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逍遥右脑记忆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鉴赏人物传记的表现手法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高中阅读指导 来源: 逍遥右脑记忆


鉴赏人物传记的表现手法 人物传记是遵循真实性原则,用形象化方法记述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风貌及其历史背景的一种叙事性文体。一般有三个特点:人物的时代性和代表性(传记里 鉴赏人物传记的表现手法人物传记是遵循真实性原则,用形象化方法记述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风貌及其历史背景的一种叙事性文体。一般有三个特点:人物的时代性和代表性(传记里的人物都是某时代某领域较突出的人物);选材的真实性和典型性(传记的材料比较翔实,作者从传主的繁杂经历中选取典型的事例来表现传主的人格特点,有较强的说服力);选文的史实性与文学性。

真实性是人物传记的第一特征,写作时不允许任意虚构。但传记不同于一般的枯燥的历史记录,它具有文学性,它通过作者的选择、剪辑、组接,倾注了爱憎的情感;它需要用艺术的手法加以表现,以达到传神的目的。2007新课标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关于传记等实用类文本的阅读考查规定:“阅读评价中外实用类文本。了解访谈、调查报告、新闻、传记、社科论文、科学小品等实用类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这就更接近以往文学类作品阅读要求,明显提高了传记等实用文本的阅读考查难度。因此,要了解传记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力争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授之以渔——方法技巧展示人物传记(包括回忆录、长篇或中篇传记文学)属于文学性传记,它的表现手法比较接近于小说,只是其基本人物和情节必须符合真实性原则。可以运用想象手法,来恢复其失落的事件环节或细节。常见的表现手法主要有:一.人物之间的对比烘托。司马迁的《史记》在塑造人物时,大量地运用衬托这一艺术手法并且灵活多变:或让人物两相对照,相互衬托;或虚实结用,以实托虚;或以宾衬主,对人物进行侧面烘托;或引用歌诗,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或大衬托下包含多层小衬托。他之所以如此不吝笔墨大肆运用衬托手法传写人物,是有着极为复杂的主客观方面的原因的。由于善于吸取前代成功经验并加以发展,衬托艺术经他而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对比烘托是人物传记采用较多的一种表现手法,对比烘托中人物形象会更具个性更鲜明。阅读下文:巴尔扎克之死[法国]雨果
我走进了巴尔扎克的卧房。
巴尔扎克先生躺在床上,头靠着一大堆枕头,枕头上还加上了从房间的长沙发上取下的红锦缎坐垫。他的脸呈紫色,近乎变黑,向右边耷拉,没有刮胡子,灰白的头发理得很短,眼睛睁开,眼神呆滞。我从侧面看着他,觉得他很像皇帝①。
一个老妇人和一名男仆分别站在床的两侧,面带恐惧,屏声静息地听着临终之人喘着粗气。
床头柜上的蜡烛把壁炉旁挂着的一幅画照得通亮,画上的轻人红润的脸庞上泛着微笑。床上散发出一股令人无法忍受的气味。我撩起被子,握住了巴尔扎克的手。他的手上全是汗,我紧紧地握着,他却毫无反应。
……老妇人对我说:“他活不到天亮了。”
我走下楼梯,满脑子都是他那张没有血色的面孔。穿过客厅时,我又看见了那尊静止不动的、表情沉着高傲的、隐隐约约焕发着容光的半身雕像,我想到了对比鲜明的死亡和不朽。
他在夜里去世了,终51岁。
在他去世的当天,吉罗给他画了像。人们还想做他的面模,但没有成功,因为尸体腐烂得很快。他死后的第二天上午,到他家来的模塑工人发现他的鼻子塌陷,脸已经变形。人们把他放进一个包铅的橡木棺材里。
葬礼在鲁尔教堂举行。我站在他的棺材旁,回想起我的第二个女儿出生后行洗礼时也是在这个教堂,从那时起我再没有来过。在我的记忆之中,死亡和新生联系在一起。……(节选自,《巴尔扎克之死》,张有浩译,有删改。)注①皇帝:指拿破仑(1769—1821),法国资产阶级政治家和军事家,法兰西第一帝国和百日王朝皇帝。
问题:文中两处画线句子表达了作者对生命怎样的认识?【解析】:①将充满活力的生命与垂死的生命作对比,表明死亡是残酷的,又是无法避免的。②将新生和死亡作比较,表明生与死是生命的自然过程,死亡并不可怕。二.生动传神的细节描写。传记作为写人的艺术,为了渲染人物个性,离不开记叙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和最能表达人物个性的细节。不写事件,传记无以表现人物;不写细节,作者无以使人物生动起来。因此,阅读传记需要特别关注细节描写。伟大的人民音乐家冼星海李岚清冼星海祖籍广东番禺,19056月13日出生于澳门。1925他到北京,进入国立艺术专门学校音乐系,1928到上海国立音乐院学习,因参加学潮而被迫退学。靠朋友的帮助和在船上做苦工,他于1930春到达法国巴黎学习音乐,靠在餐厅等处做杂役维持生活,失过十几次业,饿饭,找不到住处,甚至只得提了提琴到咖啡馆、大餐馆中去拉奏讨钱。在这样痛苦生活的煎熬中,冼星海坚持学习,并成功地创作了《风》得到老师们的赞誉,考入巴黎音乐学院著名作曲家杜卡教授的高级作曲班,并获得了荣誉奖。学校要给他物质奖励,问他要什么,他的回答是:“要饭票”。
1935秋,冼星海结束在法国的五学习生活,回到上海。当时,日本军国主义侵占我国东北后,正把侵略的战火燃向华北,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严峻关头。冼星海用音乐做武器,投身到抗日救亡运动中去,创作了《我们要抵抗》、《救国军歌》、《保卫卢沟桥》、《到敌人后方去》等抗战救亡歌曲,在群众中广为传唱。他得知教育家陶行知在上海郊区为贫苦孩子办了“山海工学团”,便定期去该团做辅导,教唱救亡歌曲。他还深入到学校、农村、厂矿、部队去推广、辅导群众歌咏,有力地推动了当时的救亡歌咏运动。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gaozhong/448310.html

相关阅读:高考散文阅读一轮复习备考策略浅析
实用类文本阅读复习指导
诗歌鉴赏离不开“看”
《新课改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探微》
高中语文复习学案:实用类文本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