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市第一中学
周玉辉
最近参加了
高中远程培训,颇有心得,个中思考,以笔录之。
思考一:什么样的教育行为具有实效?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尽管很多时候绞尽脑汁、煞费苦心,精心设计,希望能取得好的效果,但是又往往“热脸贴个冷
XX
”,学生并不买账。究其原因,是教师的前期设计缺乏对学生心理认知、心理需求的研究,一厢情愿的成分过多,付出多、收效少,是必然的。教育教学的成功首先来自于对教育规律的遵循,今后要多学习教育心理学、青少心理学,多基于对学生心理的准确把握和分析进行教育教学预设,才可能真正达到教育的效果。
思考二:全面详实的教案究竟值不值得提倡?以前有这样一种认识,就是课前尤其是上公开课前的教案设计
一定要充分详实,甚至把学生出现的错误都写好,并想好应对方法。本人曾是这类教案设计的实践者,并一直引以为自豪。那么,这种做法到底值不值得提倡呢?经过学习和思考,我认识到一种教案形式直接决定了其教学方式。预设过多的教案设计,可能会产生以下弊端:
一、预设过分会扼杀学生的思维能力。现实的课堂中,遇到学生答不上来或答错的情况,很多老师就会根据事先预设想尽办法把学生引导到老师的预设答案中,并美其名曰是点拨能力的体现。但是这种教学做法实质上依然是围绕着教师如何教展开的,而忽视了学生如何学的问题,这种预设过分是一种貌似民主的灌输式教育。虽然教学中教师也可能要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但因为教师是学生发言直接的、绝对的评判者,所以学生常常不是通过自己的思维去思考和分析问题,而是在猜测教师想要的答案是什么。长此以往,学生的问题意识会越来越淡薄,分析能力会越来越浅薄。
二、预设过分会障碍教师的专业发展。注重预设的课堂有时会给人一种“作戏”的感觉,学生似乎都被提前训练成了群众演员。还记得多前,去市素质教育大赛现场听的一节课,教师刚抛出一个问题,一名学生就踊跃回答,而且回答得相当圆满,定睛一看,学生是照着贴在书上的答案念的。类似这样的现象在很多教学比赛和公开课上层出不穷,实在令人很无奈。其实在每一节课的教学中,提高的不仅仅是学生,还有教师自身,正所谓“教学相长”。学生在课堂的表现,学生出现的各种问题都是提高教师能力,或是激发教师教育智慧的很好的契机。课前备课中的预设过多,就很容易造成教师眼中只有预设目标,而忽视了自身能力的发挥和提升。久而久之,如果课堂中真的出现了超出预设的突发事件,教师就会手足无措。
其实一堂真正的好课,一定是以对学生的研究为设计原则,是开放的,是多元的,是生成的,是尊重并允许学生阐述错误观点的,是教师发自内心与学生探讨和分享学习成果的课。
思考三:高中语文课到底怎么教?连续在高三实践了三,一个最大的发现是,高三的课比高一高二好教。因为进入高三,师生每天面对的都是应试的东西,实事求是讲,这张高考考卷很大程度上可以依靠技巧、套路解决大部分问题,但这些终归是皮毛的东西,一张语文卷想得低分不容易,但是要想拿高分恐怕单纯靠技巧、套路也是实现不了的。这就需要学生凭借语文功底和文学素养来实现。而高一高二的主要任务就是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这些做起来并不容易。进入高三,学生会暴露出很多能力上的问题,诸如,正确分析、合理理解、准确概括、恰当表达等等。那么,学生的这些能力来自于哪里,个人认为来自于学生的一定量的阅读和独立的思考习惯。基于此,今后的语文课要在这两方面下功夫,原来的语文教学模式必须改。
一、时间安排上,缩短教材规定阅读教学时间,丰富阅读范围,增大阅读数量。难道一篇《祝福》就非要
3
、
4
课时,一篇《阿
Q
正传》就非得讲上一周?学生的阅读能力来自于自身阅读玩味的过程,教师无休止的咬文嚼字对于学生的阅读心境具有很强的摧毁性。今后的教学力求变教师全面深入挖掘为精讲,变学生学习多种阅读技巧为精学。
二、环节设计上,遵循“先学后教,以学促教”的原则。现在,很多语文课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课堂成了个别学生展示自己学习成果的地方,而非答疑解惑,共同探究问题、分享收获的地方。教师提出问题,常常习惯于苦苦地寻找那个能答对的孩子(而这个答案又不是全班或大部分学生共同探究的成果),然后给问题做一个美好却草率的收尾。而对于那些学得不大好的孩子,或是置之不理、或是作一些形式性评价(回答的不够全面等等)。表面上,我们的课堂热热闹闹,实际上真正有收获和提升的人数寥寥,学生的能力不能得到全面的提高。基于此,先学后教,以学促教势在必行。
什么样的才课算好课?借用培训专家的评价就是,一节好课应该是扎实的课(有意义)、充实的课(有效率)、平实的课(常态课)、真实的课(有缺陷)。目前高中语文教学正经历着很多改革,高中教师正在改革路上摸索前行,愿有更多志同道合者群策群力,将语文教学变成真正提升学生素养和智慧的阵地。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gaozhong/492796.html
相关阅读:高考复习:古诗炼字题的十个切入点
如何鉴赏小说的情节
历高考江西卷文学类文本主观题透析
高考现代文阅读“表达作用”题目的特点与答题技巧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复习探讨与实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