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永
我们所谓当下文化的全部意义,就体现在人们日常的生活、工作和活动中,以及大大小小的事情里。举手投足是文化,待人接物是文化,企业形象是文化,机关作风是文化,社会改革是文化,制度创新是文化。有一段时间,国外的一个著名电子品牌在国内风靡一时,但我却对之大泼凉水,并断言其不久便会衰微。原因很简单——
以它的手机产品为例,在没有什么重大技术创新的情况下,每添加或者修改一个小小的细节,都要批量生产并加价销售。如今这个品牌真的开始衰落了。不是我在恶意唱衰它,它的衰落就蕴含在其营销策略和企业文化中。《吕氏春秋·
义赏》说得好:“
竭泽而渔,岂不获得?
而明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
而明无兽。诈伪之道,虽今偷可,后将无复,非长术也。”
同样,一切以偷奸取巧、以邻为壑、杀鸡取卵、饮鸩止渴为经营理念的公司、企业或者其他什么机构,都是不可能持续发展下去的。
历史越是古老悠久,文化便越是深邃悠长。文化是一条激荡在人类历史中湍流不息的长河。《论语·
八佾》:“
子曰:‘
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
文献”
之“
献”
古作“
贤”
讲,所谓无贤不成礼;现在则不妨把它当成文献典籍来解。只有历史留存下来的文献典籍,才能作为文化曾经存在的凭证和依据。我们说起郡县制,即有《史记·
秦始皇本纪》述其原委;我们谈到科举制,亦有《隋书·
高祖纪》叙其肇始。我国传统文化历来讲究“
修齐治平”
,诸如我们今天常说的“
以人为本”
和“
以民为本”
,最早分别见于《管子·
霸言》和《晏子春秋》,属于政治文化的“
治平”
范畴;稍微生僻的“
以身为本”
和“
以仁为本”
,较早亦分别出自《大戴札记·
子张问入官》和《三国志·
魏书·
钟会传》,属于修身文化之“
修齐”
范围。据《汉书·
艺文志》记载:“
古之王者,世有史官……
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帝王靡不同之。”
即使是凝固的历史(遗迹),亦需要文献典籍来佐证,更遑论其他!
此谓之其来有自、良有以也。
文化具有多向性与多面性,既有物质性,也有精神性;既是固态的,也是动态的;既有过去时,亦有现在、未来时;既要传承它,更要创新发展它。然而,任何一种文化(或曰文明)都不可能割断母体的脐带凭空发展,故学习、研究和继承传统文化,是开拓创新未来文化的重要一途。没有读过《易》的人,很难想象那些现在看来仍富于生命力的词语——
文明、革命、消息、事业等,均来自古老的《易》。正是由于有《易》的“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和“
凡益之道,与时偕行”
,后哲才会创造出“
穷则思变”
和“
与时俱进”
这两个颇具时代色彩的新词。尽管《汉书·
河间献王刘德传》中的“
修学好古,实事求是”
,与当代哲学意义上的“
实事求是”
,无论内涵还是外延都有较大的差异;但是你得承认,《汉书》的“
实事求是”
乃基础性工程,是今日之“
实事求是”
的原始根据。俗话说,往来成今古,无古不成今。庄子亦云:“
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未来文化要想创新和发展,必须把根深深扎进传统文化营养丰厚的土壤中,只有根深才能叶茂,没有博大何来精深!
(选自
3
月12
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1
.下列对第一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举手投足、待人接物、企业形象、机关作风、社会改革、制度创新等都是文化,它
就体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和活动中。
B
.著名电子品牌的营销策略和企业文化,决定了企业的发展,即使没有重大技术创新,
它也不会开始衰落。
C
.公司、企业或者其他什么机构,一旦以追求短期收益为经营理念,就不可能持续发
展。
D
.本段引述《吕氏春秋·
义赏》中的话,其实质讲的就是长久经营的理念,换言之讲
的就是文化的重要性。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文中孔子在《论语·
八佾》中的话表明中国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这说明在孔
子时代就已经很重视文献对于文化的佐证价值。
B
.文化曾经存在的凭证和依据就是历史留存下来的文献典籍,比如,《史记·
秦始皇本
纪》中的“
郡县制”
,《隋书·
高祖纪》中的“
科举制”
。
C
.我国传统文化历来讲究“
修齐治平”
,与我们今天常说的“
以人为本”
和“
以民为本”
是完全一致的。
D
.凝固的历史,也就是历史遗迹,在今天也需要文献典籍来佐证,可见探究文化须重
视典籍。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开拓创新未来文化的重要途径就是学习、研究和继承传统文化,因为任何一种文化
都不可能割断母体的脐带凭空发展。
B
.“
穷则思变”
和“
与时俱进”
这两个颇具时代色彩的新词,其实是来源于古代典籍《易》
的“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和“
凡益之道,与时偕行”
。
C
.当代哲学意义上的“
实事求是”
,其基础应是《汉书》中的“
修学好古,实事求是”
,
它们无论是内涵还是外延都差别很大,但其间清晰的一脉相承的发展脉络却是显而
易见的。
D
.未来文化的创新和发展,只有深深扎进传统文化营养丰厚的土壤中,才能达到根深
叶茂、博大精深。
参考答案:中小学作文阅读答案网整理
1 B
2
C
.
3
C
.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gaozhong/485645.html
相关阅读:《对孔子仁学的重新解读》阅读答案
“江南文化的特性”阅读答案
艾莉森?高普尼克《现在的轻人到底怎么了》阅读答案
《迈向充满希望的??元旦献词》阅读答案
论述类文本(18分)冯骥才《关于艺术家》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