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向思维
”
与作家的移情
童庆炳
儿童的
“
我向思维
”
与作家的移情作用是相通或相似的。儿童早期的思维方式与原始人的思维方式十分相似,被称为
“
我向思维
”
。
“
我向思维
”
的主要特点是以
“
我
”
为中心,一切都等同于有生命的
“
我
”
,把整个世界
(
无论是物还是人
)
都作为有生命的和有情感的对象来加以对待。
在他们稚气的眼里,月亮是人的脸,或者是星星的保卫者,而星星则眨着眼睛,向所有的人问好
……
儿童的
“
我向思维
”
使他们分不清物理世界和心理世界,分不清知觉到的和想象到的。在这天真的混沌中,世界上所有的东西无不充满生命的活力。
18
世纪意大利著名学者维柯在《新科学》中对原始诗性思维的分析,同样也适用于儿童:
“
最初的诗人都按照诗的形而上学,把有生命的事物的生命移交给
‘
无生命的
’
物体
”
,是
“
人由于不理解事物,就变成一切事物。
”
儿童的
“
我向思维
”
与原始人的
“
原始思维
”
的这种相似性,使儿童的心中物我交融,物我化一,使儿童的眼中万物都流动着生命的活力,颤动着生命的琴弦,展现为一个生机勃勃的诗意的世界。
在作家这里,特别是创作过程中,将无生命的事物生命化,是其诗意感受的一个重要来源,而且与儿童的
“
我向思维
”
极为相似。按德国的学者立普斯创立的
“
移情
”
说和英国学者冈布里奇提出的
“
投射
”
说,作家和艺术家在进行审美创造的时候,其对象不是与主体相对立的单纯的实体的存在,而是受到主体的生命灌注的活动而有力的、自我对象化的形象。真正的作家、艺术家都有一种伟大的同情感,他们会把
“
亲身经历的东西,我们的力量感觉,我们的努力,超意志,主动或被动的感觉,移置到外在于我们的事物里面去,移置到在这种事物身上发生的或和它一起发生的事件里去
”
。对此,我们的古人也早有说法,如刘勰说:
“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
就是指作家心中充满情感,在观照自然之际,就会将自己的情感和幻想移置或投射到外在的无生命的事物上面,使无生命的事物生命化,达到物我沟通、物我同一、物我两忘的境界。
李白:
“
绿水解人意,为余西北流。
”
杜甫:
“
感时花溅泪,恨别乌惊心。
”
这类
“
移情
”
和
“
投射
”
的诗句比比皆是。在这类文学描写中,作家似乎变成了儿童,他们同外部事物的关系,不是一般的认识和被认识的关系,他们凭借自己的开放的心灵去触摸对象,并把自己融化于对象中,人物化了,对象化了,生命化了,诗意就从这人化和对象化中找到了泉源。
当然,作家和儿童的无生命事物的生命化是有区别的。在儿童,是由于对事物的不理解,而把自己转化到事物里面去,不自觉地把事物跟自己等同起来,这是人的天性的表现。在作家,是在对事物有了深刻的理解之后,着意把自己与外部事物沟通,使物融入我,我融入物,达到物我融合、物我同一的诗意的世界,这种自觉是作家才能的表现。
(
选自《文学审美特征论》,有删节
)
15
.简述你对儿童的
“
我向思维
”
的理解。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
我向思维
”
是把一切事物都看做有生命的和有情感的对象的一种儿童早期的思维方式。
“
我向思维
”
是儿童处于天真无知的混沌状态下,将无生命事物生命化的一种思维方式。
“
我向思维
”
与原始人的
“
原始思维
”
有着相似性,都是由于不理解事物的真相而形成的。
16
.根据文意,请分析文中画线句子
“
人由于不理解事物,就变成一切事物
”
这种观点的合理性。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人在不理解事物的时候,会不自觉地把事物跟自己等同起来,这是人的天性的表现;
(2)
人在不理解事物的时候,往往把整个世界都作为有生命的和有情感的对象来对待,从而使得物我交融,物我化一。
(
意思对即可
)
17
.根据文章的内容,概括出作家
“
移情
”
的特点。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作家将自己的情感和幻想移置到外在的事物上,使无生命的事物生命化,并带上个人的丰富感情色彩。
(2)
作家以开放的心灵认识事物,有着对事物深刻的理解,并自觉地追求物我融合、物我同一的诗意的境界。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gaozhong/432673.html
相关阅读:《“中性美”透析》阅读答案及解题指导
“管仲的经济思想”阅读答案
“中国没有产生近代科学的原因”阅读答案
《从Made in China到Cultured ①in China》阅读答案
摘编自俞金尧《全球气候变暖与人类的活动无关吗?》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