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9
分)
词在发展的初期,普遍被视为“
小道”
。不过,起源于民间的文体,到了文人手中,往往被赋予更深的意义,因而几乎在词得到北宋文人比较普遍喜爱的同时,词坛就出现了尊体①
之说。这一学说大致是在相反相成的两个层面展开的。
北宋前期,《花间》、南唐词风盛行,学之者多追求风格细腻柔婉,至柳永则趋于平俗浮靡,于是有苏轼对传统词风的改革。苏轼改革词风的方式是“
以诗为词”
,主要表现为对题材内容的拓展,对格调意蕴的重视等。这在主要以倚红偎翠为基本内容的传统中,显得非常另类,所以当时经常得到讽刺性的评价。
值得提出的是,苏轼的这一类创作有着非常鲜明的自觉意识。这表现在,首先,他要突破传统,自成一家。其次,他在文学创作上一贯具有争胜心态。对词坛上某些冲破《花间》、南唐词风的努力,他应该是曾经注意的。以我们对苏轼个性的了解,他肯定要在这方面继续力争超越前人。所以,苏轼实际上是在几个方面争胜,既有和传统词风的争,也有和体现士大夫意识的新兴词风的争,前者是破,后者则是进一步立。
就在苏轼提出词“
自是一家”
不久,李清照又提出了词“
别是一家”
的说法,同样进行了“
尊体”
的探讨。不过,和苏轼不同,李清照主要是从词的体性入手的。在其著名的《词论》中,这位女词人对北宋词坛作了全面梳理,在对所谓“
俗词”
大加声讨的同时,主要批评了忽视词的音乐性的做法。因为词自产生以来,本身就是一种音乐文学,到了李清照的时代,仍然主要是音乐文学。偏离了这一传统,或者使得这一传统变味,显然不能为词坛的多数人接受。
尽管苏轼和李清照的词论彼此带有一定的否定性,但不可否认,二者都有尊体的动机。前者是从意义的层面上,要把词向传统诗文的表达功能靠拢,从而否定“
小道”
之说;后者则从词的本来意义上,强调艺术的精工,从而保证这一文体的特殊性。看似相反,实则相成。
苏轼和李清照的尊体论,实际上从两个方面划出了中国词史的轨迹,因而不断在后世得到回应。
[
注]①
尊体:指词这种体裁被词作家所推崇,不再被视为“
小道”
。
8
.下列关于“
尊体”
的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
.词在发展初期,普遍被视为“
小道”
,到北宋时期,词坛始出现尊体之说。
B
.苏轼“
以诗为词”
,对传统词风进行改革,这在当时是非常另类的表现。
C
.当时词坛有人正努力冲破《花间》、南唐词风,苏轼也力争以创作实践来超越前人。
D
.李清照并不反感北宋词坛的“
俗词”
,她主要批评了词作忽视音乐性的做法。
9
.依据文中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苏轼的幕僚调侃“
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
大江东去’”
,体现当时词坛对苏轼“
另类”
词风的讽刺性评价。
B
.超越传统词风是“
破”
,超越新兴词风是“
立”
,由于创作上的争强好胜,苏轼“
立”
的成就远远大于“
破”
。
C
.进入南宋以后,李清照由于有了国破家亡的惨痛经历,其词作内容转为深沉,但依然保持了音律之美。
D
.苏、李的尊体论,不断在后世得到回应,可以推想,它们会在拓展主题和遵守音律两个方面不断互补。
10
.文章对苏轼、李清照尊体的“
两个层面”
是如何理解的?(3
分)
参考答案:中小学作文阅读答案网整理
8.D(
从第四段“
在对所谓‘
俗词’
大加声讨的同时”
,一句可看出,李清照是反感“
俗词”
的。)
9.B(
文章并末提及苏轼“
立”
的成就远远大于“
破”
的成就。)
10.
苏轼突破词的传统,主要表现为拓展词的题材内容,重视词的格调意蕴,因此自成一家。(1
分)李清照主要是从词的体性入手,来维护“
别是一家”
的词的本来特征——
音乐性。(1
分)苏轼和李清照的词论,分别从意义的层面上和艺术的层面上尊体,两者相反相成。(1
分)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gaozhong/442070.html
相关阅读:《打工族创造的无形资产》阅读答案
实用类文本阅读《文学,回归我们的内心》(附答案)
刘芳《当文化遇到资本》阅读答案
《礼仪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阅读答案
朱光潜《人生的艺术化》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