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3
题。(9
分,每小题3
分)
清明节源于周秦,作为中国忠孝文化的载体,在我国民俗节日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清明节在形成的漫长岁月中,受到了不同时代节日习俗的影响,最后形成了不同于其他传统节日的特点。清明节兼有节气与节日两种身份,且以户外活动(
扫墓、踏青等)
为主,在扫墓祭奠活动中肃穆悲伤,在踏青游春活动中欢乐喜庆,兼具两种情感特征。可以说,清明节是一个融祭祀扫墓、缅怀祖先、欢乐游春于一体的复合型大节。
在周秦,祭祖扫墓习俗已经存在。西周以来,墓祭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礼俗活动,认为“
夫祀,国之大节也”
,孔子甚至说:“
国之大事,唯祀与戎。”
古人对祖先“
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从而使节俗上升为礼俗,祭祖成为约束和衡量人们日常道德规范的依据。汉代风俗与礼俗开始融为一体,《后汉书·
明帝纪》注引《汉官仪》云:“
古不墓祭。秦始皇起寝于墓侧,汉因而不改,诸陵寝皆以晦、望、二十四气、三伏、社、腊及四时上饭。”
清明节祭祀祖先的真正源头,正是延续周秦习俗而来的墓祭习俗,只不过,在周秦乃至两汉,这种祭祀祖先的活动并没有明确在清明日,更谈不上清明节了。
“
清明”
一称最早记载于周代,在汉代作为节气而真正形成。西汉完整记载二十四节气的《淮南子·
天文训》云:“
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
公元105
,汉武帝命太史令司马迁等制订了《太初历》,从此,中国历法两千多再无大的变化,这对于清明节的具体日期确定在公历
月5
日
清明节俗与寒食节密切相关,人们在介之推被焚的忌日禁火冷食以示纪念,是为“
寒食”
。介之推的故事传说于汉末,流行于魏晋,因魏晋的“
晋”
和春秋时分之推故事发生地——
晋国的“
晋”
是同一个“
晋”
字。寒食节也因此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十分流行,除禁火冷食外,扫墓祭祀祖先成为主流。
由于李唐王朝发迹于寒食节流行的中心——
晋地山西,所以寒食习俗被带到了长安城,并通过国家最权威的礼法被定在了每的清明日的前二天,《开元礼》规定:寒食通清明,每逢寒食,放假三日。唐玄宗下诏:“
士庶之家,宜许上墓,编入五礼,永为常式。”“
寒食、清明四日为假”
,唐代宗“
寒食通清明,休假五日”
。公元790
,唐德宗下令将其延长至七天,唐将寒食并入清明,突出了祭祖扫墓的主题,同时,唐代清明节还融合了三月三上巳古节祓禊除灾的习俗内容,加入踏青及放风筝、插柳戴柳、荡秋千、斗鸡、击球等一系列娱乐活动。王维《寒食城东即事》中的“
少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
可为力证。
宋代,随着理学兴起和封建伦理观念深化,传播孝文化的清明节受到重视,朝廷明文规定:从寒食至清明三日,各阶层均须祭扫陵墓。但寒食节的悲戚色彩已经淡化,从邵雍《春游吟》“
人间佳节唯寒食,天下名园重洛阳”
可见已变得快乐明朗起来。元废除火禁,寒食节遭受重创,上巳也被淡化,清明已成扫墓、游春为主的大节。明清时寒食节、上巳节基本淡出,清明节已是春天唯一的大节。
1
.下面关于“
清明节”
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清明节承载中国忠孝文化,历史悠久,与其他传统节日特点不同,清明节兼有节气与节日两种身份,形式主要是户外活动如扫墓、踏青等。
B.
清明节是兼具悲喜两种情感的复合型春天大节。既因祭祀扫墓、缅怀祖先而有肃穆悲伤的情感;又因踏青、游春活动而有了欢乐喜庆气氛。
C.
清明节祭祖扫墓习俗被古人视作“
国之大节”
,被孔子称为“
国之大事”
,使节俗上升为礼俗,成为约束和衡量人们日常道德规范的依据。
D
.清明节祭祀祖先源自周秦的墓祭习俗,《后汉书》记载秦始皇在墓侧起寝,汉沿袭此俗,在每月和每的一些重要日子都会给先人上饭祭奠。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唐代对清明节的贡献,主要是把寒食节通过国家最权威的礼法确定在了每的清明日之前,将寒食这个节俗与清明这个节气相融合。
B.
唐初《开元礼》寒食清明放假三日,后用诏令形式确定,列入五礼之中,直至唐德宗放假七天,可以看出唐代对寒食与清明的重视。
C.
唐代寒食、清明、上巳三者融合,禁火冷食、祭祖扫墓、祓禊除灾与踏青及放风筝、插柳戴柳、荡秋千、斗鸡、击球等一系列活动并存。
D
.宋元时寒食节和上巳节逐渐淡出,清明节继承了两节的节俗内容,在明清两朝时由最初的一个单纯的节气上升为一个大的节日。
3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
清明”
一开始是作为节气出现的,早盔周代就有记载。《淮南子·
天文训》说清明节气在春分后的第十五日,北斗星指向乙的时候。
B.
太史令司马迁等人奉汉武帝命令制订了《太初历》,两千多基本没有变化,对后来将清明节确定在公历每4
月5
日前后起了重要作用。
C.
寒食节是为了纪念介之推被焚而产生的,在他的忌日禁火、冷食。而清明节的禁火、冷食即源于此,所以寒食节与清明节是密切相关的。
D.
纪念春秋时期人物的寒食节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十分流行,除禁火冷食外,更以祭祀祖先为主。它经历了一个较长的变化过程。
参考答案:中小学作文阅读答案网整理
1.C
【解析】偷换概念。被孔子看成“
国之大事”
的是祭祀和战争,不是清明祭扫活动;古人对祖先“
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的态度使节俗上升为礼俗;“
成为约束和衡量人们日常道德规范的依据”
的是祭祖,不是清明祭扫活动;被看成是“
国之大节”
的,是“
祀”
(祭祀),不是清明祭扫活动。
2.A
【解析】“
一开始就作为节气出现”
,错。“
清明”
一称虽然最早记载于周代,但到汉代才真正形成节气。
3.D
【解析】“
宋元时寒食节和上巳节逐渐淡出”
不严谨,是宋元开始(宋……
寒食节的悲戚色彩已经淡化”“
元……
废除火禁,寒食节遭受重创,上巳也被淡化),至明清基本淡出。“
继承”
说法不妥,宋、元时寒食、上巳遭受重创或淡化,节俗内容当有所减少。且明清两朝时,不是由节气上升为节日(唐时已成节日),而是由三个节(寒食节、上巳节、清明节)缩减为一个节。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gaozhong/500986.html
相关阅读:《生态文明》阅读答案
《美学、艺术与宗教》阅读答案
阅读《荐举与科举》
《作家与知识的关系》阅读答案
“中华传统文化是一个古老的文化”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