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呈伟
①
文化经典之于国人不仅象征了传统文化中的泰山北斗,更是民族一脉传承智慧的皇皇巨章;在老百姓眼里,那是读书人才能触摸到的高度,而自己无缘进学,只能算作殿堂外的旅人或侍从。从这个意义上说,于丹的“
说论语”
使文化经典的阅读贴近了大众的生活,应该是文化普及中一次有价值的实践。
②
其实历朝历代注《论语》,释儒学的学者可谓太多,不过他们所秉持的观点和解读的角度都是从对百姓的思想教化入手,以此来维护社会规范秩序。文化经典的传承不可避免地带上了宣扬统治者观点的浓重色彩,成为特权意识或统治观念的载体。当学者们蘸着时代的流行色去润色原著的底色时,文化经典的意蕴就自然而然地打上了那个时代的思想烙印,就传播文化经典而言,摆在我们面前的依然是选择什么的问题,是继承有汉以来的儒学,还是两宋之后的理学?抑或是上溯到先秦的儒家?
③
不管怎么说,今天的学者把历史的真实和版本的故事嫁接起来,运用现代高度发达的资讯传媒,让视听大众走近了传统文化的艺术殿堂。百家研读,百花齐放,有的结出些老百姓能吃的瓜果,有的只开些花儿让百姓看,有的只长刺;批评家们像蜜蜂飞旋在花丛中,忙着采蜜,传粉,当然也有只会嗡嗡地叫来吸引人们视线的,春光乍现一片喧闹而繁忙的景象。不过学院派的学者大多坚守自己的学问准则,
研究一辈子悟得其中一小部分,
只把这点心得变成大学课堂的讲义,不和老百姓搭界。因此如何把本民族的文化经典传播到老百姓可以拿来引用的层面,应该是这个时代的学人必须作答的问题。
④
横向比较一下其他民族的经典文化传播会给我们一些启示。他们的经典特别注重把道理的深意融化成生活的小事,而事情的发生发展都尽量接近大众的生活,让百姓在做的过程中不断感悟经典中蕴涵的道理。“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传播的内容应当是重叙事而非强化理论的,重感悟而非强调灌输的,重生活而非学术表达的,重朴素而非刻意诗化的,重远播而非画地为牢的。而我们因为历史的厚重则使文化越来越深重,如此下去恐怕民族飞翔的翅膀就有承载不动的那一天,使民族文化经典终会沉寂成书馆的摆设。当文化滤去了历史的沧桑和传承的沉重,体现出一种平民思想和民主意识,传统文化的传播才能有一个新的开始。
⑤
目前,电视上读经典已成为一种现象,一种视听大众避不开的文化话题。那种生动而非刻板的,生活而非学术的,平民而非精英的,普及而非个体的讲述方式,终使文化经典成为普通大众生活中“
歌其食”
、“
劳其事”
。其实大众的需求就是讲者把藏在书阁中的藏品以一种趣味性而非陈列式的方式展现给读者。
⑥
话说回来,目前的文化传播还只停留在热烈地回味民族文化经典的层面,要激发出人们关注现实的勇气和睁眼看世界的智慧,把解决现实问题当成自己的责任和目标,还须中国的知识分子具有普世教育家的情怀和本色。
1
.“
殿堂外的旅人或侍从”
是指
。(2
分)
2
.文章②③
段分别从文化经典传播的
和
两个角度提出其存在的社会问题。(2
分)
3
.联系上下文,填入第③
段空格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2
分)
A
即使
也
B
因为
所以
C
如果
就
D
虽然
却
4
.“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在文中的意思是
。(2
分)
5
.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
分)
A.
第①
中作者对于于丹传播文化经典《论语》这一现象,从文化普及层面上给予了恰当而中肯的评价。
B.
为维护社会规范秩序,历朝历代的儒学学者所秉持的观点和解读角度都是从对百姓的思想教化入手的。
C.
第③
中作者把批评家比作蜜蜂,是为了表达对那些批评家勤奋于文化经典传播的崇敬与肯定。
D. “
歌其食”
、“
劳其事”
原指《诗经》内容,在文中则表达作者希望文化经典能贴近普通人日常生活的愿望。
6.
从全文看,作者认为中国的知识分子在传播文化经典的过程中应做哪些改进?(4
分)
参考答案:中小学作文阅读答案网整理
1
.无缘触摸(或无缘进学)文化经典的老百姓(2
分)
2
.内容、形式(途径)(2
分)
3
.A
(2
分)
4
.从前曲高和寡的文化经典,以贴近大众生活的方式加以传播,被老百姓理解和接受。(2
分)
5
.C
(3
分)
6
.①
精选合适的经典传播到老百姓可以拿来引用的层面;②
要体现平民思想和民主意识,滤去历史的沧桑和传承的沉重,去满足大众的需要;③
传播应贴近老百姓的生活,采用普通百姓容易接受的方式进行;④
加大普及力度,激发人们关注现实的勇气和睁眼看世界的智慧,引导人们关注现实。(4
分)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gaozhong/496875.html
相关阅读:《审美范畴中的悲剧性和喜剧性(节选)》阅读答案
《孝敬父母不能等》阅读答案及解析
《谈人生与我》阅读答案
《当下文艺批评缺什么:批判精神不断弱化》阅读答案
《意象构成》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