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永祥
①听涛山,是湘西凤凰古城内的一座小山,依江而立,佳木葱茏,兰蕙芬芳,山泉淙淙。
5
月10
日
②沱江的水,进入凤凰城时,绕了个圈子,拐了个弯,江水由此变得缓慢。它原来就清清凌凌、清亮可人,流动起来也是一副大家闺女的样子,温温柔柔、不紧不慢。几乎听不到涛声。流着流着,就到了跳岩处。一流到跳岩这里,就拥挤了起来,一起吼叫起来,显得异常热闹。白色的浪花高高飞舞,隆隆的涛声响彻云天。仿佛这涛声,就是专门让沈老听的,自从沈老长眠于此,这涛声仿佛就带着感情了。是啊,沱江甘甜的江水,哺育了沈老,沱江不息的涛声,一直在沈老的梦里啊!沈老在《心与物游》的开头这样说:“我的生活与思想皆从孤独得来,而这点孤独与水不能分开。”
③二十代就蜚声文坛,
12
月28
日
④1924
沈从文先生开始文学创作,作品主要以湘西生活为题材,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语言格调朴纳传神,句式简峭,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采,充满了对人生的隐忧和对生命的哲学思考,给人教益和启示。
⑤沈从文先生魂归凤凰,他的骨灰一半撒入沱江之中,一半安葬在听涛山上。沈老墓地前临清澈亮丽的沱江,背靠风景秀丽的听涛山,四季鸟语花香、风光如画。这是一座别具一格的坟茔,没有凸起的坟土,没有华丽的装饰,没有人工雕刻的痕迹,一块自墓穴后凿取来的不规则的天然五色巨石肃然矗立,成为沈老先生坟墓的独特标志。正面刻有沈老富有哲学内涵的手迹:“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这是真性情的沈从文先生晚对人生的彻悟。用他儿子沈龙朱的话说:“我觉得父亲在晚的时候有一种对世事的洞彻,他已经能超越他的际遇看人看事了。”背面刻有沈从文姨妹、美国耶鲁大学教授张充和先生撰书,沈从文侄女婿、中央美术学院著名雕塑家刘焕素教授镌刻的挽联:“不折不从,星斗其文;亦慈亦让,赤子其人。”蕴涵“从文让人”之意。又是沈老一生的真实写照。读其文、听其言、观其行,沈老之所以能长久地受到人们的敬仰,得到众多文人骚客的祭拜,不能不引人深思。一位中国文坛上的大师,生前没有显赫的地位,死后在自己喜爱的听涛山上也仅仅占了这么小小的一个地方,真是与众不同、“亦谦亦让”的沈从文!
⑥山是归根山,水是忘情水,石是三生石,倦游归来的沈先生,在这儿画上了他人生的句号。“一个士兵要不战死沙场,就回到故乡”,出生在凤凰的著名国画大师黄永玉这样写道。
⑦
5
月20
日
⑧暮色中,沱江的水面上飘起了高高的一层白雾,如若仙境一般。这时的涛声也显得格外清晰、委婉,宛若不加修饰的苗家山歌,动人心魄。旁边的听涛山更加寂静,仿佛它也知道,有一对思乡的人儿,正在静静地倾听,倾听……
(选自2008
《散文百家》,有改动)
[
注]
三生石,传说中立在奈何桥边的一块大石头,能照出人前世的模样。
11.
文章为什么称听涛山为“归根山”,沱江水为“忘情水”?(4
分)
12.
文章构思巧妙,以明暗两条线索穿插其中,试作简要分析。(4分)
13.
文章开头和结尾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6分)
14.
结合文章内容,探究“倾听那涛声”的含义。(6分)
参考答案:
11.
答:因为沈从文一直念念不忘故土,在他死后四终于魂归凤凰,叶落归根,所以作者称他安葬着的听涛山为“归根山”;(2
分)沱江水让沈从文一生魂牵梦萦,不能忘怀,而今
分)
12.答:本文以“涛声”意象为明线,勾勒出沈从文从出生在“连绵不息的涛声”里到成,从走出湘西到“倦游归来”“安葬在听涛山”“枕着涛声”安息的人生历程。(2
分)又以沈从文寄情山水、魂系故乡的深情为暗线,表达了这位湘西游子的赤子之心,以及人们对这位大师的文学成就、高尚人格的由衷赞美。(2
分)
13.
答:开头的环境描写营造了一种宁静幽美的氛围,为写沈从文对故乡山水的思念和死后归葬听涛山作铺垫。(2
分)结尾的环境描写突出了听涛山的宁静祥和,委婉地表达了对沈从文高尚人格的赞美(或答:委婉地表达了对逝者安息的祝愿)。(2
分)结尾与开头的环境描写相照应,使结构更完整;紧扣文题,深化了文章的主题。(2分)
14.
答:①幼的沈从文在沱江的涛声中成长,
习读自然与人事两本大书。②离开凤凰的沈从文思念故乡,沱江不息的涛声一直在他的梦里。③沈从文归葬听涛山后,终于可以日夜静静倾听沱江的涛声。④瞻仰沈从文的墓地,感悟他深邃的思想和伟大的人格。(每点2分,答对3点即可)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gaozhong/490067.html
相关阅读:高中现代文阅读第一讲:散文的结构、思路及其作用
《祖母是一片不知愁的落叶》阅读答案
《永远的海瑞??谒海瑞墓》阅读答案
《“浙大保姆”??竺可桢》阅读答案
《中秋夜里的一盏马灯》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