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王攘夷”含义:
就是尊奉天皇,赶走外国侵略者。尊王攘夷运动的参加者被称为尊攘派。
日本明治维新前的“尊王攘夷”与中国春秋时期的“尊王攘夷”比较:
(1)背景不同:齐桓公是在周天子势力衰弱,诸侯国强大,纷纷起来争霸时提出的;而日本的中下级武士是在西方列强势力侵人日本,日本民族危机加剧,而当时幕府统治者却实行对外妥协退让,对内恐怖镇压的政策时提出的。
(2)含义不同:齐桓公提出的“尊王攘夷“的含义是拥护周王室,排斥异族;日本中下级武士提出的“尊王攘夷”是尊奉天皇,赶走外国侵略者。
(3)结果不同:齐桓公利用此口号,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日本的尊王攘夷运动失败,后演变为倒幕运动。
“尊王攘夷”:
1、兴起的原因:暗杀井伊直弼的“樱田门事件”(1860年)。
2、兴起:尊攘派与“尊王攘夷”
1860年,井伊直弼被暗杀后,以中下级武士为主体、有地主、富农、商人和手工工场主发动了“尊王攘夷”运动。尊王攘夷思想本源于中国朱熹“攘夷狄以尊周室”的学说,19世纪开始流行于日本有识之士的著述中,目的是加强幕府统治。到“安政条约”签订后,尊王攘夷思想成为下级武士反对幕府的指导思想,他们与手工工场主、商人、新兴地主相结合,形成了势力强大的尊王攘夷派。尊攘派志士制造了多起反对外国人的事件,并用恐怖手段袭击幕藩首脑人物,试图通过这些行动给幕府施加政治压力。
实质:尊攘派是为“攘夷”而尊王,“攘夷”是中心口号,中心活动
3、参与阶层:
领导者:中下级武士
支持者:不满幕府统治的大名
响应者:富农、手工场主和商人等。
4、主要活动:
(1)刺杀与西方势力勾结的幕府当权者;
(2)制造多起抗击外国侵略者的事件:
①袭击在日本的西方国家商人和外交官;
②进攻停泊在日本港口的西方列强船只;
③组织“骑兵队”直接抗击外国侵略者。
5、终结:
(1)原因:高杉晋作组织“奇兵队”抗击外国侵略者,幕府对尊攘派进行严厉的镇压。
(2)标志:1863年“京都政变”,次年尊王攘夷运动失败。
尊王攘夷运动:
兴起背景:开国对日本的社会生活产生了很大影响,民族危机的出现使幕府的统治也发生了危机。首先,它加剧了广大下层群众和以幕府为代表的封建势力的矛盾。开国后物价上涨,食品缺乏,封建主加重剥削,下层群众生活更加困苦。农民和城市贫民起义的次数增加,这对幕府的封建统治秩序是个沉重的打击。其次,在民族危机面前,商人、手工工场主、新地主及持改革立场的下级武士与幕府的矛盾加深,并逐渐上升到主要地位。开国前,幕府对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百般阻挠,开国后,它对侵略者的退让和对内榨取的加重,更使初步发展起来的资本主义因素受到威胁;面对外国商品的进军,日本的制造业得不到任何保护,黄金只能流往国外而不能转化为资本。持改革立场的下级武士看到国家的独立、经济的发展都面临危机,看到幕府落后保守的封建统治是造成危机的根源。由此,他们在思想上、政治立场上逐渐发生质变,由主张推动幕府改革转变到主张倒幕。第三,在内外矛盾日益加剧的情况下,以萨摩、长州为代表的西南强藩大名与幕府的矛盾也加深了。他们反对幕府的专制,要求改革朝政,从而推动了尊王攘夷运动及倒幕运动的兴起。
尊王攘夷运动的经过:1860年3月,一些下级武士在江户制造了“樱田门外事件”,刺死幕府首脑井伊直弼。这标志着日本政局开始发生转变,以“尊王攘夷”为口号的下级武士一跃成了政治舞台的主角。
“尊王”是指尊奉天皇,“攘夷”即驱逐外国侵略者。尊王攘夷思想本源于中国朱熹“攘夷狄以尊周室”的学说,19世纪开始流行于日本有识之士的著述中,目的是加强幕府统治。到“安政条约”签订后,尊王攘夷思想成为下级武士反对幕府的指导思想,他们与手工工场主、商人、新兴地主相结合,形成了势力强大的尊王攘夷派。尊攘派志士制造了多起反对外国人的事件,并用恐怖手段袭击幕藩首脑人物,试图通过这些行动给幕府施加政治压力。尊攘派势力的发展壮大引起幕府的恐慌。1863年8月18日,幕府和孝明天皇联手发动“八一八政变”,将尊攘派势力赶出京都。此后,各藩的尊攘活动也遭挫折。“禁门之变”后幕府讨伐长州藩,在内外夹击下,长州藩被迫屈服,长州藩的政权落到主张“恭顺”幕府的人手中,历时4年半的尊王攘夷运动到此结束。在失败和挫折面前,许多知识分子认识到,盲目“攘夷”是行不通的。要改变日本落后的现状,必须打倒幕府。于是尊攘派转变为倒幕派,尊王攘夷运动演变为倒幕运动。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gaozhong/467799.html
相关阅读:高中历史知识点:梁启超《变法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