:科学让我们发现,地球比过去认为的要脆弱得多。比如说,科学家一直担忧小行星撞击地球。6500
万前就有一颗直径超过
公里
•
布索甚至说,时间可能将在
35
亿后停止……这种担忧不是出于神话和神秘主义,而是与科学发现有关。新的忧患的另一个来源是技术的发展。人类越是理解宇宙和生命,越能体会到世界是何等复杂和不可控。除了小行星撞击地球之外,还有许多末日幻想,本身就是技术的衍生品。比如现在纳米研究非常火热,上世纪有一位叫埃里克
•
德雷克斯勒的科学家认为,将来可能产生一种新的微型机器人,它能轻易地自我组织、自我复制。这种小到无形的纳米机器人,带来的后果难以想象。至于生物工程的其他争论:流行病毒、基因操控,是否会被恐怖分子利用等等,在信息畅通、学习能力空前提高的文明阶段,似乎一切皆有可能。当科学介入
了哲学思考,哲学和宗教还有安慰人的余地,但是科学却“很真相很犀利”。于是,科学一方面向我们除魅辟谣,让我们知道雷电不是神仙做法,但是另一方面科学也给我们带来了新的不安和不确定。
⑥颜丹韵:“
预言”也许只是创作噱头,但是全球人类对生存环境的集体担忧,是否意味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文明态度,正在产生某些积极的转变?
⑦严锋:现代人对世界的危险感,远比古人敏锐。现代化的生活,让我们时刻面临着生活的创伤感、失控感。不能控制自己的生活,更不能改变整个社会,觉得时刻处于一种快崩溃的状态,失望大于希望,这种现代性的 “崩溃感”激发了人们对 “末日”作品的共鸣。轻一代对生活的不确定、对未来的焦虑,加剧了 “末世感”。进一步说,灾难意识就是人的一部分,是人之为人,必须付出的代价。古代 “杞人”的价值或许一直被低估了,中国人内心深处的 “末日恐惧”一直被回避、被压抑。西方文明采取的办法,是不断探讨死亡,由此体验生命、开拓生命的起源。
⑧“末日热”一种是物理的,另一种是心理的,是现代人焦躁不安的投射。固然,末日想象的文化作品看多了,大众的兴趣有点“少强说愁滋味”。但是把事情想得很可怕,也是生物的一种自我激活、自我反省。探讨末日,是为了抓住当下,激活生命的本能和警觉,让我们更热爱生活。
1.
文章第一段的横线上应填写的句子是:(
)(2
分)
A
.人类文明是否真的会毁于一旦?
B
.“世界末日”是否有确凿的科学依据?
C
.地球是否会有毁灭的一天?
D
.地球是否真的即将面临一场浩劫?
2.
文中“古老的恐惧”可以概括为
。(2
分)
3.
文章第五段认为“科学非我们带来了新的不安和不确定”,理由是
。(3
分)
4.
文章第六段记者发问的目的是(
)(2
分)
A
.意在强调
的末日预言纯属虚构,人们无需担心。
B
.意在指出人们对末世的担忧实际上是人们生活方式上的一种积极的变化。
C
.意在探寻人类在科学昌明的今天依然存有末世忧虑这一现象中的积极因素。
D
.意在询问采访对象对如何排解当今人们的末世忧虑有哪些积极的建议。
5.
文章认为“末日热”产生的原因是
。(3
分)
6.
文艺作品中对“末日”假设了多种可能,有自然的灾难,外星生物的入侵,还有高科技战争引发的毁灭等……试举一例,用本文最后一段划线句的观点进行阐释。(4
分)
参考答案:
1. D
(2
分)
2.
古人对“世界末日”的神话预言以及对某些自然现象因不了解而产生的恐惧。(2
分)
3.
科学发现地球可能会遭致灾难;新的技术发展可能给人类带来的威胁;科学打破了哲学和宗教给人的安慰。(3
分)
4. C
(2
分)
5.
现代人对世界更敏感的危险感;现代生活给人带来的“崩溃感”;轻一代对未来的焦虑;人类本身具有的灾难意识。(3
分,写出一点给1
分)
6.
文章最后一段划线句实际是要指出,关于“末日”的探讨不应只停留在对末日的恐惧,而是要用“末日”的忧患来启示今天,让我们反省和警觉。以电影《
》的结尾为例:面对灾难,来自不同国家的人们做出了最重要的抉择:“所有人都是平等的,都有平等的生存机会!”最后,拥挤的方舟打开了舱门,接纳了杰克一家和另外的一些求生者。(4
分,评分要点:对文中划线句的阐释2
分,例子内容和分析2
分。至于例子出于什么作品则不必苛求。)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gaozhong/413636.html
相关阅读:阅读《事实与解释》
“生态环境与自然环境是两个在含义上十分相近的概念”阅读答案
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易错考点一:分析与概括
《中国人的山水观 罗兰》阅读答案
《微时代的阅读》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