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均2kg沙 PM破千 沙尘暴竟然有功劳?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高中地理 来源: 高中学习网


昨天(15日)傍晚至夜间,北京遭遇了近13年来最强的一次沙尘天气,全市出现沙尘暴,PM10达1000微克/立方米。不过沙尘天气已于昨天后半夜减弱停歇,今晨蓝天重现。预计今天沙尘范围缩小、强度减弱,不过仍有7省区有扬沙、浮尘。

此次北京为何会出现这么强的沙尘天气呢?北京市专业气象台高级工程师李焕安介绍说,受强冷空气和地面蒙古气旋的共同作用,15日上午蒙古国和内蒙古地区出现了大范围强沙尘暴天气。随着天气系统的发展和东移,并在高空偏北气流的输送下,沙尘暴影响范围向东、向南扩展,才导致北京沙尘暴天气的出现。

北京城区上一次出现沙尘暴还是在2002年3月,此次大范围沙尘暴是13年来北京遭遇的最强沙尘天气。资料显示,2002年3月15日下午,沙尘飞至北京,持续时间达49个小时;3月20日沙尘第二次袭击北京,时间持续长达51个小时,那次沙尘暴北京总降尘量高达3万吨,相当于人均2公斤。

霾和沙尘有关吗?

霾中大约有10%的颗粒与沙尘相关, 各地有所不同。就治沙而言, 如果把沙尘源控制好了 ,霾也能相对减轻,沙尘暴更能大幅度减轻。以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为例,10年间, 植被覆被率提高了4个百分点,沙化土地减少了30%;风沙天气明显减少,强沙尘暴天气已极少发生。

 

 

沙尘的功劳

人们旧的观念中,沙尘暴是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具有较强的破坏性。其所到之处,往往造成土壤贫瘠,沙化加剧;农田、民居、道路被埋,设施被毁;空气污染,人畜病亡……然而,同样是沙尘暴,也为人类的繁衍生息做出了贡献。

随风飘舞铸就沃土

早在人类文明出现在地球之前,风孜孜不倦地搬运沙尘,在陆地上造就了可以满足植物生长的肥壤沃土。中国的黄土高原即是250万年来北半球的西风带搬运中国西北部和中亚内陆沙漠和戈壁上的沙尘堆积而成的,也成为中华文明的摇篮。

随风而行的沙尘中,富含植物生长所需的营养成分。2002年3月20~22日,一场特大沙尘暴席卷北京,给北京的土壤带来了大量天然有效的物理肥料和化学肥料,丰富了土壤中植物生长所需的氮、磷、钾、钙、镁、硼等元素,改良了日益退化的土壤。

漂洋过海 补给海洋生物

沙尘漂洋过海时,部分随大气沉降进入海洋,为海洋生物提供营养物质。其中的氮和磷可明显促进海洋初级生产力,高强度的输入则可能导致浮游植物的 暴发性增长。此外,全球海洋面积中,约20%是高营养低叶绿素海区。在这些海区中,铁元素是浮游植物光合作用的主要限制因子。含有大量铁元素的沙尘气溶胶 沉降入海,促进了海洋的初级生产力。被称为沙尘的“铁肥效应”。地球上50%以上的光合作用是由海洋的浮游植物进行的。浮游植物的增加,除了为其他海洋生 物提供更多的食物来源,同时也固定了更多的碳,进而使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降低,减少大气中温室气体含量,以减轻全球变暖效应。

云霄嬉戏 调节气候

沙尘对气候变化还有其他影响。 比如,飘浮在大气中的沙尘,白天像一把巨大的阳伞, 遮住阳光,使地面温度降低,减缓气候变暖, 此为“阳伞效应” ; 沙尘气溶胶可作为云的凝结核或冰核,通过与云的相互作用,改变云的物理特性、光学特性、生命周期和云量,增加区域降水,此谓 “冰核效应” 。

逢酸必诛 降低污染

沙尘中携带的碳酸盐和可溶盐是碱性碳库的重要来源,其氢氧根离子可与大气中工业排放的大量酸性离子发生中和作用,减少酸性污染物溶于雨雪形成的 酸沉降,此谓沙尘的“中和酸雨效应”。我国南北方的工业酸性污染物排放程度大致相当,但酸雨主要出现在长江以南,北方只有零星分布,专家分析,北方的沙尘 天气功不可没。

如果世界上没有了沙尘,那我国就没有了黄土高原,也就没有了沃野千里的黄淮海平原;更没有了生生不息的海洋生物和我们每天享用的海鲜;亚马孙雨林更是失去了绿色的光泽。这可真是“以天为本,沙漠有功;以人为本,沙漠有过”!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www.jiyifa.net/gaozhong/507671.html

相关阅读:总结高考一轮复习造成地理学习方法不当的成因