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力裴罗统一回纥及接受唐朝“怀仁可汗”封号:
①回纥的强大。
隋代到唐朝初年,回纥在色楞格河一带逐水草而居,臣属于突厥汗国。因不堪忍受突厥贵族的奴役和压迫,回纥一再进行反抗。
627年,回纥人民在其首领领导下大败东突厥,声震北方。东突厥灭亡后南迁归附唐朝,唐太宗设瀚海都督府管辖,回纥日益兴盛。
②回纥汗国的建立。
8世纪中期,唐玄宗册封回纥首领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骨力裴罗遂统一漠北,建立起东自黑龙江,西至阿尔泰山的强大的回纥汗国,建牙帐于乌德山。
回纥与唐朝的亲密关系及经济文化交流:
①回纥与唐朝的政治关系。
回纥汗国存在96年共13名可汗,其中12名可汗接受了唐政府册封。“安史之乱”时,回纥两次出兵援助唐政府。
自758年唐肃宗将亲生幼女宁国公主嫁与回纥葛勒可汗开始,唐朝前后三次将公主(宁国公主、唐德宗女儿咸安公主、唐穆宗的妹妹太和公主)嫁给其可汗,足见唐朝与回纥(回鹘)的政治关系特别亲密。回纥(回鹘)与唐朝为邻,北方边境平静无战事。
②回纥与唐朝的经济文化交流。
游牧民族的单一经济,使交换成为经济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回纥与唐朝经济往来十分密切,其交换有“贡赐”与“互市”两种形式。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财富的增加,到8世纪时,原来逐水草而居的回纥人,一部分贵族开始建立城市、宫室,逐渐定居下来。
回鹘汗国瓦解及民族西迁:
788年,回纥可汗改称回纥为回鹘。9世纪中期,回鹘汗国瓦解。
大部分回鹘人向西迁移,有的西迁西州、龟兹,在高昌建立高昌回鹘(或称西州回鹘)汗国,后被蒙古首领成吉思汗所降服,改称“畏兀儿”,这一支就是今维吾尔族的祖先;
有的西迁河西走廊,以甘州为中心,建立了甘州回鹘汗国,这一支是今裕固族的祖先;
有的西迁越过葱岭,在中亚建立了黑汗王朝或称哈剌汗国。
从回纥到回鹘:
回纥汗国的建立:
回纥是中国古代北方和西北操突厥语的民族之一。铁勒回纥部,汉代称“乌揭”。南北朝时期游牧于独乐河(今土拉河)以北者称“袁纥”,是东部“高车六部之一”;散处于伊吾以西、焉耆以北者称“乌护”。隋代称“韦纥”。唐武德初年称“回纥”。贞元四年(788),其可汗改称回纥为回鹘。鹘是一种凶猛的鸟,“回鹘”含有“回旋轻捷如鹘”的意思。
唐代文献记载,隋代到唐初,回纥的住地在娑陵水(今色楞格河)一带,位于同属铁勒的薛延陀部之北。当时回纥与薛延陀、仆骨(仆固)、同罗、契等铁勒诸部同臣属于突厥汗国,因不堪忍受突厥贵族的奴役和压迫,回纥曾在隋末唐初一再进行反抗。贞观元年(627),回纥人民在其首领菩萨领导下以5000名骑兵大败东突厥颉利可汗10万大军,声震北方。东突厥灭亡后,回纥受薛延陀控制,回纥与铁勒其他部落共同协助唐朝击灭薛延陀,进而越过贺兰山,进入黄河流域,并遣使归顺唐朝,唐太宗为此特至灵武接见。此后,回纥尽有薛延陀故地,一跃而为铁勒最大的部落。贞观二十一年(647),太宗在铁勒诸部之地广置羁縻府州,并以回纥部为瀚海都督府,其首领吐迷度被唐太宗册封为怀化大将军兼瀚海都督,属唐燕然都护府管辖。吐迷度之后六代君长皆受唐都督称号。龙朔年间(661~663),唐朝改燕然都护府为瀚海都护府,统领回纥及漠北之地。后突厥复国后,7世纪末8世纪初,回纥中的一部分迁往甘州(今甘肃张掖)、凉州(今甘肃武威)一带,留在漠北的,自天宝以后均为后突厥所役属。天宝三年(744),回纥联合后突厥统治下的其他各部灭后突厥,不久尽有其地。唐玄宗册封回纥首领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他便凭借唐朝声势,统一漠北,建立起东自黑龙江,西到阿尔泰山的强大的回纥汗国,建牙帐于乌德山。铁勒诸部逐渐在回纥名义下融合为一族。可汗之下职官共28等,如突厥旧制;可汗之下还置内外宰相、都督、将军、司马,这表明回纥汗国初具规模的国家机器既沿袭突厥汗国的传统,又深受唐朝影响。汗国下辖原铁勒之仆骨(仆固)、浑、拔野古、同罗、思结、契诸部,另外还有阿布思、骨仑屋骨思二部,当属后来显赫的部落。上述铁勒9部之外,回纥也把被打败的拔悉密、葛逻禄纳入汗国,号称11个部落。各部落由仿唐制任命的都督统治。由此可见,回纥汗国实际上是一个以回纥部为首的铁勒诸部联盟。
相关高中历史知识点:匈奴的兴起与汉朝的和战
匈奴的兴起:
1、社会状况(生产生活):
生活于蒙古高原,畜牧为主,逐水草而居。狩猎占重要地位。善骑射。宽裕则以畜牧狩猎为生,急困则四出攻掠后学会农业,从事农业生产。无文字,以言语为约束使用铁器,冶铁业为最重要的手工业部门。
2、匈奴的统一:
匈奴是我国北方重要的少数民族,秦汉之际,冒顿单于东破东胡,西驱大月氏,统一北方草原,占领河套地区,形成强大的奴隶制军事政权,建立了以单于为君长的一整套职官军事体制。由于他们以游牧、狩猎为生,且“所得卤获,因以与之,得人以为奴婢”,军事力量强大,他们对长城以内的农耕文明常有袭扰。至此,北方出现农牧业政权分立局面,时常发生两种文明的碰撞。其掠夺的目的是占据水草,掠夺人口、牲畜。严重威胁北方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但是匈奴也是我国北方古老的少数民族,对统一我国北方草原和开发北方起了重大作用。
和亲:
是统治者处理与少数民族关系的一种特殊的方式。
汉元帝与匈奴和亲比较:
1、背景:
汉初战败,被迫纳贡和亲;而昭君出塞,是匈奴称臣,请求和亲,是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友好交往的象征。
2、结果:
汉初和亲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匈奴袭扰问题;而昭君出塞带来了友好的民族交流融合和长久的和平。
秦与两汉对匈奴政策比较:
1、不同:
秦:以武力解决匈奴的威胁。
两汉:军事进攻与“和亲”政策并用。
2、认识:
国力强盛与否是两汉调整对匈奴政策的主要依据。和平交往、避免战争符合各民族的长远利益。
从战国到两汉,中央政权与匈奴的关系:
1、战国时期:
诸侯国忙于混战,面对匈奴的进攻,秦、赵、燕等国修建长城,消极防御。
2、秦朝:
①命蒙恬北击匈奴,取得河南地②徙民设郡③修建万里长城
3、西汉:
①汉初,“和亲”②汉武帝时期,军事反攻③汉元帝,“和亲”与经贸往来
4、东汉:
军事斗争,最终解除了匈奴对东汉和西域的威胁。
汉初匈奴对西汉的威胁:
汉高祖死后,吕后当政,冒顿单于写信侮辱吕后。吕后曾想派兵攻打匈奴,但诸将说:“以高帝贤武,然尚困于平城。”于是吕后只得“复与匈奴和亲”(《史记·匈奴列传》)。文帝十四年(前166),匈奴老上单于“使奇兵入烧回中宫,候骑(前锋)至雍甘泉”,威胁长安。后来,匈奴又从云中、上郡南下,西汉政府又陷入惊恐。汉景帝时,匈奴骑兵仍不断南下,北方边郡不安。
汉政权与匈奴之间的战争:
1、两汉政权与匈奴之间的战争,属于中华民族内部成员的战争,是兄弟民族矛盾的体现,不能以侵略和反侵略性质定性,但有正义与非正义、进步与反动之分。
2、两汉时期匈奴经常南下掳掠中原地区的财产、人口,破坏当地的经济和人民生产生活的安定,因而两汉对匈奴的反击是正义的战争。
3、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的灾难,破坏了社会经济;但是客观上,战争有利于推动民族融合。
后人对汉武帝时西汉与匈奴大战的咏叹:
宋朝李纲《念奴娇·汉武巡朔方》:“茂陵仙客,算真是,天与雄才宏略,猎取天骄驰卫、霍,如使鹰?驱雀,鏖战皋兰,犁庭龙碛,饮至行勋爵。中华强盛,坐令夷狄衰弱。追想当日巡行,勒兵十万骑,横临边朔。亲总貔貅,谈笑看,黠虏心惊胆落。寄语单于,两君相见,何苦逃沙漠。英风如在,卓然千万高著。”
呼韩邪单于与王昭君:
汉昭帝时,匈奴统治集团内部纷争,五单于并立,相互混战不休,“死者以万数,畜产大耗什八九,人民饥饿,相燔烧以求食”。最后,郅支单于打败了呼韩邪单于,占据了单于庭和漠北广大地区。
呼韩邪单于率众迁至漠南,接受左伊秩訾“事汉则安”的建议,决定投靠汉朝。汉宣帝甘露三年(前51)他亲来长安,谒见宣帝,“朝天子于甘泉宫。汉宠以殊礼,位在诸侯王上”,并“赐以冠带、衣裳、黄金玺”(《汉书·匈奴传》),承认他是匈奴的单于。汉宣帝派军队北上“留卫单于,助诛不服”,还供给他大量粮食。呼韩邪单于的势力逐渐恢复。郅支单于感到难以控制局势,乃率部西去。汉元帝永光元年(前43),呼韩邪北归单于庭,临行前,他同汉朝使者约定“汉与匈奴合为一家,世世毋得相诈相攻”(《汉书·匈奴传》)。
汉元帝竟宁元年,“单于复入朝,礼赐如初,加衣服锦帛絮,皆倍于黄龙时。单于自言愿婿汉氏以自亲。元帝以后宫良家子王嫱字昭君赐单于。单于欢喜,上书愿保塞上谷以至敦煌,传之无穷”(《汉书·匈奴传》)。
王昭君,西汉南郡秭归(昭君故里今属湖北兴山)人。当时,她主动“请掖庭令(管理后宫的官员)求行”。入匈奴后,呼韩邪单于为王昭君加尊号为“宁胡阏氏”,认为匈奴得之,国以安宁。他们的儿子伊屠智牙师,后来是匈奴的右日逐王。昭君的子女,以及她在内地的兄弟,也都为汉与匈奴的和睦友好做出过贡献。昭君出塞以后的几十年里,“边城晏(很晚)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gaozhong/506059.html
相关阅读:勤总结,抓规律,事半功倍学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