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
侯方域
丁掾治其室成,其僚若友相与贺焉,而请于侯子为之文。曰:
今吏治之所以不古者,以择其吏胥者轻也
。若丁掾①
者,可谓能佐其上矣。先是,太守徐公来莅是郡,洁清而威严,?然②
不可欺,于是畏犯法者,皆缩不敢前。徐公明而善知人,独谓丁掾循循者可用也。终徐公之治,掾自守廉,而事上官谨。徐公去,其所以事其后之太守者亦然。盖掾之辟于公府久矣,迄无赫赫名,当世以此贤之。呜呼!掾者,郡邑所推择以佐其上者也,使尽若此,吏治其有不古哉!
吾闻治之成也,其源逮下,朝廷正则其官贤,官贤则吏自不敢为不肖;弊之革也,其流连上,吏不?法③
则官无败事,官尽无败事,则推而广之,朝廷亦无稗政。上下相循而古今之变尽矣当其势之偏重也虽圣君贤相不能矫之使为不必然而推移而救正之天下未尝不治。往者天下之仕出于一,虽未必其人尽材而贤,而谙练者或二三十,最少者亦且十余,竭其力于文学,而又束之以律令,其于一切之章程,皆口能熟之,而手能习之,上呼则胥趋,上画则胥诺而已。行之百,而其势积轻④
,而杂于是,其中虽有杰异可自见者,亦遂不自爱惜,而消磨无余。故其政之得失不在吏。
然则由今之俗而欲如昔者,用所不择之吏,未有不败者矣。何也?得非其独得,而失非其独失也,且天下殆未睹廉谨之效也。由今思之,果自守廉,则于人无多求;果其事上官者谨,则不依倚于非其道。无多求,则其俗安;不依倚于非其道,则其政肃。政肃而俗安,虽天下盛治,可想见也。故效于其职,无大小也,惟效其职则理。苟身实任其职,而以为小者不足为,则进而一邑之令,进而一郡之守,更进而天子之相,位愈尊则愈易旷,名愈高则愈易诿,又岂有绩用之可见耶?
掾,敬勖矣!苟能守其廉谨而勿失,则所成就殆未可量也,区区以其居室长子孙已哉?
(选自《壮悔堂文集》,有删改)
【注】①
丁掾(yuàn
):其人不详。掾:原为佐助的意思,后为副官佐或官署属员的通称。②
?(lí
)然:明察,明辨貌。③
?(wěi)
法:枉法。④
积轻:积久(或时间长了)而被轻视。
16
.对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丁掾治其室成 治:修建
B
.当世以此贤之 贤:尊重
C
.官贤则吏自不敢为不肖 不肖:没有才能
D
.故效于其职,无大小也 效:尽力
17
.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盖掾之辟于公府久矣 而君幸于赵王
B
.吏治其有不古哉 盖将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C
.最少者亦且十余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D
.政肃而俗安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18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尽管作者写丁掾的笔墨不多,但通过描写徐太守的清正威严、明察秋毫,从侧面烘托出丁掾廉洁正直、忠于职守的优秀品质。
B
.朝廷、官员、吏胥之间互为关系,相互影响,而朝廷是弊端产生的根源,因此治理要取得成功必须自上而下地革除官场弊端。
C
.与现在平庸的吏胥不同,过去的吏胥经过长时间的官场历练,重视文章修养,用法律政令来自我约束,熟悉为官做事的章程。
D
.作者通过盛赞一位吏胥,而生发出一番吏治得失成败的道理,无论官职大小,都要廉洁奉公,恪尽职守,表达了作者革新吏治的愿望。
19
.用“/”
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
分)
上下相循而古今之变尽矣当其势之偏重也虽圣君贤相不能矫之使为不必然而推移而救正之天下未尝不治
20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
分)
①
今吏治之所以不古者,以择其吏胥者轻也。(3
分)
②
位愈尊则愈易旷,名愈高则愈易诿,又岂有绩用之可见耶?(4
分)
参考答案:中小学作文阅读答案网整理
16
.C
(不肖:品行不好,道德败坏)
17
.A
(A
.于:介词,表示被动。B
.其:副词,表示反问语气,难道,怎么 /
代词,那。C
.且:副词,表示数目接近,将近/
连词,表示让步关系,尚且。D
.而:表示并列关系 /
表示转折关系,但是)
18
.B
(“
朝廷是弊端产生的根源”
一说文中无依据;治理天下是“
自上而下”
的,但是革除弊端是“
自下而上的)
19.
上下相循 /
而古今之变尽矣 /
当其势之偏重也 /
虽圣君贤相不能矫之 /
使为不必然 /
而推移而救正之 /
天下未尝不治
评分标准:共3
分。每错断、漏断1
处扣0.5
分,扣完为止。
20.①
现在官吏的作风和治绩之所以不像古时候,是因为(朝廷)对吏胥选择的不重视。
②
地位越尊贵,做事越容易荒废;名气越高,做事越容易推诿,又怎么会有什么成绩功劳让人们看到呢?
评分标准:①
共3
分。不古(不像古时候)、以(因为)、轻(轻视,不重视,随便),各1
分;语句不通顺扣1
分。(“
吏治”
可译可不译。)
②
共4
分。旷(荒废)、诿(推脱,推诿)、可见(让……
看到)、反问句式(怎么……
呢?),各1
分;语句不通顺扣1
分。(“
可见”
译成“
可以看到”
亦可)
【参考译文】
丁掾把自己的房子造好后,他的同僚与朋友都来祝贺,并请我来写篇文章。文章这样说的:
现在官吏的作风和治绩之所以不像古时候,是因为(朝廷)对吏胥选择的不重视。要是都能选像丁掾这样的人,就能佐助他的上司了。从前,太守徐公到这个郡上任,为官清正而有威严,明察秋毫而不被蒙骗,因此那些害怕违反法令的人,都畏缩不敢接近徐公。徐公贤明而知人善用,却只认为丁掾遵循法度可以重用。一直到徐公的任期结束,丁掾能坚守廉正的节操,为上司做事谨慎认真。徐公走了以后,丁掾对待继任的上司也和以前对待徐公的态度一样。丁掾被郡府重用了那么久,自始至终没有傲慢的名声,当时的人们因此尊敬他。唉!丁掾,是府县之中推举选拔出来辅佐太守的,要是选拔的官吏都像丁掾一样,官吏的作风和治绩怎么会不像古时候那样好呢?
我听说治理能够成功的原因,就像流水一样自上而下的。朝廷公正,用的官员就贤明;官员贤明,下面办事的吏胥就不敢做道德败坏的事。革除流弊,是自下而上的,吏胥办事不枉曲法令,官员就不会做错事;官员不做错事,推而广之,朝廷里就不会有不好的政治措施了。从上到下相互循环,那么从古至今的变化就都在其中了。如果政治措施发生了偏移,即使是圣明的君主贤能的丞相也不能把它纠正过来,让政令施行的时候不那样(犯错);如果能像那样上下循环地匡正政令,天下就不会得不到好的治理了。过去天下人做官的方法是一样的,虽然不一定这个人非常有才干并且贤明,但是他熟悉政事有二三十的经历,最少也要十多,竭尽全力去学习文章修养,并且用法律政令来约束他,对做官处事的一切章程,都能嘴里熟练地说出,手上熟练的做出,上司吩咐,吏胥马上跑过去办理,上司签好文书,吏胥就马上应承。这样推行了百,吏胥却越来越被轻视,一些平庸之辈混杂吏胥之中,其中虽然也有那些杰出的人才可以自己显露才干,可是因为被当政者轻视,自己也不爱惜自己了,才气消磨殆尽。所以政治的得失,并不在于下面执行政令的吏胥们啊!
然而,按照如今选拔官吏的习惯却想要像过去一样,任用没有经过挑选的吏胥,没有不会把事情办糟糕的。为什么呢?(因为)成功不是他一个人成功,失败也不是他一个人失败,况且天下人几乎看不到廉洁谨慎的好处啊。拿现在来想一想,一个人如果能够严格要求自己,坚守廉明的节操,那么对别人不会做过多的索求;做事能对上司谨慎负责,那么就不会以不正当的方式倚靠上司。没有太多的欲望,那么社会就安宁了;不以不正当的方式倚靠上司,政治就会清明。政治清明、社会安宁,即使是太平盛世,也是可以想见的啊!所以效力于某个职位,没有大小之分;你只有尽力去做好它才合乎道理。如果自己在担任某个职位,却认为这职位太低微不值得去做。那么再进一步让你做一个县城的县令,再进一步让你去做一个郡府的太守,更向上一步而让你做天子的丞相,职位越尊贵,做事越容易荒废;名气越高,做事越容易推诿,又怎么会有什么成绩功劳让人们看到呢?
丁掾,为人恭敬勤勉!要是能守着自己的廉明谨慎的节操而不丧失它,那么以后的成就是几乎不可限量的,岂止是建造房屋,让子孙安居成长这样的区区小事!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gaozhong/473085.html
相关阅读:《方苞禁酒之议》阅读
“蒋瑶,字粹卿,归安人”阅读答案(附翻译)
有关“魏征”的文言文对比阅读答案
《潘将军失珠 [明]王士贞》阅读答案附翻译
(清)施补华《别弟文》阅读答案(附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