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
一生傲然苦不谐
在红学的道路上,沿着学术与大众接受、趣味阅读的交叉重合地带,他走出了一条奇异的人生之路,终成一代红学大家。这,有时看上去几乎是神话,令人难以置信。比如,1947
,这是他在红学上扬帆起航的代,他作为燕京大学的一名普通学生得到了大名鼎鼎的胡适的赏识和垂顾,他的第一篇红学论文充实了大家对曹雪芹的认识,使考证派获得文献上的新支持得以昂然前行,因此受到胡适的推崇。再比如,2005
已是近八十八岁的他,一中有八部著作出版,在耳聋目盲的情境下奋笔快写,超出了常人所能理解的程度,被称为是罕见的学术“
大跃进”
。他,便是周汝昌。
红学之路,是风雨路,也是显学之路,二者,
他的《红楼梦新证》开始,他就处于红学的论争中心。他的文献资料总被引述,但他的观点也总是飞矢追逐的靶子。
周汝昌自传》中如此描绘曹雪芹,“
倘若细究起来,雪芹是大智慧者,他那话(“
愧则有余,悔则无益”
)含蓄的内情恐怕还深还厚得多。那‘
无益’
,也许并不是顽固不化,执迷不悟,死不回头;而是这种悔者,本来丝毫没做什么错事,倒是做极高尚极善美的事——
可结果呢?做错事坏事的万人都功成名就,位高禄厚,洋洋乎自得,而这个做好事的曹雪芹,却落得‘
万目睚眦,众口嘲谤’
,一生忍辱负垢,受尽了欺侮贬抑、诬陷伤害。”“
狂于阮步兵”
的曹雪芹,孤怀难鸣,周汝昌自信是他的旷世知音。
正是他感觉到“
世人待他太浅薄、太恶毒”
,所以“
要为雪芹鸣冤”
,因此,“
我不幸之至——
当上了‘
红学家’
。”
周汝昌在媒体界已经成为红学泰斗,而他则说红学正是他不幸的选择。为什么不幸?“
受了那些魍魉蛇蝎的那么多的明枪暗钺,可谓遍体鳞伤,若不当红学家,何至于此?”
可是他又不后悔,并且“
永远不悔”
!正像在大多数场合他语气坚定、铿锵有力一样,个性倔强的他向来是一副坚毅面孔,傲然不群。他认定,因为不但是“
悔则无益”
,而是“
为了给雪芹、脂砚洗雪奇冤,受了这等人的欺侮伤害又算得什么?”
周汝昌不愿意人们称他为红学家,还有一个原因是,他的观念超出了《红楼梦》小说的范围,“
以红解红”
不是他的路数。周汝昌“
研红”
给人的最大感受是诗性浪漫,这里抒情大于说理,心灵对话超越了形式逻辑,散论并不来自严格的层层推理。对于《红楼梦》的博闻强识,对于《红楼梦》相关文献的精研细读,使他能天马行空、左右逢源,余裕自如,触境生春!他以《红楼梦》为依托,追求的是崇情文化,一种新创的文化,一种存在于诗性创造中的文化。他在中华大文化的背景下,将一部小说和民族的历史、人生的价值、美好的信念等结合在了一起。他一直说,还有一个“
真”
的《红楼梦》,这个“
真”
的《红楼梦》存在在他的感悟里。
所以,与其称周是一位红学家,不如称他是一位诗人。其实,他更偏爱后一个名字!
诗人是个大艺术家,也时常有点儿“
怪”
,与世俗人不甚谐调。他总有被人误会和嘲谤的遭遇。
(摘编自韦科《一生傲然苦不谐——
纪念红学大家周汝昌先生》)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gaozhong/479571.html
相关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这些忧郁的碎屑??回忆沈从文表叔》
《梁思成的野外考察》阅读答案
《许崇清:独立之思想》阅读答案
《对话周小平:请不要辜负这个时代》阅读答案
《那个在黑暗中大雪纷飞的人》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