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知识点:冷战之门的开启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高中历史 来源: 高中学习网


冷战概述:

1、含义:
“冷战”政策是指美国针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所采取的除战争以外的一切敌对活动和对抗形式。
2、原因:
①意识形态的差异。
②国家利益和世界战略的对立。
③美苏军事实力的均衡。
3、表现:
①资本主义阵营:杜鲁门主义的提出、马歇尔计划的实施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
②社会主义阵营:建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组织、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和华沙条约组织,与之对抗。
3、冷战局面的评价:
①冷战局面是美国推行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政策的结果。
②核均势使得双方不敢直接轻言战事,没有世界大战爆发。
③局部战争不可避免,愈演愈烈的对抗造成国际局势的紧张、动荡。


杜鲁门主义(1947年2月):

1、背景:英国无力承担对土耳其、希腊的援助,希望美国接管。
2、内容:他要求国会授权政府在1948年6月30日前,向希腊、土耳其提供4亿美元的援助,选派文职和军事人员监督美援使用情况,训练希腊、土耳其两国的有关人员。并指出“这是美国外交政策的转折点,他现在宣布,不论什么地方,不论直接侵略或间接侵略威胁了和平,都与美国的安全有关”。美国都有权进行干涉。
3、影响:宣告美国在全世界范围的扩张,也是美国开始对苏联发动冷战的标志。


马歇尔计划(1947年6月):

1、原因:西欧出现严重经济困难;一些西欧国家的共产党权力及声望的增长。
2、目的:复兴欧洲经济,稳住资本主义阵脚。
3、实质:马歇尔计划决不仅仅是一项经济援助计划,它是实际上是以“复兴欧洲”为名,借经济手段来稳住资本主义的阵脚,控制西欧,达到共同“遏制”苏联的目的。
4、影响:
①马歇尔计划解救了西欧的燃眉之急,巩固了西欧的资本主义秩序。
②对美国来说,此计划是把从政治经济上控制西欧、遏制共产主义、激发本国制造商和出口商的热情融为一体,可谓一箭三雕。
③对于西欧而言,虽然各国都感到受制于美国,但在当时尚离不开美国的援助和保护。然而随着自身实力的增强,这种离心力将日益明显地暴露出来,必然导致资本主义世界内部矛盾的加强。




相关高中历史知识点:杜鲁门主义

杜鲁门主义:


1947年3月12日,杜鲁门在国会两院联席会议上宣读了一篇咨文,攻击苏联是极权国家,要求国会批准向希腊和土耳其提供4亿美元的紧急援助,以抵制极权政体强加于它们的种种侵犯行动。杜鲁门提出的这项政策后来被称为“杜鲁门主义”。它是美国对外政策的一大转折点。过去美国把苏联称为盟国,只是在一些具体问题上攻击苏联。现在,杜鲁门公开宣布苏联是美国的主要敌人。“杜鲁门主义”是美苏“冷战”正式开始的重要标志。



杜鲁门主义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彻底失败,而英、法的力量也严重削弱,只有美国依仗其在战争中发展起来的经济、军事实力,在资本主义世界取得了统治地位。


杜鲁门主义的提出:

杜鲁门主义的直接起因是1947年2月英国驻美大使馆向美国国务院发出两份照会,希望从4月1日起由美国接手原由英国承担的对希腊和土耳其的援助。美国国务院的官员在接到这两份照会后,立即意识到这是英国拱手向美国交出“世界领导权”,美国应该当仁不让地接过来。
希腊和土耳其这两个地处黑海海峡两侧的国家在当时的东西方关系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在希腊,德军退出后存在着两支力量:
一是由希腊共产党和左派抵抗运动组成的“民族解放阵线”,它拥有武装力量,占有相当大的地区;
一是由英国扶植的主要由右翼分子组成的政府。英国在希腊还驻有军队。
在雅尔塔会议期间,苏联实际上已把希腊划在它必争的势力范围之外。
战后,希腊政府在英国的支持下,拒绝通过选举吸收“民族解放阵线”的成员参加政府,并企图把左翼力量镇压下去。1946年内战重新爆发,希腊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越战越强。如果没有外援,希腊右翼政府的垮台和希共的执政,是迟早会发生的。在土耳其,并没有出现内战形势。但是苏联一直在向土耳其施加压力,要求缔结条约,恢复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沙皇俄国所占的土耳其领土,并控制黑海海峡。土耳其在美英的支持下拒绝了苏联的要求,顶住了各方面的压力。由于土耳其的海陆空军全靠英国的支持,英国担心一旦它无力继续援助,土耳其政府就可能向苏联屈服。同时,在英美看来,希腊与土耳其也有连带关系,希腊如落入苏联的势力范围,土耳其也会岌岌可危。 美国当然不能坐视这两个国家落入苏联的势力范围,同东欧连成一片。于是,1947年3月12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国会两院发表了一份重要演说,其主导思想以“杜鲁门主义”而著称,形成了战后美国外交政策长期遵循的总构想。





相关高中历史知识点: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简称北约组织或北约,是美国与西欧、北美主要发达国家为实现防卫协作而建立的一个国际军事集团组织。北约拥有大量核武器和常规部队,是西方的重要军事力量。这是资本主义阵营在军事上实现战略同盟的标志,是马歇尔计划的发展,使美国得以控制欧洲的防务体系,是美国称霸世界的标志。



北约:


成立:1949年3月18日,美国和西欧国家公开组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于同年4月4日在美国华盛顿签署《北大西洋公约》后正式成立。
性质:是一个反对苏联和东欧国家的军事政治集团。
影响:它的成立是美国遏制苏联、称霸世界的重要行动,加剧了“冷战”的程度。



北约东扩原因: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为了遏制苏联,维护其在欧洲的主导地位,联合西欧国家成立的一个军事政治组织。冷战时期,他的对立面是苏联与东欧国家组成的华沙条约组织。20世纪90年代后,苏联解体,“华约”解散,北约存在的基础已不复存在,北约应该立即解体,向东扩张的原因有:

1、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美国要继续控制欧洲。北约创建的目的之一就是控制欧洲。欧洲几个世纪以来,都是世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美国作为唯一的超级大国,野心勃勃妄想充当领导世界的角色。因此,美国军队绝对不能撤离欧洲,没有北约,美国靠什么左右欧洲?左右不了欧洲,又怎能领导世界?   
2、第二个原因就是西欧国家不得不依靠北约,也就是依靠美国,来保证自己的利益。西欧国家早已意识到,欧洲的安全问题虽然不像过去那么严峻,但即使像波黑地区冲突,没有美国参与,欧洲自己也解决不了。俄罗斯虽然眼前没有大的威胁,但并不意味着将来不会东山再起,欧洲将再度笼罩在俄罗斯的阴影之下。因此,现实的道路只能是承认美国的主导地位,维持并扩大北约。   
3、第三个原因,就是德国力图巩固和扩大他在欧洲的影响。如果东欧参加北约,无疑为德国防范俄罗斯筑起一道屏障,德国也从北约前沿变为北约中心,这当然是德国求之不得的。如果东欧加入北约,将为德国的经济提供广大的市场,德国今天的经济实力已超过英法的总和,如果东欧加入北约,必将大大巩固和扩大德国在欧洲的经济政治影响力,使德国最终主导欧洲事务成为可能。




相关高中历史知识点:美苏冷战

冷战:


冷战(1945年至1990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即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成员国)对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即华沙条约组织的成员国)采用了除战争以外的一切手段,以遏制共产主义的对峙格局。



冷战形成背景:

1、雅尔塔体系确立;
2、第二次世界大战改变了世界主要国家政治力量的对比:
①二战后,西欧和日本衰落,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霸主。
②苏联的实力不断增强,社会主义国家在世界上的影响日益增大,引起了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的敌视。
3、美苏两国在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日益加剧,苏联成为美国称霸世界的最大障碍;
4、主观:战后美苏两国都抱有在世界范围内扩展势力的战略目标。


冷战开始:

1、信号:丘吉尔的“铁幕演说”
2、开始标志:杜鲁门主义(1947年3月)



美国的“冷战”政策:


(1)含义:指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的除武装进攻以外的一切敌对行动,以“遏制共产主义”。
(2)马歇尔计划与杜鲁门主义的联系和区别: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主义的延续和扩大,是更为隐蔽的、更为精巧的杜鲁门主义,两者互相联系,目的基本一致,但手段各有特色。杜鲁门主义表现为公开的赤裸裸的反共反苏,而马歇尔计划则采用隐蔽的经济手段来稳定资本主义制度,控制欧洲,联合西欧各国共同反共反苏。
(3)冷战过程:

(4)“冷战”在不同地区的表现:在欧洲导致德国分裂;在亚洲则表现为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等一系列局部战争的发生。
(5)“冷战”对二战后国际关系的影响:
①引发了美苏间的军备竞赛,导致世界面临战争威胁,严重威胁了世界的和平与安全,如美苏两国的核竞赛以及古巴导弹事件还曾一度把人类拖到核战争的边缘,给世界带来了动荡不安。但核竞争的相对平衡,也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②在竞争中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相互学习,吸取教训,推动了各国的社会改革,促进了世界的整体发展。
③促使美国对日政策由压制转为扶植,美国片面对日媾和,使日本走上重新武装的道路,美国还对日本法西斯势力予以袒护,为当今日本国内右翼势力的发展提供了土壤。
④造成了一些国家长期分裂,国家得不到统一。



美国的冷战政策:





相关高中历史知识点: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东欧剧变:


指从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东欧各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制度发生根本性的改变,社会主义制度最终演变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剧烈动荡。它是东欧社会主义事业的失败,使世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运动陷入低潮。



东欧剧变概况:

1、原因:
历史原因:东欧各国照搬苏联模式,受制于苏联;
根本原因:没有找到适合本国国情的道路:
内部原因:经济发展缓慢,导致经济危机;政治上,各国党和政府忽视民主和法制建设;
外部原因:苏联戈尔巴乔夫“新思维”改革的影响;西方的“和平演变”政策
2、实质:
东欧各国的执政党丧失政权,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在政治上实行议会民主制和多党制,在经济上实行私有化基础上的市场经济)
3、典型事例:
波兰剧变和德国统一


苏联解体概况:

1、原因:
内部:历史原因:苏联体制上的弊端和政策上的错误(根本)
现实原因: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推行的错误路线和政策(直接)
外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实行“和平演变”战略。
2、过程:
(1)1991年8月,苏联公布《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改名为“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苏联成为松散的邦联。
(2)“八·一九”事件改变了苏联国内政治力量的对比,苏共被排挤出政权,国家政权性质发生根本变化。
(3)1991年12月22日俄罗斯等11国领导签署《阿拉木图宣言》,正式宣布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标志着苏联完全解体。存在40多年的两极格局崩溃。
3、经验教训:
(1)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从本国国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本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探索出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2)建设社会主义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努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
(3)社会主义国家必须不断深化改革,以解放生产力。同时,在改革中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
(4)必须重视国内民族问题,正确处理民族关系;
(5)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搞霸权主义,反对强权政治;
(6)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以保障经济建设;要搞好执政党的自身建设,坚持党的群众路线;
(7)必须不断提高我们的综合国力,以适应国际竞争的形势。



正确认识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1)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并不能说明社会主义失败,只是表明苏联模式失败,社会主义遭受重大挫折。
(2)历史从来都是在曲折中前进的,挫折是暂时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还不够成熟,大部分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基础薄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缺乏经验,加之西方资本主义实力敌视、遏制乃至颠覆社会主义国家。这些因素使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
(3)实践证明,社会主义需要通过不断的改革来逐步改善。社会主义各国应走符合本国实际的道路,不能拘泥于一种模式。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gaozhong/493624.html

相关阅读:速记高中历史时间-四相学习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