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学习方法:应该掌握历史概念的两方面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高中历史 来源: 高中学习网



历史概念是人们对历史事实的概括和总结,它包含着特定的含义。历史概念的种类有人物、事件、文献、典籍、法律、制度、著作、会议、党派、思想、学说,等等。构成历史概念的基本要素根据类型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例如,构成历史人物概念的基本要素主要有人物的时代背景、他的思想和重要活动、他的阶级属性和历史地位等;构成历史事件概念的基本要素主要有事件发生的原因、时间、参加者、基本进程、性质、对历史发展的影响等。
对历史概念的理解比对历史事实的理解更概括集中,更能体现历史现象的本质。对历史概念的理解需要掌握它所包含的特定含义和构成基本要素。
历史概念是构成历史知识的细胞,是进行判断、推理、运用历史知识解答问题的基本知识要素。近年来历史高考试题明显加强了对历史概念的考查。如清“闭关政策”这一概念,其含义是“禁绝中国对外贸易”呢,还是“严格限制对外交往”?答案是后者。
掌握历史概念,要从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入手。历史概念的内涵,就是概念的内部结构,它包括时间、地点、内容(过程)、结局等史实要素。历史概念的外延,就是概念的外部联系,它包括背景(原因、条件等)、与之相关事件(事物)的联系、性质、作用和影响等评价要素。以“华北事变”这个历史概念为例,概念的内涵是:1935年,日本侵略军在中国华北制造了一系列新的侵略事件,其中包括《何梅协定》和“华北五省自治”,对此,国民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妥协活动,主要有成立“冀察政务委员会”等。概念的外延是:日本侵略者要进一步扩大在中国的侵略(原因),妄图把华北变成第二个伪满洲国(目的)。日本制造华北事变与德国法西斯扩军备战,摆脱凡尔赛体系束缚,与意大利法西斯侵略埃塞俄比亚相呼应。利用了蒋介石围追堵截长征中的红军的有利时机(联系)。华北事变是日本扩大侵略的新步骤和危险信号(性质)。在这个例证中,同学们容易忽略内涵中“国民政府的一系列的妥协活动”这一要素,因而也就丢失了“冀察政务委员会”这一史实知识点。希望同学们举一反三,完整地掌握历史概念。
历史概念分为史实性概念和理论性概念。史实性概念有大小之别,掌握上也有轻重缓急。
(1)重大历史概念。一般指教材章(或节)的标题,它是教材知识线索的骨干支架。重大历史概念有一章(节)一个中心内容的,如“西汉的盛衰”、“太平天国运动”;也有几章合成一个中心内容的,如唐朝的历史由五章(第14~18章)叙述完成;还有一章(节)包含几个重大事件的,这在《世界近代现代史》(上册)中最为明显。
(2)重点历史概念。指组成或与重大历史概念相联系的概念,一般指教材的子目录,还包括一些重要历史人物。如“西汉的盛衰”概念之下有“汉初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等一系列重点历史概念。重大历史概念和重点历史概念结合,建构起历史知识的基本线索,都是备考复习的重要内容,应当按照历史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要求完整掌握。
(3)一般历史概念。它是重点历史概念之下,支撑教材重点知识的辅助历史概念。如太平天国运动中的“永安建制”、“北伐”等。这类历史概念可按教材叙述的详略掌握,但应在概念的外延方面多加一些思考。
(4)次要历史概念。指散见在教材各处,包括引文和注释中的众多细小概念。次要历史概念在教材中往往是一个历史专有名词、人名或一句话。如“耦犁”、“吴王刘濞”等。这类概念一般要求记准史实,能作一句话评价,不需要完整分析。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gaozhong/477280.html

相关阅读:如何克服马虎提高做题准确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