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题。
什么叫做美呢?在一般人看,美是物所固有的。有些人物生来就美,有些人物生来就丑。比如称赞一个美人,你说她像一朵鲜花,决不说她像一只癞虾蟆。这就分明承认鲜花原来是美的,癞虾蟆原来是丑的。说美人是美的,也犹如说她高矮、肥瘦一样,是从娘胎带来的,她的美也是如此,和你看者无关。这种见解并不限于一般人,许多哲学家和科学家也是如此想。
但是这种普遍的见解显然有很大的难点。如果美本来是物的属性,则凡是长眼睛的人应该都可以看到,承认它美,好比一个人的高矮,有尺可量,是高大家就要都说高,是矮大家就要都说矮。但是美的估定就没有一个公认的标准。假如你说一个人美,我说她不美,你用什么方法可以说服我呢?同是一个对象,有人说美,有人说丑,从此可知美本在物之说有些不要了。
因此,有一派哲学家说美是心的产品。美如何是心的产品,他们的说法却不一致。康德以为美感判断是主观的而却有普遍性,因为人心的构造彼此相同。黑格尔以为美是在个别事物上见出“
概念”
或理想。比如你觉得峨眉山美,由于它表现“
庄严”
、“
厚重”
的概念。托尔斯泰以为美的事物都含有宗教和道德的教训。此外还有许多其它的说法。说法既不一致,就只有都是错误的可能而没有都是不错的可能。大约哲学家们都犯过于相信理智的毛病,艺术的欣赏大半是情感的而不是理智的。在觉得一件事物美时,我们纯凭直觉,并不是在下判断,也不是在从个别事物中见出普遍原理;因为这些都是科学的或实用的活动,而美感并不是科学的或实用的活动。还不仅此。美虽不完全在物却亦非与物无关。你看到峨眉山才觉得庄严、厚重,看到一个小土墩却不能觉得庄严、厚重。从此可知物须先有使人觉得美的可能性,人不能完全凭心灵创造出美来。
依我们看,美不完全在外物,也不完全在人心,它是心物婚媾后所产生的婴儿。美感起源于形象直觉。形象属于物而却不完全属于物,因为无我即无由见出形象;直觉属于我却又不完全属于我,因为无物则直觉无从活动。美之中要有人情也要有物理,二者缺一都不能见出美。拿欣赏古松来说,松的苍翠劲直是物理,清风亮节是人情。从“
我”
的方面说,古松的形象并非天生自在的,同是一棵古松,千万人所见到的形象就有千万不同,所以每个形象都是每个人凭着人情创造出来的,每个人所见到的古松的形象就是每个人所创造的艺术品,它有艺术品通常所具的个性,它能表现各个人的性情。从“
物”
的方面说,创造都要有创造者和所创造物,所创造物并非从无中生有,也要有若干材料,这材料也要有创造成美的可能性。
(节选自朱光潜《谈美书简》,有删改)
1
.从原文看,下列对“
美”
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一般人甚至许多哲学家和科学家认为美是物所同有,此观点有误。
B
.从同一对象有人说是美有人说是丑可知,美本在物之说不甚妥当。
C
.人先能够凭心灵创造出美来,物然后才有使人们觉得美的可能性。
D
.美之中有人情也有物理,因而美是心物相结合之后所产生的结果。
2
.下列各项,不属于“
有一派哲学家说美是心的产品”
依据的一项是(3
分)
A
.美感判断是主观的而却有普遍性,因为人心的构造彼此相同。
B
.美是在个别事物上见出概念或理想,如峨眉山美在庄严厚重。
C
.美的事物都含有宗教和道德的教训,这是托尔斯泰的美学观。
D
.我们纯凭直觉感知事物美,美虽不完全在物却亦非与物无关。
3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利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第一段先提出美是物所同有的观点,然后以美人为例具体说明她的美虽是从娘胎里带来,但和看者有关,并指出此观点很普遍。
B
.第二段指出美是物所同有的观点有其合理性,因为美本是物的属性,凡长眼睛的人都可看到:但美的估定没有一个公认的标准。
C
.第三段先指出同为美是心的产品一派却对原因的说法不一,再列举康德、黑格尔、托尔斯泰的观点,最后指出诸观点各有千秋。
D
.第四段作者提山美是心物婚媾后产儿的观点,然后加以具体阐释,最后以古松为例先“
我”
后“
物”
地说明美是心物结合的产物。
参考答案:
1
.(3
分)C
(错在“
先”
与“
然后”
,据第三段“
从此可知物须先有使人觉得美的可能性,人不能完全凭心灵创造出美来”
可知)2
.(3
分)D
(A
项是康德的观点,B
项是黑格尔的观点,C
项属于托尔斯泰的观点,它们都主张美是心的产物,所以是“
美是心的产品”
的依据。D
项是作者的分析,认为美感是直觉、与物有关,所以不属于依据)3
.(3
分)D
(A
项错在“
但和看者有关”
,原文信息是“
和你看者无关”
; B
项错在“
合理性”
,原文信息是“
这种普遍的见解显然有很大的难点”
; C
项错“
诸观点各有千秋”
,原文信息是“
就只有都是错误的可能而没有都是不错的可能”
)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gaozhong/435656.html
相关阅读:“《西游记》,别样的经典”阅读答案
“要讨论中华诗歌的传承与发展”阅读答案
《大一统:诸葛亮人格的文化属性》阅读答案
《每次灾难都让国人忧心远方的困顿》
石中英著《只是转型与教育改革》阅读答案(2015高考天津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