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火灾和气象的关系十分密切。虽然人为原因是森林火灾最大的原因,但长期的天气干燥也可能导致地面温度持续升高,森林物质易引起自燃,而且雷击也可以导致火灾的发生。而从年变化上来看,森林火灾多出现在降水量少、连旱日数比较长的年份。从日变化上来看,森林火灾多发生在上午10时至下午16时之间,正是一日内气温偏高、湿度偏小、风速较大的时段,此时发生火灾,火势发展强、蔓延速度快、不易扑救。
那么,对林火发生有明显影响的主要气象要素有哪些呢?
降水量,降水量大小直接影响林区可燃物的含水量。如果一个地区的年降水量超过1500毫米,或月降水量超过100毫米,一般不发生或少发生森林火灾。
气温,日最高气温往往是该地着火与否的主要指标。林火发生最多的时间,多半是白天气温最高的时段。高温天气是森林火灾的重要因素,要特别引起警惕。一般气温在-10摄氏度~25摄氏度幅度内常有林火发生。如气温大于25摄氏度以上可燃物生长变绿,体内含水量增加,则发生林火机会也随之减少。
风速,风对森林火灾的发生、发展起两个作用。一是使未燃烧的可燃物蒸发变干,更加易燃;二是可燃物燃烧后,通过风带来新鲜氧气,使火燃烧的更旺。
相对湿度,相对湿度越大,可燃物含水率也随之增大。通常相对湿度在75%以上则不易发生森林火灾;75%~55%可能发生火灾;55%以下容易发生火灾;30%以下可能发生特大火灾。此外,连旱日数长短、云量多少等都能影响森林火灾的发生。
干雷暴,是由于天气干燥炎热,上层空气的云层遇到冷空气降雨,但雨没落到地面,下层地表高温,雨被蒸发变为潮湿的热空气再次上升到空中,下雨时会有雷电产生并伴有大风。通俗的理解就是“干打雷不下雨”的电闪雷鸣天气现象,是在小范围内的一次短暂强对流天气。在我国东北地区,春季气候干燥,到每年5—7月份春夏之交,林区极易发生由干雷暴引发的森林雷击火灾。
正因为诱发森林火灾的诸多气象因素,气象部门会根据天气形势和热源点监测情况发布森林火险等级预报,提醒有关单位严加防范,禁止野外用火,确保林区安全。在森林火险期内,气象部门会选择适合的天气条件,用人工催化增雨的方法进行防火、灭火。气象卫星还经常被用来探测林火,通过气象卫星地面接收站,准确测定森林火灾的位置和火场范围,并通过火灾发生发展情况的彩色照片进行火灾分析,为森林防火指挥部门提供可靠的森林火灾的信息和依据。防火部门还会根据气象部门提供的大量气象因子数据,进行火险预报、计算并确定最适合的防火方案。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gaozhong/472562.html
相关阅读:数学方法在空间分析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