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历史信息提高学习效率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高中历史 来源: 高中学习网


21世纪,信息的获取、传输、处理和应用能力是人们最基本的能力和文化水平的标志。时代的发展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社会的信息化需要教育的信息化,信息化与教育的命题,引导我们思考和实施的核心问题是培养新生代的“信息能力”。开展信息教育,使受教育者学会利用信息,成为个人生存和国家发展的需要。
  心理学理论指出,教育不仅应使学生获得知识,形成智慧技能,而且应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和引导他们学会如何学习,其核心是认知能力和学习能力的获得与提高。信息能力指的是个体在主动选择和运用信息及传授手段的基本素质,包括“信息获取”“信息分析”和“信息加工”能力。新课标要求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这要求在近几年的高考卷中得到充分体现,命题的信息量不断增加,设计更加精美完善,从题型看,从文字信息发展到地图信信息、实物资料信息。从题目的内涵看,命题设计更加注重视角的转换和逻辑的推理。因此,应注重培养及提高学生信息能力,可从几个方面实践。
  一、课前预习,重视资料信息的获取,促进学生正确认知。
  学生学习历史,开始于对历史信息的获取。广泛地搜集、占有材料,解读、整理、运用材料得出正确结论,是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基本途径。为此,教学中应适时地提供一些预习提纲及有关补充资料,指导学生看书,找出重点,采用圈、点、评、注等不同方法,用自己所熟悉的语言或符号对预习情况作记录,消化基础知识、重点内容,找出理解上的难点,带着问题进入课堂,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如在学习《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前,预先给学生布置预习提纲:(1)概括指出英国、法国、美国、德意志、俄日工业革命的特点并分析成因。(2)自行设计2-3道思考题以供课堂上讨论。(3)请用200字左右描述“工业革命”状况。学生通过整理知识结构,探究解答问题,基本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历史问题,并逐步体会到如何利用教材和提供的资料,达到在没有外来指导的情况下阅读教材、收集有关资料,使自己的认知活动达到有意识的和自我可控制的,完成认知的目的。
  二、课堂教学,重视对信息的分析比较,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历史教学的系统论认为,历史信息的获取的优劣,主要取决于信息接收的水平和效率的高低。在教学中经常进行知识间的分析比较,既可使学生不仅增加信息量,更可在质上提高信息理解能力,从而纳入学生自身的知识系统。在分析比较中,由于学生积极地参与信息获得的过程,认知的积极性高,意向性强,可有效地提高信息接收的质量。新课标要求“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习知识过程中,教师尤其要注意结合历史知识的讲授进行技能和思维的训练,适时向学生传授阅读历史资料的方法,传授一些归纳、比较、分析和判断等逻辑推理的常识。
  三、课后练习,重视采用科学的方法,提高学生的信息加工与运用能力。
  新课标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基本原则。以学生发展为本,是指注重每一个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差异相统一的个性需求,从而把学生个性的健康成长作为课程实施的着眼点和目标。在一个班上学生的认知水平存在很大差异,主要体现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掌握程度和学习方法、习惯、能力等。因此,面对学生差异,教师要注意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发展和提高,并落实在平时的教学中。如在教学中根据“面向全体,分类指导,分档推进”的教学思路,采用布置分类作业的方式,将课外作业分为A、B、C三类,A类为必做题,要求所有学生完成;B类为提高运用型题,C类为选作题,学生根据自身情况有选择地完成。并利用自修课等课余时间进行讨论,着重由学生谈思考方法和进行课题研究等。
  四、知识拓展延伸,重视学生自主学习,增强信息处理能力。
  课后知识的拓展延伸,是教学过程中知识巩固和应用必需的重要环节。学生将所掌握的知识应用到新知识的学习中,可利用电脑或在课外兴趣小组活动中进行新信息的搜集、归纳、整理、分析和讨论,充分发挥自主学习能力,将知识从课内迁移到课外,进一步巩固、应用和发展信息处理能力。
  历史新课标要求“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提出课题→查找资料→得出结论这种课题研究方法使教学过程转变为课题的研究过程,让学生通过探索或研究,提高参与认知活动的积极性,逐步形成科学的认知方法和习惯,改善认知。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积极指导学生通过形式多样的探究性活动,获取信息和知识,培养探究能力和应用能力,发挥信息处理能力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gaozhong/435458.html

相关阅读:高中历史知识点:日本社会危机的加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