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知识点: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高中历史 来源: 高中学习网




穆罕默德·阿里改革与洋务运动比较:




































相同点不同点
背景两国都面临欧美国家侵略的威胁和国内各种矛盾的激化埃及处于长期动乱、分裂、割据的局面
目的直接目的:富国强兵
根本目的:巩固封建专制统治
穆罕默德·阿里改革还为了对外扩张
推动者 埃及由最高统治者穆罕默德·阿里进行;洋务运动更主要的是由地方实力派的推动
内容创办近代企业、兴办新式学校、派遣留学生和创建军队穆罕默德·阿里改革更全面,涉及到政治,农业,土地和赋税各个方面
结果及原因失败,根本原因都是由于政权的封建性穆罕默德·阿里改革还有列强的插手和干涉政治上结束了埃及长期动乱、分裂、割据的局面,确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国家体制。经济、军事实力的增强,壮大了国力,使之成为维护独立主权的坚强后盾。
性质有利于近代化的封建改革
意义经济上推进了近代化进程,经济、军事实力得到增强,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西方资本主义的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的传播,推动了历史的进步穆罕默德·阿里改革成效更大



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1、巩固政权:
穆罕默德·阿里颁布法令,没收了一些不向政府纳税的包税人土地,马木路克不服,发动叛乱,穆罕默德趁机歼灭了残余的马木路克,从此,统治埃及几百年的马木路克从埃及历史舞台上消失了。后来,他颁布法令,规定宗教地产不再享有免税权,宗教长老阶层对宗教地产改革不满,穆罕默德?阿里联合人民,打击长老阶层,埃及长老的势力由此削弱,从而,巩固了政权。
2、主要措施:
农业:兴修水利、推广改良农具、引种新的农作物品种。设立专门机构管理各地农作物种植品种和面积,重要的经济作物实施国家专卖制度,向贫苦农民提供种子、牲畜、农具和贷款。
工业:限制私营手工业生产,发展官办工厂,引进西欧国家技术、设备、人才和资金,重点发展军事工业,同时创办民用工业。
商业和对外贸易的发展,开罗、亚历山大等城市日益繁荣。
3、对外扩张的经过:
阿里对外扩张前后30年,可分两阶段:
第一阶段(1811~1831年)为前20年,阿里打着素丹的旗号对外扩张,先后出兵阿拉伯半岛、苏丹、希腊。
第二阶段(1831~1841年)为后10年,阿里直接与奥斯曼帝国交战,想取代宗主国的地位。
通过扩张埃及成为事实上的独立主权国,且成为地跨西亚北非的大帝国。
4、历史意义:
结束了埃及长期的混乱状态,确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国家体制。推进了近代化、提高了生产力,发展了农业、商业,建立了近代工厂,推动了历史进程。促进了文化繁荣和经济、军事实力的增强,壮大了国力,使之成为维护独立主权的坚强后盾。摆脱了奥斯曼帝国的统治,推迟了欧洲列强侵占埃及的进程。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的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客观上促进了埃及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埃及历史的进步。




相关高中历史知识点: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


19世纪60—90年代,洋务派掀起的为了维护封建统治以“自强”、“求富”为旗号,采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创办近代工业的一场地主阶级自救运动。



洋务运动概况:

1、背景:
(1)两次鸦片战争失败后,清朝处于内忧外患的形势;
(2)太平天国运动的沉重的打击;
(3)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2、时间:19世纪60年代—90年代。
3、目的: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以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
4、代表性企业:
①近代军事工业:安庆内军械所(曾国藩)、江南制造总局(李鸿章)、福州船政局(左宗棠)、天津机器制造局(崇厚)。
②近代民用工业:轮船招商局和开平煤矿(李鸿章)、汉阳铁厂和湖北织布局(张之洞)。
5、作用:
①洋务派引进了西方一些近代科学技术,培养了一批技术工人,客观上剌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中国第一批近代企业在洋务派倡导下出现了,这对外国的经济侵略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对本国封建经济的瓦解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③洋务运动成为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6、洋务运动破产的标志:
甲午中日战争中清军的惨败。
7、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①洋务派欲以先进的生产方式维护腐朽的封建制度是注定要失败的。
②洋务派所建立的近代工业,受制于封建体制的束缚和侵略势力的压迫,使洋务运动举步维艰,最后导致破产。
③企业中近代的生产力与腐朽的封建管理方式不相适应,使之不能长久维持下去。
8、对洋务运动的评价:
(1)积极方面:
①洋务运动在中国封建制度下引进了一些西方近代科技和先进工具,这就必然在客观上加速封建生产关系的瓦解,刺激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这是不以洋务派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②洋务派同顽固派的论争,为学习西方开了风气。同时引进翻译外国的科技书籍,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对封建教育的冲击.在改革封建文化教育制度上打开了缺口。为中国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西学的传播提供了一定的条件。
③民用工业的兴办,对西方的经济侵略也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客观上诱导和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④创建了三支海军,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海防能力。总之,洋务运动对中国的近代化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2)消极方面:
①由清朝官府举办,为维护反动统治服务。
②军事工业主要是为镇压人民革命,不能救国图强。
③民用工业是为解决军事工业的困难,不是为社会求富,在很大程度上被洋人控制利用。
④经营管理腐败。



洋务运动的影响及其在学习西方方面对今天的借鉴:

(1)洋务运动的破产,说明洋务运动不能使中国富强起来,洋务派想以此达到维护清王朝统治的目的也是不可能实现的。
(2)不仅要学习西方的先进生产技术,还要借鉴西方先进的经营管理题体制,重视市场的优化配置作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克服洋务企业严重的官僚主义作风,提高企业管理效率。
(3)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国家的近代生产方式,第一批近代企业在中国出现了;培养了一批近代科技人才;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本国封建经济的瓦解,刺激了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民用工业的兴办,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也起到一定的抵制作用。


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中的作用:

1、促进了中国军队建设的近代化:
洋务运动中,湘军、淮军逐渐取代了八旗绿营等旧式军队,兴建北洋、南洋和福建艺支海军,促进了我国军队建设的近代化。创办了一批军事工业,如江南制造总局、金陵制造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制造局、湖北枪炮厂等。
2、洋务运动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近代化进程:
洋务运动筹办了民用厂矿企业,这些企业包括采矿、冶炼、交通运输及纺织业等、较重要的有福州般政局、开平矿务局、电报总局和上海机器织布局、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这些企业采用了机器大生产,引进一大批的机器设备与技术,使中国有了自己的近代化工业,生产出了自己的工业产品,也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的经济侵略,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在洋务派创办的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中,产生了大量的产业工人。
3、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文化教育的近代化进程:
为培养新式洋务人才,洋务派创办了新式学堂,如京师同文馆等一批“西文”“西艺”学堂;兴办了一批专门培养军事、科技、制造、矿务等方面人才的学堂,如邓世昌、刘步蟾毕业的福州船政学堂;派遣留学生,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近代人才”,如著名工程师詹天佑曾留学美国。这一切措施,对中国教育的近代化起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4、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思想的近代化:
“师夷长技以自强”迈出了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且在19世纪80-90年代,洋务派中分化出了早期维新派,如冯桂芬、王韬、郑观应等,提倡设议院,从更深层的政治制度方面改革。



洋务运动的指导机关——总理衙门:

1861年1月20日,咸丰帝批准成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简称总理衙门、“总署”或“译署”),作为应付洋务的中央机关。总理衙门的组织体制,“一切均仿照军机处办理”。官员分总理和章京两级。大臣由一亲王总领,即为首席大臣,其他大臣则由军机大臣、大学士、尚书、侍郎、京堂中指派委任,统称“总署大臣”。建立初咸丰帝派恭亲王奕、大学士桂良、户部左侍郎文祥,充任总理大臣,以后大臣人数略有增加,经常为七八人,多时十多人。章京分为四级,从内阁、部院、军机处的司员中挑选,最初满汉各八人,以后人数逐渐增加。
总理衙门下设南、北洋通商大臣。最初南北洋大臣为专职,由买办化的官僚薛焕、崇厚任职,后分别由两江总督和直隶总督兼任。南洋通商大臣管理长江及江苏以南沿海各省通商口岸,驻上海,后移南京。北洋通商大臣管理北方各通商口岸,驻天津。
总理衙门最初主持外交与通商事务,后来扩大管理办工厂、修铁路、开矿山、办学校、派留学生等,权力越来越大,成为清政府的重要决策机构。洋务运动实质上是凌驾于六部之上的筹办洋务的最高行政机构。


洋务运动:

“洋务”指一切涉外的事务。“洋务运动”即洋务派为了镇压人民,维护封建统治,标榜“自强”“求富”,采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创办近代工业的“自救”运动。因它产生于19世纪60年代初至90年代中,正处在同治和光绪年间,所以又称“同光新政”或“自强新政”。


洋务运动发起人——曾国藩:

曾国藩生于1811年,卒于1872年,湖南湘乡人。原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道光进士。曾任四川乡试正考官、翰林院侍讲学士、内阁学士等,擢升礼部右侍郎,历署兵、吏等部侍郎。咸丰三年(1853),太平天国爆发后,奉命帮办团练,并在基础上扩编为湘军。第二年正月,发布《讨粤匪檄》,率湘军剿杀太平军。同年四月在靖港战败,投水自杀,被救。十一月(西历1855),攻江西九江、湖口,不久,水师败绩,武汉为太平军克复,曾遂困守南昌。咸丰六年(1856)秋,太平天国发生内讧,曾国藩乘机攻陷武汉。咸丰八年(1858)四月,占领九江。咸丰十年(1860)六月,授两江总督,并命为钦差大臣,督办江南军务,所有大江南北水陆各军皆归其节制。同治三年(1864)六月,督湘军攻破天京(今南京),太平天国失败。曾国藩旋加太子太保衔,封一等侯爵。次年五月,奉命督办直隶、山东、河南三省军务,镇压捻军。同治五年(1866)十一月,回两江总督原任。次年授大学士。曾与李鸿章等在上海创办江南制造总局等军事工业。同治七年(1868),调任直隶总督。同治九年(1870),奉命办理天津教案,屈从法国侵略者,杀害无辜良民,受到社会舆论谴责。旋调任两江总督。死后,清廷追赠太傅、谥文正,著有《曾文正公全集》。


李鸿章:

李鸿章,字少荃,安徽合肥人,生于1823年,卒于1901年。道光进士。清末大臣,洋务派地方代表。1853年,在籍办团练,协助镇压太平军,投靠曾国藩当幕僚。1861年在安徽按湘军编制,组织淮军。1862年4月,淮军由安庆乘英国轮船到上海,与外国侵略者组织“常胜军”,守上海、陷苏州、常州,升任江苏巡抚。1865年署两江总督,镇压捻军。1870年由曾国藩举荐,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掌握军政、外交大权。为了挽救清朝统治,以“自强”“求富”为名,创办军火工业和民用工业(如江南制造总局、上海轮船招商局等),创办北洋海军。曾参与反对戊戌维新,义和团运动时与英国策划“东南互保”。订立《辛丑条约》后不久病死。他在洋务运动中贪污中饱,死时遗产竟达4000万两之多。


关于洋务派代表人物李鸿章的评价:

对于李鸿章的评价颇有争议。解放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评价很低,认为其一生就是对内镇压人民起义,对外出卖民族利益的历史,是中国近百年来最为反动的人物之一。文革后,对李鸿章的评价趋于公正,认为李鸿章与当时的顽固派相比,是开明的进步的。对于中国军事现代化、中国民用工业的发展以及近代洋务人才的培养做出了突出贡献,客观上提高了中国的国防能力,起到了延缓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进程的作用,是值得肯定的。但也有人持不同观点,认为,李鸿章的镇压革命、实行妥协外交、举办洋务是为一整体,不可分割的,其核心在于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其举办的军事工业,虽然打着“御外侮”和“自强”的旗号,但是他所指挥的淮军,从未向侵略者发过一枪一弹,所屠杀的均是中国人民。其创办的民用工业,实行封建垄断政策,严重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李鸿章的“外须和戎”的外交政策,结果是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江南制造总局的设立:

今上海江南造船集团公司前身,是近代早期中国规模最大的军工企业。1865年9月20日,两江总督曾国藩和江苏巡抚李鸿章在上海设立江南机器制造总局。这是清政府洋务派开设的规模最大的近代军事企业。又称江南制造总局、江南制造局、上海机器局、上海制造局。1865年李鸿章以4万两银在虹口买下美商的旗记铁厂,并将苏州洋炮局的部分机器和曾国藩派容闳从美国买回的机器,加上海洋炮局并入铁厂,成立江南制造总局。造办经费54万余两,以后屡加扩充,由清政府指拨上海海关税收的二成作为常年经费。雇用工人2000多人。江南制造总局建立后,因虹口厂地房租价银过高,场地狭窄无法扩展,加上驻地洋人反对在该地区制造军火,所以1867年5月,从虹口移设城南高昌庙。 江南制造总局移设高昌庙后,建设规模逐渐扩大。初购地70余亩,分建锅炉厂、机器厂、木工厂、洋枪楼(附设于机器厂内)、铸钢铁厂、轮船厂、熟铁厂,另在陈家巷建火箭分厂,以后不断购地建房,添置机器。至1894年,江南制造总局占地面积达1100余亩,员工约3000人,生产规模和员工人数,都居当时全国军工厂之首。该局以生产枪炮子弹为主,辅之以修造船舰,此外为培养技术力量和传播科技知识,江南制造总局附设有广方言馆、翻译馆、工艺学堂,培养技术人员,翻译与军事、工程有关的书籍,也有少量的史志和政法方面的书籍。


京师同文馆:

京师同文馆也称为“同文馆”,是清末最早设立的“洋务学堂”,是清政府了解西方世界的窗口。由于1858年签订的《天津条约》和1860年签订的《北京条约》,都规定英、法致中国的外交文件概用本国(即英国和法国)文字书写,致使清政府急需培养熟悉英、法等外国文字和语言的人才。加上清政府认为“与外国交涉事件,必先识其情性……欲悉各国情形,必谙其语言文字,方不受人欺蒙”。于是,恭亲王奕等于1861年奏陈在北京设立同文馆。附属于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同文馆完全按正规学校来办,陆续开设英文馆、俄文馆、德文馆和东文(日文)馆。原只招收13、14岁以下八旗子弟,后又招收15—25岁的满汉学员,也招收不限年龄的满汉学员。学习期限初定3年,到1876年分为两种:一是由外文而及天文、化学、测地等科的学生,学制8年;一是年龄稍大、仅借中文译本学习天文、化学、测地等科的学生,学制5年。所设课程,1867年时增设算学、化学、万国公法、医学生理、天文、物理、外国史地等。学生最多时达120人。毕业生大多任清政府译员、外交官员和其他洋务机构官员。设有印刷所,曾译印《万国公法》及数理化和文史等方面书籍。1902年同文馆并入京师大学堂。




相关高中历史知识点:奥斯曼帝国统治下的埃及



奥斯曼帝国统治下的埃及:


1、表现:
(1)政治:
①征服:16世纪初征服埃及,推翻马木路克王朝,埃及成为奥斯曼帝国的一个行省;
②管理:派遣总督(即帕夏)和利用马木路克共同管理(相互牵制,共同管理,维护奥斯曼帝国在埃及的统治)
1517年,奥斯曼帝国征服了埃及,推翻了原来统治埃及的马木路克王朝。
奥斯曼素丹向埃及派遣称为帕夏的总督,最初帕夏的势力最大,17世纪末18世纪初,马木路克逐渐占上风,1768年马木路克首领阿里贝伊废除帕夏,第二年宣布独立,并占据汉志和叙利亚,自称埃及素丹及地中海和红海君主。还在各地驻扎由雇佣兵组成的军队,但马木路克获准单独组建一支军队,还担任了各地的地方长官,残存势力仍然很大。
(2)经济:包税制——包税人(马木路克)成为土地的所有者素丹在埃及征税的形式。
它规定,凡是能够向政府预付一年土地税的,就可以获得包税权。包税人在包税区内享有绝对的权力(控制土地和农民),实际上成为土地所有者。包税权还可以世袭、转让或出卖。包税制实行后,奥斯曼素丹确保了它在埃及地区的赋税收入。但马木路克通过包税制成为埃及的实际统治者。包税人肆意剥削和压迫农民,严重破坏了埃及农业的进步及手工业的发展。同时,阶级矛盾尖锐,导致农民、城市平民反抗斗争不断。
(3)军事:马木路克单独组建近卫军,导致埃及连年战乱
2、影响:
(1)社会动荡(帕夏与马木路克争权夺利;马木路克实际专权;埃及连年战乱)
(2)经济凋敝(18世纪末,肥沃的尼罗河三角洲近三分之一的农田成为荒漠,粮食产量锐减,农产品仅仅只有古代产量的四分之一,传统的商业和贸易也在萎缩,很多有名的手工业生产中心逐渐消失,著名的亚历山大城只有8000人口,埃及人口因长期饥饿和瘟疫大大减少,19世纪初人口还不到10世纪时的一半)
(3)外来侵略(统治内部内乱,从18世纪初,平均每10年发生一次大战,国力弱小,随着埃及的衰落,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乘机入侵埃及,向埃及倾销商品,埃及形势进一步恶化)



埃及简史:


埃及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BC3200年出现奴隶制的统一国家,BC525年为波斯人征服,成为波斯帝国的一个行省。BC332年左右,希腊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打败波斯人,建立了希腊—马其顿人的统治。BC30年罗马执政屋大维出兵侵入埃及,从此罗马统治达600余年,公元640年阿拉伯人侵入,在埃及推行“阿拉伯化”。1517年被土耳其人征服,成为奥斯曼帝国的行省。1798~1801年,法国拿破仑入侵并统治3年。1882年英国军队占领埃及。1914年,英国宣布埃为英的“保护国”。1922年2月28日,英被迫承认埃及为独立国家,但保留对国防、外交、少数民族等问题的处置权。直到1956年英国军队撤出苏伊士运河区。1958年2月,埃及同叙利亚联合成立阿拉伯联合共和国。 9世纪中期到16世纪初,埃及先后兴起五个非埃及本土人建立的王朝,奥斯曼帝国统治时期埃及社会动荡不安;18世纪末,法国乘机侵入埃及;到19世纪初,阿里成为埃及总督。
●波斯帝国统治(公元前525~公元前332年)——冈比斯征服埃及,自称“法老”,建立第27王朝;
●马其顿亚历山大帝国统治(公元前332~公元前30年)——结束了延续3000年之久的法老时代,从公元前305年—前30年,称托勒密王朝统治时代;
●罗马帝国统治(公元前30~639年)
●阿拉伯帝国统治(公元640~1517年)——下分四个王朝统治埃及:
阿拔斯王朝(公元750—969年)
法蒂玛王朝(公元969—1171年)
阿尤布王朝(公元1171—1250年)
马穆鲁克王朝(公元1250—1517年)
●奥斯曼帝国统治(公元1517—1914年)——1914年12月,英趁向土耳其宣战之机,宣布埃及为英国的正式保护国。拿破仑统治期(公元1798—1801年)总督穆罕默德?阿里时期(公元1805—1849年)
●埃及君主立宪国(1923.4~1953.6)
●埃及共和国(1953.6~至今)




相关高中历史知识点: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土地制度



改革土地制度:


1、措施:
①取消包税人的免税地,歼灭了残余的马木路克;
②没收违规的宗教地产,打击宗教势力;
2、原因:
宗教长老阶层是埃及特权阶层,他们在推翻马木路克统治,反对英法殖民统治和穆罕默德阿里上台过程中发挥过积极作用,但势力日益膨胀。长老阶层原来就有许多宗教地产,又夺得了许多马木路克的土地,逐渐成为骄奢淫逸的封建主,引起人民不满,对阿里政权也构成威胁。
3、内容:
1809年法令规定:宗教地产不再享有免税权,对宗教地产的证件重新查验,把那些没有地契或地契不合规格的宗教地产收归国有。接着开展土地普查,没收了许多违规的宗教地产。
4、影响:
这些措施打击了宗教势力,削弱了宗教对政治的影响。



阿里的“鸿门宴” :

1811年,阿里邀请开罗附近的马木鲁克大小头领及其随从470人前往萨拉丁城堡出席宴会。平素骄横惯了的马木鲁克头领根本不会想到阿里敢把他们怎么样,因此他们只带了少数随从,肆无忌惮地前来赴宴。宴会结束后,早有准备的阿里立即对疏于防范的马木鲁克首领发动突然袭击。通向大门有一段石头垒成的高墙,前面是狭窄的下坡石阶小道,当马木鲁克们经过此处时,阿里军队突然从高墙上推下无数块大石头,把他们砸得抱头鼠窜,与此同时,密集的子弹又毫不留情地雨点般飞过来,结果只有一人漏网,其余的全部被歼。紧接着,阿里在全国展开大搜捕,一共消灭了1000多人,残余分子或仓皇逃窜各地,或就地宣誓效忠阿里。至此,统治埃及达500年之久的马木鲁克作为一股政治势力不复存在。


长老阶层:

①长老的含义:这里所谓的“长老”指的是伊斯兰教长老,是伊斯兰教最高教职称谓,是对德高望重、学识渊博的学者的尊称。不同时代、不同教派互有差异。约始自11世纪,原为荣誉称号,后为国家任命的最高教职。
②长老阶层则是拥有伊斯兰教最高教职的这一部分人,他们自成系统,不从政府领取薪俸,而以当地的宗教产业为生。在土耳其人统治的数百年间,宗教田产逐渐增多,而且部分长老成为包税人。长老阶层在十八世纪埃及社会中,是最活跃、最富裕的社会阶层之一,在埃及人民中间处于“领导”地位,并在马木路克执政期间和法国人统治时期,在政治上起了显著有益于人民的作用。19世纪初,这个阶层的作用得到了最大的发挥。正是这些长老,在拥立穆罕默德·阿里一事中起了最大作用;也正是这些长老,在很大程度上帮助穆罕默德?阿里扫清执政初期所遇的重重障碍,毫无疑问,长老通过这些行动,自己的政治势力也有很大发展,在1806-1807年这段时间里,阿里还没有流露出对长老们的不满情绪,但他又不愿看到长老势力的日益壮大。阿里在感到羽翼丰满后,于1809年颁布法令,削弱长老势力,1813年,政府通过丈量土地又没收了许多超过证件规定的宗教地产。从此,长老阶层的地位江河日下,不再是政治舞台上一股举足轻重的力量。
③废除包税制,改革赋税制度,确立土地私有制度由没收不向政府纳税的包税人的土地到正式废除包税制,通过这种渐进的方式国家逐步掌握了土地。再将土地分配或分租,既构成了穆罕默德·阿里政权的统治基础,又保证了国家的财政收入。赋税制度的改革,将各种捐税折合为单一的土地税。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弛,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土地制度的改革承认了土地占有者的转让和抵押权,实质就确立了土地的私有制。
影响:穆罕默德?阿里消除了马木路克和长老阶层对政权的威胁,巩固了统治基础,为进一步的改革创造了条件。




相关高中历史知识点:穆罕默德·阿里促进经济发展



促进经济发展措施:


1、农业方面:
(1)改革土地制度:
①取消包税人的免税地,歼灭了残余的马木路克;
②没收违规的宗教地产,打击宗教势力。
(2)水利灌溉:兴修水利,开挖新运河,加固与修筑堤坝。
表现:修建马哈茂德运河把尼罗河水引到亚历山大附近,使尼罗河三角洲的灌溉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作用: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加上土地制度和税收的改革,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农作物产量得到增加。
(3)推广改良农具,引种新的农作物品种:
表现:发展棉花等经济作物,培植优质长纤维棉花。
作用:棉花等经济作物出口欧洲赚外汇,提高农业效益,为改革奠基础。
2、工业:措施:
(1)大力发展官办工厂,带动民用工业发展,初步建立埃及的民族工业。
①从西欧引进技术、设备、人才和资金,重点发展军事工业,如建兵工厂和亚历山大造船厂
②军工带动民用,如1816年建第一家纺织厂,埃及生产的棉麻布匹、呢绒、丝绸畅销阿拉伯世界。
(2)对手工业生产进行严格管理,产品由政府直接调配使用。
影响:增强了经济和军事实力,客观上促进了埃及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埃及的近代化进程。
3、商业和贸易:
原因:工农业的发展大大促进了商业和对外贸易的繁荣;
表现:
①开罗等城市的商业日趋兴旺;
②亚历山大成为地中海东部的贸易中心。
影响:促进了人口和经济的增长、社会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



穆罕默德·阿里是如何巩固政权的:

穆罕默德·阿里颁布法令,没收了一些不向政府纳税的包税人土地,马木路克不服,发动叛乱,穆罕默德趁机歼灭了残余的马木路克,从此,统治埃及几百年的马木路克从埃及历史舞台上消失了。后来,他颁布法令,规定宗教地产不再享有免税权,宗教长老阶层对宗教地产改革不满,穆罕默德?阿里联合人民,打击长老阶层,埃及长老的势力由此削弱,从而,巩固了政权。


穆罕默德·阿里经济改革的主要措施:

农业:兴修水利、推广改良农具、引种新的农作物品种。设立专门机构管理各地农作物种植品种和面积,重要的经济作物实施国家专卖制度,向贫苦农民提供种子、牲畜、农具和贷款。
工业:限制私营手工业生产,发展官办工厂,引进西欧国家技术、设备、人才和资金,重点发展军事工业,同时创办民用工业。
商业和对外贸易的发展,开罗、亚历山大等城市日益繁荣。




相关高中历史知识点:穆罕默德·阿里对政治、文化和军



政治、文化和军事改革:


1、政治措施:
(1)目的:确立高度的中央集权。
(2)内容:中央:设立国务会议,建立咨议会;地方:建立省、县、乡、村各级行政机构
(3)影响:穆罕默德?阿里垄断了国家政权;结束了埃及长期的分裂和割据局面,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2、文化措施:用西方教育体制取代传统教育
(1)措施:
①创办各类学校,聘请外国专家来埃及讲学和传授技术;
②选派大批埃及青年去欧洲留学;
③印刷出版学术著作和普通读物,翻译欧美著作,并创办阿拉伯文报纸。
(2)影响:推动埃及文化事业的发展,为埃及培养了自己的科学家、艺术家、工程师等各类人才,为其他领域的改革创造了条件。(推动了埃及教育的近代化)
3、军事改革:改造旧军队,建立新式军队。
(1)措施:
①废除雇佣制,实行征兵制;
②按照法国模式组织训练军队;
③建立军事学校,从法国等西欧国家请来教官,为埃及培养新型军官;
④采用先进的武器装备军队。
(2)影响:
使埃及逐渐成为地中海东部海军力量最强大的国家,走上了对外穷兵黩武的扩张道路。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gaozhong/422032.html

相关阅读:高中历史知识点:王羲之、颜真卿、柳公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