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教学的基本形式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主要是由教材、教师、学生这三个基本因素构成的,三者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形成教学过程的整体,教学作为一个过程,其任务是大面积提高学生的素质,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条件下,必须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效率,为此我在以下几个方面作了一些尝试。
1、融情于教,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教学法过程不仅仅是信息转化的过程,也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前苏联教育家奥加涅相曾说过“数学教学的成就很大程度取决于学生对数学课的兴趣是否能保持和发展”。由于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是长时间稳定不变的,它受很多人为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如学生学习时的情绪,课堂上双边活动的气氛、教师讲课是否生动以及师生感情是否融洽等。因此教学中必须增加感情投资,加强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积极的非智力因素,推动和促进他们智力的发展,切忌对学生冷嘲热讽或者以罚代教。不管学生程度如何,教师都应满腔热情,关心帮助学生,一句表扬的话,一个友好的动作,甚至一个肯定的眼神都可以使学生感动而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只有以心换心,以爱换爱,融情于教,才能用自己的情和爱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
孔子在《论语?雍也》中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最实际的内部动力,直接影响着学习效果。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控制好讲课的难度,深挖教材和习题,使它们的难度分解降低,这样有利于保持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效果。精讲多练,每节课的内容不必设置太多,特别是对于我们普通高中来说,让学生每节课都有切实的收获,给他们充足的时间去思考,培养他们坚定的信念和强烈的求知欲,这样才能使教学工作取得良好的效果。
经过几年的实践证明,课堂教学在教师主导作用下,积极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寓教学于活动中,达到培养兴趣,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目的,只要教学不脱离实际,有针对性讲课,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自然产生,教学质量会大幅提高。
2、融境于教,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心理学研究认为,“求知欲是人们思考问题的内在动力,学生的求知欲越高,他们的主动探索精神越强,就能主动积极进行思维,去寻找问题的答案。”中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引趣、激疑、悬念、讨论等手段,设计一些既体现教学重点又有趣味的问题且难度适宜,就可自然地将学生引入学习新知识的情境中去。
如在进行函数奇偶性的教学中,学生往往被定义的表面形式所迷惑,而忽略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定义域问题。为使学生透彻理解定义,可举出各种情形的例子,发现规律,总结方法。如“试判断下列函数的奇偶性⑴y=x4+x⑵y=x-2+x4⑶y=lg⑷y=x-3((-4≤x<4)学生根据定义进行一一判断,不难正确地得出⑴⑵⑶的奇偶性。然而对⑷题,学生误认为也是奇函数,就错了。画出图象很容易发现,图象不关于原点对称,因而不是奇函数。原因何在?最后学生经过七嘴八舌的讨论,终于发现问题主要出现在定义域不关于原点对称上。这样同学们自己归纳出在判断函数奇偶性时,首先看它们的定义域是否关于原点对称,然后老师在充分肯定的基础上,把判定奇偶性的定义进一步引伸变形,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求知欲旺,使课堂教学达到了高潮。
教师在讲授新课时,用学生身边最熟知事或人设置疑团,让学生产生悬念,提出对课堂起关键作用的、富有挑战性的、能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将分为整堂课的展开奠定良好的基础实例。例如在讲授排列数公式时,设置了学生身边的事为念,我手中有六本不同的书,发给
6位同学,每人一本,共有多少种不同的分法?于是同学们议论纷纷,有的同学甚至拿出六本书在试分,然而怎么也分不清,这时教师抓住同学们想分又不知如何去分的有利时机,提出解决此问题方法,那就是本节所要学的排列数公式,学会了排列数公式解决些问题就易如反掌,把学生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到黑板上来,听老师缓缓道来,效果极佳。
3、寓教于乐,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上课时,如果“满堂灌”老师讲得累,学生学得倦效果极差,若教师遵循“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原则,创造机会让学生多做、多看、多想、多说、多思考,让学生主动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久而久之就变成他们的能力,才能从被动学变为主动探求让学生乐于善思,才能有效地提高45分钟的教学效果,在考试过程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取得优异成绩。
来源:高考学习网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gaozhong/505997.html
相关阅读:2016高考数学的答题技巧详尽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