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备课引领“有效”落地
教师集体备课是以教研组为单位,组织教师开展集体研读课程标准和教材、分析学情、制订学科教学计划、分解备课任务、审定备课提纲、反馈教学实践信息等系列活动。集体备课一直以来是我校教学管理的特色之一。教师通过相互借鉴,相互启发,集各家之长,避自己所短,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实践中,我们发现有些学科的集体备课不知不觉成了备课教师的“教案之和”、网上资料的“下载拼盘”,或是“标准答案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流程的汇集。
经过调研,我们发现这种现象的根源是管理者管得太多、太细、太死,导致了教师的负担过重。于是,我们开展了如何集体备课的讨论。通过讨论,进一步明确了集体备课是一项极其细致且复杂的创造性活动,它是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与教师群体水平的一种有效手段。集体备课应该是本组教师静下心来共同商讨如何突出重点、突破和分解难点,如何使新教材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如何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体现课改精神。
于是,我们在集体备课的管理中删繁就简,以减负高效为目标,规定了两条底线。一是围绕课程标准集体确定每一个单元、每一个章节的重难点以及重难点的突破,力求每位教师在课堂上能够找准、突破重难点。二是把作业的布置纳入集体备课的范畴。有效作业是使学生朝着正确学习目标前进的最好方法之一,把作业的布置纳入集体备课的范畴是教师突破重难点,走向有效课堂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学生减负的有效措施。
教学活动促进“有效”开花
开展有效课堂教学不能开展无效的教学活动。教学活动是一种形式,但是,应该坚决避免走向形式化。我们在开展的教学活动中,引入了同题设计,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我们通过同题设计,引导教师设计好课堂细节。细节决定成败,课堂教学更是如此。同题教学设计指同备课组的老师在指定的时间、地点,带指定的参考书进行指定课题的教学设计。在操作中,现场抽课,让授课教师在单位时间内完成。设计结束后,骨干教师对授课教师进行一对一点评,真正实现菜单式的专业引领。许多教师在得到点评后,又和专家、骨干教师进行探讨。这样,就使同题教学设计活动向纵深发展,超越了活动本身的意义。
在同题设计之后,还可以安排一次集体备课活动,将所有的设计进行整合,由一位教师先上,评议修改后换一个人再上,再评、再议、再上……用这样的步骤进行“磨课”。尽管同组教师上的是同年级、同内容、同课时的教材,但由于他们对教材解读的侧重点、对内容的感知把握、对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以及在接收消息的广度与深度上存在差异,因此无论是在整合的角度、阅读的主题、知识与技能的训练点,还是在重难点突破的方法上,各课均不相同。这就使得个性各异、亮点迭出的课堂教学令教师们深受启发。最后,备课组通过对同一课题的不同效果进行比较,分析差异,得出启示性结论,并要求每位教师形成文字。
通过同题上课,许多教师逐渐走上了课堂内涵发展的道路,不再仅仅在课堂的“脸面”上做文章。
同时,我们还采用同题评课的形式,从较小而且相同的切入点出发进行评课,以此来放大“小课题研究”。如从问题的设计、教师的教学语言、课堂的导入、课堂的结尾等角度进行评课,并将这些小问题转化为小课题进行研究,真正实现了“人人有课题,个个在研究”的格局。
有效学习推进“有效”深入
教与学的关系,是辩证统一关系。在教与学的矛盾中,学生的学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因此,在有效课堂教学中,处理教与学的关系,不能仅仅从教学方法上去改进,还应该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
教学必须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中心,学不仅先于教且决定着教,教必须服从于学且服务于学。弄清楚了学的重要性,我们在指导学生的学上着实下了一番功夫。首先,我们对教师进行了关注学生的学的专题培训,强调了“教学必须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中心”。我们还重提传统教学中的“课前预习”,并要求以备课组为单位对如何组织学生预习进行研究和讨论。学生能够说的,坚决让学生说,学生能够做的,坚决让学生做,决不越俎代庖。
其次,我们组织学生围绕如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进行了讨论。采用校园百家讲坛的形式,让那些有良好学习习惯的学生走上讲坛,交流他们的好方法、好习惯。讲坛结束,我们要求所有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用文本的形式介绍自己的学习方法和习惯,并将优秀作品通过“校园之窗”展示,从而将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活动引向深入。
一些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上成绩斐然。比如有一位教师在培训中认识了一门新的教育课程---比较教育。在学习中,他捕捉到了这样一个细节:我国的小学生从学校回到家里,家长往往会问“你今天的作业做完了吗?”而英国的家长在此时,问的却是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你今天发现了几个问题?”这句话让他眼前一亮,决定向英国的家长学习,引导学生积累每天发现的问题。他让学生准备了一个“成长记录本”,每天在这个本子上记录自己发现的问题。这样的做法不仅大大提高了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而且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也有了很大提高。
有效课堂教学不是一个筐,不能什么都往里面装。它就像一列火车,教和学是双轨。火车将向何处,关键全在轨道上。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gaozhong/478919.html
相关阅读:高中政治国家制度的20个绝对必考点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