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5
小题。
①
华东师范大学在考察当代中国人精神生活的抽样调查中问到:“
你是否同意:人们的价值观各不相同没什么好坏对错之分”?
竟有将近六成的受访者同意这一看法,这惊人的数字,赤裸裸地折射出当今中国价值观的危机,突出表现是各种伦理的底线不断被突破。其中的原因之一,是维系社会的价值观出了问题。
②
我们该如何克服这个危机,重建当今中国的道德和信仰?
这关涉到两个问题:一是如何重建当代中国的伦理规范,二是当代中国需要怎样的价值与信仰。“
伦理规范”
和“
价值信仰”
这两个概念既有密切的相关性,又存在区别。伦理学将伦理道德分为规范伦理和德性伦理。前者涉及社会秩序的维系,是法律背后的伦理道德支撑,没有规范伦理,“
法”
就是外在的、强制性的,人们不认可就不会自觉遵守。
③
与社会性的规范伦理相对应的,是个人的德性伦理。这涉及到当代中国人需要什么样的价值信仰?
什么样的价值观是好的价值观?
伦理规范与其背后的价值信仰足不可分离的。孔子讲“
仁”
与“
礼”
,“
仁”
作为一套价值观,需要通过社会伦理之“
礼”
得以实现。而一个“
礼”
的社会,又有赖于众人内在的德性。孔子之后,分为孟荀两家。孟子着重修身和心性的内在德性,而荀子强调外在的礼治。那么,伦理规范和德性伦理究竟哪一个更重要?
④
当现代社会祛除神魅之后,好与正当这两组价值开始分离。好属于德性伦理,正当属于规范伦理。当代中国在私人领域已经相当开放,默许并宽容人们具有各自的人生理想和生活方式,问题在于“
什么是正当”
这一规范伦理,也随着各种道德价值观的解体而崩溃,变得模糊起来。虽然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是光荣、什么是耻辱在法律规范和道德规范上有明确的规定,但由于这些法律和道德规范背后的伦理源头被掏空了,缺乏一个具有超越的客观性或历史正当性的伦理价值体系的支撑,因此,它们对于许多人来说,只是外在的、强制性的规范,而没有内化为自觉的、天经地义的良知。另一方面,在制订这些法律和道德规范的时候,缺乏公众的普遍参与和公共讨论,因而,这些规范虽然在内容上是善的,在产生程序上却是外在的、强制性的,无法成为公民的自我立法。于是,便出现了这样的现象:一方面各种法律和道德规范无所不在,甚至细微到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角落,另一方面,这些规范并不为公众所真正信仰,只要缺乏有效的行政权力的监视,人们便会毫无顾忌地违法,而不承担相应的道德责任和良知义务。
⑤
在日常生活之中,普遍地违背公共道德和公共规范,并不意味着公众普遍丧失道德感,而只是他们将价值相对化和实用化了。实际上最基本的价值和良知还是有的,我们常常用以衡量社会、批判别人,虽然很多人内心仍有这套价值标准,但它已不再成为人们坚定的绝对的信仰,而变得可以视具体场景灵活变通运用。从社会整体而言,价值的实用主义体现在功利主义的公共道德观,“
用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
来衡量公共政策的有效性和道德性,从社会个体来说,在不同的语境下实用地、灵活地理解和运用价值标准,已经成为日常生活的潜规则。比如,如何对子女进行道德教育,已经成为一个颇为尴尬的问题。一方面,家长们灌输那些千不变的大道理,教孩子做正人君子,但遇到具体的事,大道理不管用,他们又不得不向孩子传授高度变通的小道理。久而久之,在这种普遍的价值实用主义的氛围之中,人们便习惯了按照道德的双重标准、乃至多重标准生活,道德人格趋于分裂而又不自觉地按照某种实用理性统一起来。(
节选自许纪霖《如何重建中国的伦理与信仰》一文,有删改)
12-13
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
选择题答题区”
作答。(12
题选对一项给2
分,选对两项给5
分,多选不给分)
12
、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5
分)
A
、在当下的中国,各种伦理的底线不断被突破,其原因是维系社会的价值观出了问题。
B
、规范伦理可以维系社会秩序,对法律起着支撑作用。
C
、孔子所说的“
仁”
是规范伦理,“
礼”
是德性伦理,二者关系紧密。
D
、在生活中,很多人的内心已缺乏最基本的价值和良知,做事情只根据具体场景灵活变通。
E
、在现代社会,“
正当”
属于规范伦理,“
好”
属于德性伦理,但“
正当”
并不一定就是“
好”
。
13
、下列关于“
规范伦理”
和“
德性伦理”
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
分)
A
、当代中国人的德性伦理,影响了中国社会的伦理规范。
B
、孟子着重修身和心性,就是重视伦理规范;荀子强调外在的礼治,重视德性伦理。
C
、规范伦理比德性伦理更重要,因为它让我们明白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
D
、一个人的价值信仰决定了一个人的德性伦理。
14
、根据文意,说说为什么会出现一些法律和道德规范不为公众真正信仰的现象?(4
分)
15
、我们每个人激烈地批评、讨厌所谓的开后门、拉关系,但当有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时,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找关系,我们相信“
拼爹”
,也“
恨爹不是钢”
。结合文章的观点,谈谈这一现象反映的问题。(4
分)
参考答案:中小学作文阅读答案网整理
12
.B.E
(A
在第一段,为“
原因之一”
,过于绝对;C
孔子所说的“
仁”
是德性伦理,“
礼”
是规范伦理,两者颠倒;D
在第五段,人们的内心仍有这套标准,可见不缺乏最基本的价值和良知。)
13
.A
(B
孟子着重修身和心性,是德性伦理;荀子强调外在的礼治,是伦理规范。C
根据第四段可以归纳出德性伦理比规范伦理更重要。D
根据第三段,应该为“
涉及”
,用“
决定”
过于绝对。)
14
.这是因为:①
这些法律和道德背后缺乏一个超越客观性或历史性的价值信仰体系的支撑(1
分),它们没有内化为自觉的良知(1
分);(照抄“
由于这些法律和道德规范背后的伦理源头被掏空了,缺乏一个具有超越的客观性或历史正当性的伦理价值体系的支撑”
或“
它们对于许多人来说,只是外在的、强制性的规范,而没有内化为自觉的、天经地义的良知”
最多1
分,必须点明“
伦理源头”
是“
价值信仰”
,1
分。)②
这些法律和道德规范在制订的时候,缺乏公众的普遍参与和公共讨论(1
分),在产生程序上却是外在的、强制性的,无法成为公民的自我立法(1
分)。(加粗字体为得分点,意思对即可)
15
.这种现象反映出公众将道德感等价值信仰相对化和实用化(1
分)。我们内心拥有最基本的价值和良知,但这些价值标准已不再是我们坚定的绝对的信仰,而变得可以视具体场景灵活变通运用(1
分)。我们常常用内心的价值标准来衡量社会、批判别人,所以我们激烈地批评、讨厌所谓的开后门、拉关系(1
分)。但社会整体和个体的价值实用主义(1
分)又使得我们当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时做出找关系等行为来,导致我们按照道德的双重标准、乃至多重标准生活。(加粗字体为得分点,意思对即可)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gaozhong/424763.html
相关阅读:《文学应放射出理想的光芒》阅读答案
摘编自任继愈《文化遗产的寿命》阅读答案
《道:中国文化传统的观念》阅读答案
《我看国学 王小波》阅读答案
周国平《韩国民族文化》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