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质疑能力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高中物理 来源: 高中学习网


         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孔子

  学则须 疑??陈颐

  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爱因斯坦

  的确,质疑是探索知识、发现问题的开始,是获得真知的必要步骤。因而,我从学生的好奇、好问、求知欲望等特点出发,积极培养学生勤于思考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善于提出问题。本文试从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作一点初步探讨。

  1.巧设矛盾,寻找质疑的踩点。   疑是点燃学生思维探索的火种。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设置矛盾,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在知识的关键处提出问题,从而培养提问的针对性。如教学《天上的街市》一文时,当分析到“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我问同学“这里引用了什么民间故事?”,学生“牛郎织女”。然后我请一位学生把故事讲给大家听,讲完,一位学生立即举手问“老师,为什么两个牛郎织女的故事不一样?”这问题引起了同学们热烈的探讨,最后统一了认识,作者大胆改造民间故事的目的是表达作者对现实生活的厌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通过矛盾的产生与解决,加深了对文章中心的理解。

  2.巧用“好奇”心理,培养学生主动质疑。      学生对老师的质疑不必受时间限制,可以随时发出疑问。如上《蔚蓝的王国》一文时 首先问看到这个题目你想到什么?你有哪些疑问?  学生提出“蔚蓝的王国”是什么?是个什么样的王国?里面有哪些景物?顺着学生的思考我们一起探讨了课文。一同领略神奇、美妙的大海。在课堂快结束时学生提出结尾的“她”到底是谁?学生提出的问题,我趁势引导,我说“大海不仅美丽,而且温情脉脉,我们可以想象‘她’一定非常的漂亮美丽,是不是作者的梦中情人?”这下引起了同学们热烈的探讨。有的说是天使,有的说是情人,有的说是大海。顿时教室里热闹非凡,答案不一。我说这个问题要联系时代背景,作者当时不在是风华正茂的小伙子,他已经步入晚年,身怀绝症,但任然坚持写作,在他的作品里经常运用一种手法,那就是象征。在我国古代文学作品里不乏也有这样的例子,如在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屈原在他的作品里经常会出现“湘夫人”“芳草女人”,《诗经》中“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其实这些无不代表作者对自由、幸福、爱情的追求。回过头来我们看“他”到底指什么?在老师引导下,学生对于问题很快作出了正确的解答。

  3.鼓励“标新立异”,敢于质疑课文。   教材是教学的依据。教师应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和判断教材,鼓励学生对问题有不同的想法,并要求经过自己独立观察思考后提出疑问。如在《怀疑与学问》教学中,"我认为,'辨伪去妄'也是有积极意义的,不能说它属于'消极方面'的,它和'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都属于'积极方面'。"这位学生振振有辞。"噢,这个嘛……"我开始解释了:"'消极'这里指'小的作用','积极'指'大的作用' ……""不对,老师,您说的没有根据……"第三位同学已翻开了《现代汉语词典》:"第1380页上有'消极'一词的解释。它有两个意思。①否定的;反面的;阻碍发展的;②不求进取的;消沉。"证据确凿。我为自己的望文生义感到有点惭愧了。我因势利导:"做学问是要有怀疑与发问的精神。同学们可进行小组讨论,看一看课文是否真的用错了词语。"不一会儿,一个小组汇报讨论结果:"我们认为,'消极'是指'伪'和'妄'的东西,这个词语并没有用错。"另一小组反驳:"按照这样的解释,应该把'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改成'对消极方面辨伪去妄'才算用对了介词。但'消极'和'伪'、'妄'显然在意义上重复。"经过一番唇枪舌战,大家一致认为:两个短语"从消极方面"和"从积极方面"索性拿掉,原句意思更加清晰、简洁。于是原句改成:怀疑不仅是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利用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阅读的质量。

  4.“追根问底”,培养学生质疑精神。    “追根问底”也是学生重要的心理特征。如果我们把知识比作一棵大树,那么知识之树的生长并非无序,而是有其内在规律的。很多知识和问题的研究探索,往往要经过几个阶段和层次,需要有一个过程。因此,利用学生“追根问底”的心理特征,可以在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其提问的层次性和连续性。如《怀疑与学问》"我们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这是不是叫我们怀疑一切……这些问题,不提也罢,提出来还真叫人难以回答。于是我对同学们说:"大家敢于怀疑的精神非常可贵。对'是不是要怀疑一切'的问题,如果“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可能吗?不可能。但作者又说不怀疑“那一本书, 那一种学问,就不是自己的”这显然是一组矛盾,于是我请学生也写一篇关于《怀疑与学问》的怀疑。这极大的调动了学生怀疑的积极性。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gaozhong/435423.html

相关阅读:物理2016高考复习力的合成与分解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