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离不开做事。只有通过做事,才能锻造出一个人的能力之剑。
低头做事,实为按规律做事。低头者,顺从、服从之谓也。顺从、服从什么?
不是如《后汉书·马援传》所写:“今者归老,更欲低头与小儿曹共槽枥而食”,而是跳出个人生活的小圈子,面对现实,面向未来,顺从规律,服从大势,不做拔苗助长的蠢事,不干明天后天才有可能做的蠢事。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循序渐进,一步一步登上事业的巅峰。
低头做事,更是体现一个人的心境、作风、品格和做派。古诗云:“垂杨低复举,新萍合且离。”可见,所谓低者,即垂垂向下也。
低头做事即用脑做事。当人“举头望明月”时,“低头”就会“思”故乡。思,是低头的一项重要工作、一个主要职能,也是发挥大脑功能的前奏曲和主旋律。而人的行为从来都是受思想支配的。用脑做事,就是凡事都去想一想:这件事该不该干?
怎么干?
干了,利弊得失是什么?
是马上干、或是放上三五天等时机更成熟时再去干?
除自己想外,还要广开言路借助“外脑”想,从而使该做之事不仅合乎规律,而且合乎程序。
低头做事也是调研做事。低头,就不是昂首望天,而是眼睛向下,走向基层,到群众之中,体民情,察民意,听民声,谋民利;就是要看一看已经出台的一些政策措施老百姓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即将出台的一些政策措施老百姓答应不答应、拥护不拥护;就是要以人为本,疏通上下道,变“上访”为“下访”,不责民之所不为,不强民之所不能;就是要想民之所想,急民之所急;就是要不仅取得诚心做事能说真话的发言权,还要取得真正胸中有数的拍板决策权。
低头做事也是低调做事。低头之后,嘴的功能显然会有所减弱,手的功能相应会急速攀升。低调彰显出的是孜孜以求、敏行讷言的务实相,突出的是不事张扬、埋头苦干的硬作风。甚至在不经意间做出了惊天地、泣鬼神的事业,仍然是平平常常,笑看花开花落;自自然然,静观云卷云舒。我还是我,天地间一匆匆过客而已——是这种人心语的真实写照。如果有什么媒体的镜头聚光灯照将过来,这种人一般都会退避三舍,甚至“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
低头做事更是专心做事。低头,就是专心致志,“俯首甘为孺子牛”;就是目不两视,耳不两听,精神专一,心无旁骛。无数事实都证明,无论干什么事儿,心不专一,不能专诚,即便是小数之弈,照样不得。大的方针确定之后,成功的秘诀全在专一。专一,就能做一件事,成一件事;就能使本事随着事业上,能力攀着事功升。
朱熹在论及“知”与“行”时说过这样一句富有哲理的话:“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知其低头做事固然重要,躬身实践低头做事则更为重要。
(
选自《人民日报》)
⒓根据文意,下列对“低头做事”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6
分)
A
.“低头做事”就是按规律做事,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循序渐进,一步一步登上事业的巅峰。
B
.“低头做事”是指一个人做事,要发挥大脑功能认真的去想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同时还要广开言路使该做之事不仅合乎规律,而且合乎程序。
C
.“低头做事”是指深入调查研究,急人民之所急,彰显出的是孜孜以求、敏行讷言的务实相,政策措施的出台由老百姓的满意度来决定。
D
.“低头做事”就是做事不张扬,不追名逐利,不趋炎附势,保持一种“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的独善其身的心态。
E
.“低头做事”是指做任何事情都要专心致志,心无旁骛,目不两视,耳不两听,只埋头拉车,不抬头看路,“俯首甘为孺子牛”。
⒔根据文意,下列选项不符合“低头做事”原则的做法是(
)(3
分)
A
.不事张扬、埋头苦干
B
.垂杨低复举,新萍合且离
C
.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
D
.俯首甘为孺子牛
⒕文章结尾引用朱熹的话:“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结合文意回答,“知”指什么?“行”指什么?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4
分)
⒖本文是按照怎样的结构展开论述的?请作具体分析。(4
分)
参考答案:中小学作文阅读答案网整理
12
【答案】DE
(D
项中的“低头做事”并非“独善其身”的心态;E
项中的“只埋头拉车,不抬头看路”并非本文所表达的意思)
13
【答案】B
(B
项是大自然中的现象,并非做法)
14
【答案】“知”是指知道“低头做事”的重要性。“行”是指躬身实践“低头做事”的原则。(2
分)
这句话总结了全文,深化了主题。(2
分)
15
【答案】本文按总一分一总的结构形式展开论述。(2
分)
开篇总说“只有通过做事,才能锻造出一个人的能力之剑”;中间分说低头做事是“用脑做事”“调研做事”“低调做事”“专心做事”;结尾引用宋代理学家朱熹的话,紧扣中心,深化主题。(2
分)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gaozhong/428765.html
相关阅读:《绝妙的错误》阅读答案及解题指导
《明代花鸟画》阅读答案(高考四川卷)
《站着读和跪着读》阅读答案
《关于大巧若拙美学观的若干思考》阅读答案
《李白诗歌与盛唐气象》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