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俊杰
所谓阅读经典的意义,就是使我们能够携古人之手,与古人偕行,经由经典阅读而与经典作者相对话。经典中的思想世界,就好像是图书馆,我们可以走进去,在古人的思想世界里面和他辩驳、冲撞,带着我们的问题、我们的苦闷,来向他求取答案。
当前人文教育,包括海峡两岸在内,有些什么样的问题呢?我觉得第一个问题,是以教科书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所呈现的问题。教科书就好像一种
“
套装知识
”
,这种
“
套装知识
”
的好处是,呈现了当前学术界已经取得高度共识的知识。它的优点就是很容易传播给下一代。
“
套装知识
”
的坏处是,很容易被商品化,有一种被出卖的潜在危险性。还有,教科书的基本性质是记忆导向的,尤其是记忆导向的教学方法。中国有着长达一千二百多的科举考试传统,因此考试引导着教学。记忆性的教学方法弥漫于海峡两岸的各级学校,批判性思考极端贫乏。
第二个问题是,人文教育基本上沦落为一种
“
概念游戏
”
。比如说,哲学只是一些概念的推衍,哲学与生命没有关系;而史学呢,多半是因果关系之建立;伦理学则常流于说教。为什么需要哲学、伦理学、历史学、文学?不是为了丰富生命,提升生命的精神气质吗?但是,今天我们大学里面的人文教育,已经逐渐脱离
“
人
”
本身,
“
教育
”
与
“
实践
”
出现了分离。
当前人文教育从
“
解释世界
”
到
“
改变世界
”
之间,有一个窘困。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最后一条
———“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
到底怎么改变世界?我想为马克思再加一句话:世界的改变从自我的改变开始,而自我的改变,从内心的觉醒与改变开始。我认为这一点,特别重要,特别值得深思。
在二十一世纪中国崛起的新时代,我觉得大中华圈的知识分子要回归儒家的
“
实学
”
传统。我所谓儒家的
“
实学
”
传统,其实就是十二世纪以前中国读书人的传统
———
东林书院(明代)的精神:
“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
我们需要
“
魂兮归来
”
,重温中华经典。
在儒家传统里,经典的
“
经典性
”
至少有三个面向:第一个是社会政治性,第二个是形而上学的内涵,第三个是回归人的心性的本质的思想内涵。
首先,经典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在于有它很强的社会政治关怀。意思是说,它是在日常生活之中来体悟超越和永恒的价值与理念。日本十七世纪儒学大师伊藤仁斋(
1627-1705
),毕生推崇《论语》。他说《论语》是
“
最上至极宇宙第一书
”
。他说孔子是
“
最上至极宇宙第一人
”
。《论语》对海峡两岸社会的影响,远低于对日本社会的影响。日本一直到今天都还非常推崇《论语》。伊藤仁斋也曾说,
“
人外无道,道外无人。
”
他写书来分析《论语》的日常性的特点。这一点非常正确。中国文化的伟大,就在于不讲康德式
“
批判
”
,不讲柏拉图式的抽象理念,不讲亚里士多德式的三段论证,而是讲从日常生活中体悟永恒而抽象的伟大道理。更重要的是,这种道理是人人都能够做、人人都能够学的。
经典的第二个特质是,通常要有很强的形而上学的内涵。这种经典能够为人的生命赋予超越的形而上的意义。这方面讲得最好的,我觉得是南宋大儒朱子
———
朱熹(
1130-1200
)。他讲道,
“
经,
纶,皆治丝之事。经者,理其绪而分之;纶者,比其类而合之也。经,常也。大经者,五品之人伦。大本者,所性之全体也。
”“
其于天地之化育,则亦其极诚无妄者有默契焉,非但闻见之知而已。
”
也就是说,在天地的形成、发展的过程里面,这些经典能够带领我们以最真诚的方式,默默地体会宇宙形成的道理,而不止于一种
“
闻见之知
”
。经典是能够赋予我们的生命以丰厚高明的面向。
经典的第三个特质就是,它能够赋予我们心性的意义,也就是心灵的觉醒。王阳明一生写过很多好文章,其中一篇叫做《尊经阁记》。用白话文翻译,他说:所谓诗、书、礼、易、乐、春秋这六经,并不是什么特别的东西,它只不过是传递我们内在的心灵里面那种永恒的道理而已。他说:所谓的《易经》就是讲我们心灵里面的
“
阴阳消息
”
;所谓的《书经》,就是记我们心里的
“
纪纲政事
”
;所谓的《诗经》,只不过是为了表达我们人的歌咏性情而已。的确,凡是伟大的经典,都能够唤起我们心灵的觉醒,使我们能够心体力至,做一个顶天立地的人。
总结我刚才所讲的,那就是任何一部经典,都能够把抽象的
“
道
”
,跟经典,以及经典中的
“
圣人
”
三者合而为一,成为经典。换言之,经典因为它具有这三大特质,因此,它是一种
“
具有全球性意义的地域性知识
”
。比如说,儒家思想是两千多前起于山东半岛的地方性
知识,但是,它今天已经成为二十一世纪具有普世性价值的学问了。所谓阅读经典的意义,就是使我们能够携古人之手,与古人偕行,经由经典阅读而与经典作者相对话。经典中的世界,不是埃及金字塔里的木乃伊。经典中的思想世界,就好像是图书馆,我们可以走进去,在古人的思想世界里面和他辩驳、冲撞,带着我们的问题、我们的苦闷,来向他求取答案。
23.
作者认为当前人文教育存在的问题造成了怎样的后果?(
2
分)
24.
从社会政治关怀的角度来看,《论语》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2
分)
25.
“这种经典能够为人的生命赋予超越的形而上的意义”对其中所说的“超越”你是如何理解的?(
2
分)
26.
经典“能够赋予我们心性的意义”,其核心的价值在哪里?(
2
分)
27.
作者关于经典的“经典性”至少有三个面向的论述,和开始所谈的当前人文教育
存在的问题之间,具有怎样的关系?试从文章结构和事理逻辑的角度加以阐述。
28.
文章第四段所引对联的作者是谁?作者所推崇的东林书院(明代)的精神对我们
当前学校的人文教育有什么启示?(
4
分)
参考答案:中小学作文阅读答案网整理
23.
批判性思考极端贫乏,教育与实践出现了分离。(
2
分)
24.
道理是人人都能够做、人人都能够学的。(
2
分)
25.
能突破囿于个体经验的“闻见之知”,而认识自然和社会的普遍法则和真理。(
2
分)
26.
心灵觉醒,身体力至。(
2
分)
27.
从文章结构上说,作者关于当前人文教育存在问题的论述,属于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部分,关于“经典性”至少有三个面向的论述,属于解决问题的部分。从逻辑上说,问题的症结在批判性思考极端贫乏,“教育”与“实践”出现了分离;世界的改变从自我的改变开始,而自我的改变,从内心的觉醒与改变开始;而经典的三个特质恰恰有利于内心的觉醒与改变。(
4
分,结构和逻辑各
2
分)
28.
作者顾宪成。东林书院精神是一种知行结合的精神,这正是我们当前人文教育中所缺少的,要解决问题,就要大力倡导这种精神。(
4
分,作者
1
分,精神
2
分,启示
1
分)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gaozhong/451146.html
相关阅读:《文学应有社会担当》阅读答案
阅读《书法的精神气象》
《 大学生志愿精神的培育》阅读答案
《一本书的悖论》阅读答案
《三重文化的形成及其张力结构》阅读答案及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