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人口与环境
人口增长模式及地区分布 原始型(高高很低)传统型(高较高较低)过渡型(高低高)现代型(三低)
世界人口自然变化(2000年) 出生率(2.2%)、死亡率(0.9%)、自然增长率(1.4%)
中国人口自然变化(2001年) 出生率(1.34%)、死亡率(0.64%)、自然增长率(0.7%)
人口自然变化典型地区 欧洲的德国和匈牙利(负增长)、非洲(2.4%)、拉美
人口数量的变化 自然增长(出生率?死亡率)、机械增长(人口迁移:迁入-迁出)
生育率 指一定时期内出生人数与育龄妇女(15-49岁)数之比
环境对人口数量变化的影响 生育率(主要是社会环境因素)、死亡率(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人口数量增长对环境的影响 资源和环境压力增大、环境污染加剧(但不是主要原因)
环境人口容量 环境所能承载或容纳的最大人口数量。
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 资源、科技、对外开放、文化、生活消费水平
环境人口合理容量 某地区最适宜人口的规模(社会、经济和环境可持续发展)
我国的环境人口容量 16亿(人口承载量),8-9亿(合理容量)
影响人口身体素质的主要环境因素 原生环境因素(自然环境、地方病)次生环境因素(污染、食品、疾病)
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对环境的影响 影响人们的资源观、环境观和发展观。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自然环境因素、社会经济因素(主要因素)
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 迁出地(缓解人口压力,加强与外界的联系),迁入地(提供廉价劳力)
历史上我国的人口迁移 “安史之乱”引发的人口大迁移,使南方人口首次超过北方人口。
八十年代中期前人口净迁出地区 辽宁、山东、上海、四川
我国人口迁移的现状和原因 从农村到城市,从内地到沿海和工矿区。务工和经商为主。
?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gaozhong/426311.html
相关阅读:高考地理必背中国地形区界线
鐗堟潈澹版槑锛氭湰鏂囧唴瀹圭敱浜掕仈缃戠敤鎴疯嚜鍙戣础鐚紝璇ユ枃瑙傜偣浠呬唬琛ㄤ綔鑰呮湰浜恒€傛湰绔欎粎鎻愪緵淇℃伅瀛樺偍绌洪棿鏈嶅姟锛屼笉鎷ユ湁鎵€鏈夋潈锛屼笉鎵挎媴鐩稿叧娉曞緥璐d换銆傚鍙戠幇鏈珯鏈夋秹瀚屾妱琚镜鏉�/杩濇硶杩濊鐨勫唴瀹癸紝璇峰彂閫侀偖浠惰嚦 4509422@qq.com 涓炬姤锛屼竴缁忔煡瀹烇紝鏈珯灏嗙珛鍒诲垹闄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