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进行历史学科材料题的阅读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高中历史 来源: 高中学习网


如何进行历史学科材料题的阅读
  ──现代文类材料题的阅读方法

  【史料呈现】
  宣布所有握有余粮而不送到收粮站的人以及浪费存粮酿酒造私酒的人为人民敌人,把他们交付革命法庭,使犯罪者被判处十年以上的监禁,把他们从村社中永远驱逐出去,他们的全部财产予以没收,而对酿造私酒者除上述惩罚外并判处强迫的公益劳动。
  ──录自《苏联共产党和苏联政府经济问题决议汇编》第一卷
  【解读思路】
  结合材料出处可以推测出这则材料的时间,属于十月革命以后发生的事件;而其中的关键词“余粮”、“人民敌人”等内容,可以使我们联想到苏维埃政权实施的重要经济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解答这则材料题的技巧是首先读懂材料、寻找关键词,如材料中的“余粮”、“人民敌人”,然后结合教材中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可以进行答题意向推测;其次是对问题进行审慎的辨别,然后归纳为此题考查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名称和实施的历史背景。
  特别提醒:与材料所述内容恰好相反。
  1.材料体现了布尔什维克党颁布了什么经济政策?为什么要实施这一政策?
  答:战士共产主义政策。
  原因:十月革命胜利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着严峻的形势,被推翻的地主和资产阶级不断发生叛乱;英法美日等国为了维护资产阶级统治,对苏联武装干涉,企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材料二:第一次革命高潮提出的、我们党过去宣传的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曾使革命和平发展、使政权无痛苦地从资产阶级转归工人和农民、使小资产阶级逐渐消失其幻想的口号。
  现在,和平发展和使政权无痛苦地转归苏维埃已经不可能,因为政权事实上已经转到反革命资产阶级手中。
  现在只有彻底消灭反革命资产阶级专政才是正确的口号,只有得到贫苦农民支持的革命无产阶级,才能完成这个任务──新高潮的任务。
  ──录自《苏联共产党代表大会,代表会议和中央全会决议汇编》
  解读这类比较长的材料题,较科学的方法是查读法──即带着问题去寻找答案,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如第一问提到“和平发展已经不可能”的结论,我们可以带着这个结论找到与其最直接相关的信息“因为政权事实上已经转到反革命资产阶级手中。”然后结合教材内容联想,很容易想到七月事件。依据十月革命发展的历程我们还可以推理、回忆出七月事件后的十月二十三日会议和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等相关内容,接下来的问题迎刃而解。
  特别提醒:“俄国十月革命的实践历程证明了马克思《共产党宣言》中哪一学说的正确性?”这一问题,需要首先明白十月革命的历程经历了从和平夺权到武装起义的过程,因而决定无产阶级取得胜利的正确手段是“暴力夺权”即武装起义。
  结合材料和所学内容回答:
  材料中提出“和平发展和使政权无痛苦地转归苏维埃已经不可能”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1917年7月,临时政府公开镇压示威群众,公开反对革命,政权完全转到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手中,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结束。因此七月事件表明,革命的和平发展已经不可能。
  这次会议做出了什么重要决议?
  答:布尔什维克党中央会议通过了列宁提出的关于近期举行武装起义的决议。
  俄国十月革命的实践历程证明了马克思《共产党宣言》中哪一学说的正确性?
  答:证明了暴力斗争学说的正确性。(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暴力推翻资产阶级,建立自己的统治,进而建设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
  图片式材料题一出现,就受到广泛的好评。从题型功能上看,图片题侧重考查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在近年来的全国高考历史试题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认为是代表了历史题的高考命题趋势。以下面的题为例,总结一下这类题的解题方法。
  读图:


  回答:
  ⑴两则材料中的两个历史人物分别是谁?
  ⑵从二人的衣貌特征方面,你能获得什么历史信息?
  ⑶分析这两两个历史人物的相似之处。
  答案:⑴康有为,孙中山。解析:第一问,这种问法很明白地告诉我们,这两人的图片在教材中出现了。阅读所给图片,回忆教材,想一想是谁。
  ⑵①康有为身穿中式传统服装,剃发留辫;孙中山身穿西装,蓄发,没有辫子。②当时的中国社会正处于社会变革时期。③康有为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披着儒家思想的外衣,主张维新变法,开国会,定宪法,实行君主立宪,以维护清朝的统治;孙中山的思想集中体现在三民主义中,主张推翻清朝的统治,建立西方式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④康有为进行了百日维新,但在变法诏书中,已没有了开国会,定宪法,实行君主立宪等主张,最后在顽固势力的镇压下失败了;孙中山建立了同盟会,进行了一系列武装起义,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临时约法》。⑤后来,康有为成为了保皇派,孙中山继续革命,进行了反动北洋军阀的斗争。
  解析:首先要仔细观察所给图片,从而获取表面信息。对人物而言,服饰是最直观的信息,而且人物的服饰反映了人的精神面貌和社会的变迁。这两个人,从时间上来说是同一时代的人,但两人的服饰却截然不同,这就说明了当时中国的现状。在获取了表面信息之后,进而去挖掘深层信息。所谓深层信息,对人物来说,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他们的思想、主张、行动、影响和特点。对此,要明确需求,全面分析,联系所学知识,进行空间想象,做到,“史由证来,证史一致;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对康有为和孙中山来说,辫子的去留,表现了对清政府的态度,他们的思想特点、主张、行动,已充分体现在服饰中了。
  ⑶康有为和孙中山都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在中华民族面临危机的情况下,为挽救民族危机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先后领导了戊戌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由于资产阶级的局限性,都没有广泛地发动群众,失败了。同时,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解析:历史是人的历史,历史人物体现了历史发展中重大历史事件。人也是有阶级性的,也是有时代性的,历史人物的所作所为体现了阶级性和时代性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在学习中,要注意总结阶级特点和时代特点,在做题时,要从已掌握的阶级特点和时代特点出发,阅读材料,分析理解,获取信息,寻找依据,并组织答案。
  历史图片体验了活生生的历史场景,学生在解决新问题中表现自己的观察、记忆、分析、理解、归纳能力,从而有效地测量了历史学科的基本素质要要求。可以说,图片式材料题代表了历史题的高考命题趋势。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gaozhong/467791.html

相关阅读:高效学习小技巧之“跳过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